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大圖式」視角看傳統文化及內家拳

清風江月歸閒人 發佈 2022-05-17T08:21:32.363871+00:00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上郡孫式張支太極文化」。唐人陳子昂《登幽州台歌》,辭文質簡,氣象雄渾,堪稱千古絕唱。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上郡孫式張支太極文化」。

一、什麼是「四大圖式」?

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唐人陳子昂《登幽州台歌》,辭文質簡,氣象雄渾,堪稱千古絕唱。如圖1所示。實際上,此詩正是「四大圖式」一個美學角度的範例。

什麼是「四大圖式」呢?如下圖2所示。

圖2相當於圖1的抽象表達,但圖2另有出處。

「四大圖式」出自《道德經》:「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這個斷句法,屬於普朗光(原名王春輝)先生的研究成果。

通常所見的斷句「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是錯謬的。因為道先天地生,可以為天地母,道至高無上,不可能與天地人並列而成四大。真正的四大是天、地、人、空域,它們平等地呈現於道中。

二、「四大圖式」是中華文化的知行範式

「四大圖式」表明,天、地、人、域四者,均為道生,彼此互相平等;同屬道體,彼此互有映射。

在「四大圖式」的視角下,可對中華文化作出一種自洽性的解讀

比如,約一萬年前進入新石器時代母系氏族公社的原始社會,以圖騰崇拜、自然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為特點。四大崇拜分別是「四大圖式」——天、地、人、空的映像。這一時期「龍的文明」出現。

比如,夏商周三代的禮樂文化,是以宗教或政治行為,將「四大圖式」中天地的秩序關係,映射形成關於人的廣義行為規範或約束。

比如,中華文化元典《周易》,所謂「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正是基於「四大圖式」互有映射的思維方式。易也成為絕對真理的圖景。正所謂「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生死之說」。

比如,中醫學,研究人與天、地、域(時空五運六氣等)的交織映射關係,形成了與西醫學完全迥異的診療體系。

…………

總結來說:

(1)「四大圖式」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潛伏底色,基於「四大圖式」產生了中華傳統文化特有的思維、情感、工具、行為。

(2)進一步講,「四大圖式」是中華文明數千年一脈傳承的知行範式,人始終處在與天、地、域共生的場態中。

(3)中華傳統文化標定的目標是,天、地、人、域同構映照、和諧互濟、生生不息。

三、「四大圖式」視角下的陰陽太極

1.陰陽太極的來源

顧植山先生認為,陰陽概念最初來源於太極圖,而太極圖其實是古人觀察各種自然界的動態變化,自然形成的一個模式。古人(夸父)按照24個節氣測量某一年中太陽影子的變化,把這些數據連起來就形成了太極圖。《山海經》裡寫得清楚,夸父追日是「欲追日景」。「景」通「影」,夸父就是專門研究太陽影子的專家。夸父每天研究太陽的影子,是第一個在時間上找到冬至點,在空間上找到北的人。

太極圖源自科學觀察,不僅觀察太陽的影子可以形成太極圖,觀察自然界中各種動態變化的周期規律,都可以形成太極圖。譬如,按照日間、夜間時間的變化數據:夏至晚上最短,過了小暑,晚上時間長一點,大暑時間又長一點,晚上時間不斷增加,到冬至點晚上時間最長,這樣按照24節氣白天、晚上時間長度的變化,也可以形成太極圖。

可以說,太極圖最早是「四大圖式」中「天之地」相中觀測出來的現象,後來進一步提煉為周期性變化的共性模式。

出現這個自然普遍模式後,古人認為存在一個規律,陰陽是互相對立統一、互相消長、互相轉化的。

由於四大同屬道體,彼此互有映射,推而廣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神明之府也。」

2.陰陽太極的一種解釋

陰陽具有分形結構。任何層面都存在陰陽。

比如,易經卦象的分析中的日為陽、月為陰,男為陽、女為陰,等等。

比如, 「陰陽」可以理解為一種象態,不局限在指物質。由衰到盛的象態叫作陽,由盛到衰的象態叫作陰。

比如,天地、日月、男男女女、由衰到盛由盛到衰等萬物萬事都屬於一陽,而一陰是道化在我們身上的眼見、聞性、智性等。也就是說,萬物為陽,而心為陰。物不自物,因心故物;心不自心,因境生心。心物不可離,而中間是空性。這一視角下:天地人域「四大圖式」同屬道體所生,為陽。「能觀察者」為道體即心體,為陰。這也說明,出現「四大圖式」的先決條件是「存在觀察者」,這是至關重要的一點(當代西方科學的研究成果正在指明了這點)。

由於太極圖是從天象測得,天屬道體,與地、空域、人彼此互有映射。因此,太極圖揭示的是道理。這個道的理就是天地人域四大無不「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個道理可稱為「德性」。因此,把陰陽調和的機制稱為太極。

德之調和陰陽而顯「四大圖式」,此為太極。

或可說,太極文化就是反映「四大圖式」的文化。

四、「四大圖式」視角下的兩類學問

1.道學——會道見母

「太極即一氣,一氣即太極」應是道化的描述,它的內涵可謂「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放則彌於六合,卷而退藏於密」。在實際生活中,人們對道的理解和應用確是在「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狀態。

蒙古密法中「法練身心,使之俱寂;不因外境而生心魔」就是道學。

禪宗是由道學經手。參一念究竟斷處的是什麼。禪宗文化影響深遠。

2.德學——四大暢達

天、地、人、域四大同構,彼此交織映射。可以聯動感應,不可思議。

蒙古密法中「此境既具,而任以四途;為政、醫、兵、師等。以利於世」就是德學。

太極文化由德學入門,研究「四大圖式」的共生感應。「太極文化歷經朝代,寓於儒釋道及當今科學等諸學之中,是關於物、人、事的全局性思考。它仰觀俯察,象天法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由物而人