理解《論語》第三篇第15章-為何孔子進入太廟遇事就問?

刀法如飛 發佈 2022-05-17T02:46:54.409056+00:00

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有人說:「誰說鄹邑大夫的兒子懂得禮儀呀?他進到太廟裡,每件事都要問人。」

原文: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譯文:

孔子進入太廟,每件事都會問一問。有人說:「誰說鄹邑大夫的兒子懂得禮儀呀?他進到太廟裡,每件事都要問人。」孔子聽到這話,說:「這正是禮啊。」

逐句解釋:

子入太廟,每事問

太廟:開國的君主叫太祖,太祖的廟叫太廟。這裡指周公旦的廟,周公是魯國開國君主。

孔子進入太廟,每件事情都會詢問。

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

鄹(zōu):魯國地名,在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孔子的父親做過鄹大夫,所以這裡稱為鄹人。

有人說:「都說鄹大夫的兒子孔子懂得禮儀,可是每次進入太廟,他都要問別人。」

子聞之,曰:「是禮也。」

孔子聽說了,說:「這正是禮啊。」

心得總結:

本章講孔子的謙虛好學與求真務實之道。

孔子對於周朝禮儀制度很熟悉,但他進入到太廟之後,凡事都會問人,因此引來他人的不解。孔子號稱懂禮,怎麼卻事事都要問人呢?

這裡可能有兩種情況。

一是孔子雖熟悉整體的禮儀典籍,但不太清楚太廟的具體的禮儀規範,因此他懷著求學的態度,想弄清楚每項儀式細節。

二是孔子雖熟悉太廟的禮儀規範,但可能缺乏實際操作經驗,因此他懷著謙虛的態度,想確認下跟典籍里描述的是否符合。

這兩種情形,無論哪一種都說明孔子虛心求教以及嚴謹務實的態度。

有人因此產生質疑,嘲笑他不懂禮。而孔子不以為然,他覺得不懂就問,這才是對太廟的尊重,這正是禮的體現。太廟這麼莊重的地方,必須認真仔細,徹底搞懂才放心。這體現了孔子謙虛好學和求真務實的態度。

附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