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的橋,你了解多少?

城市人文歷史 發佈 2022-05-17T06:19:33.858613+00:00

廬山到底有多少橋,估計沒有人數的出來1、東林寺虎溪橋老照片東林寺寺前一泓清流虎溪迂迴向西而去,溪上跨著一座石砌拱橋,這就是我國文化史上傳為佳話的「虎溪三笑」故事發生的地方——「虎溪橋」。

廬山到底有多少橋,估計沒有人數的出來

1、東林寺虎溪橋

東林寺寺前一泓清流虎溪迂迴向西而去,溪上跨著一座石砌拱橋,這就是我國文化史上傳為佳話的「虎溪三笑」故事發生的地方——「虎溪橋」。(虎溪三笑的故事是古代文人們編出來的故事,歷史上並不存在,反映的是「三教」和諧相處的美好願望)

東林寺虎溪橋應該是史料上能見到的九江最早的橋,但現在的東林寺是有碑無橋。

這碑歷史也不長,正面刻字是民國,反面刻字是明代,但正反兩面刻字絲毫不相關。

老照片上有塔的地方是西林寺,右上角建築群是東林寺,建築群前方一團白色的是山門,照片正中間灌木茂盛的地方是剪刀峽流下來的溪流。

古代以「虎溪三笑」為主題的畫作層出不窮,非常受文人們喜歡,不少都是難得的佳作。

連明憲宗朱見深都畫了一幅《一團和氣圖》

2、廬山觀音橋

觀音橋,原名棲賢橋、又名三峽橋,位於觀音橋風景區三峽澗上,始建於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1988年,廬山觀音橋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觀音橋系單孔石構拱橋,長24.4米,寬4.5米,高10.7米。橋面鋪以大石,兩側砌有石欄,橋孔內圈由七行長方形石首尾相銜,凹凸榫結,漸彎呈弓形。觀音橋七組單石券拱中的第一、二、四、六、七行石拱券均由15塊花崗岩石組成,而第三、五行石拱券卻是由16塊花崗岩石組成的。這107塊重達二千斤的花崗岩石組成了全橋的單拱券。在橋孔正中石塊上刻有當日造橋的能工巧匠的名字:「江洲匠陳智福、弟智汪、智洪」。

觀音橋是中國橋樑史上的傑作之一,也是已知江西省內保存最完好的宋代古石橋。被譽為「南國橋樑建築上的一顆明珠」。觀音橋石板石欄沒什麼雕飾,實在是很不起眼。過橋後,走到橋下看,就覺得該橋不簡單了。橋孔內圈是由七行長方形大條石凹凸相拼,首尾相銜,以榫卯結合的方式形成石拱橋。歷經千年風雨依然完好無損,如此神工,古人是如何做到的至今仍是一個謎。

《廬山圖》是明代唐寅創作的立軸絹本水墨設色畫,現藏於安徽省博物館,別稱《匡廬圖》、《廬山三峽橋圖》。該圖為全景山水,表現的是廬山三峽橋(又稱觀音橋)一帶的景觀,畫面峰岩嵯峨,古木慘澹,瀑泉湍瀉,畫風清剛俊逸,而意境卻蕭索蒼冷。

3、白鹿洞書院枕流橋

枕流橋在獨對亭前,貫道溪峽口上。單拱石構橋,兩旁有護欄,橫跨貫道溪,橋下溪流奔涌,大石枕之,有"枕流」石刻故名。

橋長12.5米,寬3.2米,高約10米。初為朱熹在宋淳熙八年(1181)所建,嘉定十一年(1218)廣東番陽李駿,歸自武昌訪書院,經小三峽,愛清泉之奔流,懸崖之險絕,捐俸資與白鹿洞,在橋上建亭。紹定元年(1228)朱熹的弟子南康人胡泳,三山人黃斡,郡守陳宓將亭新修增大,名為「枕流亭」並懸匾。

紹定三年(1232)李駿在安徽池陽(今貴池)作官,胡泳也在那裡作官,向李駿訪問建亭始末,這年秋天李駿之子仁廣、甥夏昌學、昌辰來到白鹿洞,合洞中之士友七八人,相與嘆惜歲月之易流,幸有後人繼續興建書院。將上述情況刻在「枕流橋」西的懸崖上。南宋景定元年(1200)陳淳祖知南康,對橋又進行了修建。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五月,石橋被山洪沖毀,後由木橋代替。

清道光十一年(1831)南康知府楊樹基和都昌人陳尚忠捐款重修石橋。

明正德年間李夢陽《枕流橋》詩:峽急豈有心,臨橋石相激;驀驚橋上聽,夕陽人獨立。」描述了此橋的險要。

4、白鹿洞書院狀元橋

白鹿洞書院內

5、賽陽廣濟橋

廣濟橋亦稱後橋、凸脊橋,位於九江市賽陽中心小學北隅。明萬曆年間(1573—1620)潘太監建。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毀壞,知府朱啟、知縣鄧文炳聚眾捐建,刻碑。光緒十五年(1889)重修。

橋為凸脊形,東西朝向,長12米,寬6米,橋墩以方形花崗石砌築,橋兩頭各設三級長1.7米、寬0.27米的花崗石踏步,欄杆為望柱,柱頭分別刻有蓮花、花錘等圖案。橋西的青獅、白象望柱均被毀。另有禁碑一塊,文為:「奉憲諭,橋上不准打麥、堆積牛糞及污穢」。

廣濟橋造型古樸,端莊大方,具有一定的歷史和藝術價值,1986年3月被列為九江市文物保護單位。

6、馬尾水狀元橋

狀元橋又名清俸橋,始建於乾隆年間(公元1744年),由當時九江關監督唐英出資興建。該橋由一千多塊石條拼合而成,無任何粘合劑物,橋拱跨度約15米,拱高約10米,整座橋面長近20米,寬5.3米,渾然一體,巧奪天工。

唐英是個人物,講九江的城市建設等諸多方面,是個不能忘卻的人,不僅僅因為幼貧無力讀書,得九峰寺方丈幫助,中狀元後不忘本,回報九峰寺這一件事。唐英愛瓷、懂瓷,講景德鎮的歷史,也不能沒有唐英。

7、回龍路交蘆橋

蘆林大橋下回龍路上,建於1926年,建後不久,山洪爆發,橋毀,1928年重建。

1955年蘆林大橋建成,此橋失去了溝通蘆林與牯嶺之間交通的意義,但,交蘆橋邊石刻仍述說著該橋的往事。

廬山蘆林大橋下,有一座小石橋,上刻「交蘆橋」三字。橋頭有篇記文刻在大石上:「由蘆林至牯嶺,唯此路較平,但路間橫流往來多阻。丙寅夏,余在山養病,乃乞石於劉子成禺,建橋以利交通。橋成,林君之夏名為交蘆橋。去秋洪水暴發橋圯。茲經黃龍寺主持青松重修,行人稱便焉。民國十七年夏閩侯林森志」。

讀後,頗有感觸。一曰,不拿架子。作者林森是國民黨元老,後來做過國民政府主席,當然算得上『黨國要人』。可是他並不因為自己身份『高』,而看不起修建小石橋的小事,並且願意為它寫一篇短記。二曰,發人深省。這件小事告訴我們:人是需要橋的,橋可以把路連接起來。『路間橫流往來多阻』。沒有橋怎麼前去呢?人是有力量的,被洪水衝倒的橋,完全可以重新修復起來。三曰,人心是塊碑。凡是做了類似修橋補路這種好事的人,老百姓是不會忘記他的。

8、蘆林大橋

橋垻一體,大壩高33.8米,長112米,寬12米,垻頂高程993米,全湖面積約9萬平方米,蓄水112.6萬立方米。

1954年開建,1955年建成。

9、如琴湖九曲橋

連接湖心島

10、蓮花湖情人橋

橋垻一體

11、石門澗鐵索橋

1993年建成,橋長

12、石門澗懸索橋

1993年6月建成,橋長105米。

13、石門澗龍宮橋

因橫跨廬山將軍河,亦稱將軍橋。橋長22米,寬3米,用花崗塊石漿砌築而成,建於2001年。這座橋是架在萬丈深淵,兩端懸崖峭壁之上的,非常險峻壯觀,將軍河從龍宮橋下墜落,化成廬山規範最大的瀑布--石門澗瀑布。

14、長沖河美齡橋

河東路、河西路分居長沖河兩側,美齡橋連接了林賽公園與美廬別墅。長沖河上有十多座橋,都不出彩,還能讓一些遊客記住名字的估計就只有美廬門前的美齡橋了。 除了以蔣夫人的名字命名,還因為這裡是觀賞紅楓(雞爪槭)的好地方。

15、石門澗鴛鴦橋

鴛鴦橋 橋寬3米,長40米,高12米橋中間有一高一低的古式四角亭,體現了一種相伴相棲的美好。

16、石門澗逍遙橋

逍遙橋 好似神仙樂逍遙。

17、黃岩景區銀河橋

此橋在李白《望廬山瀑布》詩中所描繪的廬山瀑布的源頭溪流上,故名銀河橋。

18、蓮花洞森林公園濂溪橋

國內很多城市有濂溪橋,廬山腳下的濂溪橋是最不起眼的濂溪橋。但這條溪流的確是叫濂溪,周敦頤按他家鄉道縣的濂溪名字叫的。

這座橋通往蓮花洞森林公園,也告訴大家濂溪書院舊址就在附近。國內不少城市有濂溪書院,它們基本上都是後人建的紀念性建築物或傍的名字。唯有廬山蓮花鎮的濂溪書院最有可能是周敦頤修的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濂溪書院。可惜的是,廬山蓮花鎮的濂溪書院只有遺址了。

19、東林淨土苑接引橋

接引橋橋長115.9米,主橋為上承式普通鋼筋混凝土箱形拱橋,淨跨70米,淨高14米。橋體由主拱圈和拱上建築組成。大橋採用「平衡重轉體方案」施工。

2010年4月2日,接引橋南橋頭轉體,北橋頭因天氣狀況於3日完成轉體,當天夜間南北橋順利焊接合攏。

20、廬山天橋

廬山上的天橋實無橋,乃是直伸奇險斷層谷中的一塊巨石,從某一視角看去形如高懸於絕壁之上的斷橋。錦繡谷與天橋崖谷相連,澗深壑絕,怪石堆壘,山谷岩壁上有崎嶇觀光石徑。

相傳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於鄱陽湖,後朱元璋兵敗被逼逃上廬山,帶著所剩無幾的殘兵敗將慌不擇路逃到了懸崖邊,下臨深谷,前無去路,後有追兵,正在這危急之時,突然天降金龍化作虹橋,朱兵馬剛剛過橋脫險,剎時晴天霹靂巨響,龍飛橋斷,就此留下天橋奇觀。後來朱元璋做了皇帝,這一美好傳說流傳至今。後人就勢修築一凌空巨石於深澗上游底部,遊人或蹲或立於巨石前端,以遠處懸崖作背景,利用視差可以拍得一張感覺驚險的「天橋留影」。

廬山周邊

1、千眼橋

千眼橋始建於明崇禎四年間(1631年),位於都昌縣多寶西山蔣公嶺腳下的鄱陽湖水底,屬於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全國最長的水中石橋」。橋長2930米,寬1.2米,長條花崗石鋪成橋面,松木大柱立於湖泥中支撐橋面。因為泄洪孔共983個,故得名為「千眼橋」,也稱「千孔橋」。

明崇禎四年(1631年),都昌的父母官錢啟忠剛上任時就親身徒步感受這條驛道,並當即領倡捐俸集資,築壩修堤,買石購木,歷時兩年,在湖灘最深的窪澤中建起了一座約一華里長的石木橋。為紀念他的功德,後人亦稱此橋為「錢公橋」。

到了清嘉慶二年,時任浙江紹興府山陰縣令的劉達桂丁憂返鄉,親眼目睹「徒步涉水凍斃者」,於是聯絡星子縣名宦黎世序等人,捐俸集資,成立「永濟會」,親自主操石橋修建工程。歷時五年,終於建成一座約五華里長的石木橋,與「錢公橋」連成一體,成為如今人們看到的「千眼橋」。

千眼橋豐水期沒於湖底,枯水期浮現於湖泥中,現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2、思賢橋

思賢橋,位於九江市潯陽區甘棠湖上,始建於南唐長慶年間(821—824),之後因堤壩多次移位而遷移,現存橋樑為1964年遷建;單孔石構拱橋,長47米,寬8.6米。

3、五眼橋

湖口縣南北港水產養殖場內湖水域五橋村陀骨渡,有一座常年被水淹沒的石拱橋。

石拱橋由五個單孔組成,所以被稱之為「五眼橋國慶節後,五眼石拱橋己露出了水面,雄姿不減當年。

五眼橋始建於明代,清代重修,一九九三年維修。此橋過去是江橋垻橋村民與周邊村共同出資修建。橋東西走向,全長91米、寬4.85米、高4.5米、占地441.35平方米,橋用石灰石、青石、花崗石塊券砌而成,卷5孔,最大卷孔跨度5.5米,高5米,此橋為我縣現存規模最大古代橋之一。

史料記載,清同治年間,太平軍進出鄱陽湖在勞家渡湖邊出沒紮營。憑藉水路十八灣,在這裡與湘軍發生過激戰。不少故事在勞家渡湖邊流傳甚廣。

4、魯班橋

魯班橋,位於濂溪區虞家河鄉魯班村,始建於明崇禎年間(1628—1644);單孔磚構拱橋,長14米,寬4.1米,高5米。

這樣規模的磚砌拱橋,在現存的九江古橋樑建築中。

5、戴山橋

戴山橋,位於九江市柴桑區湧泉鄉戴山村,始建於清末,具體時間不詳;單孔石構拱橋,長7.5米,寬2.1米,高3.9米。

6、修水廣濟橋

7、修水善述橋

8、修水紗籠古廊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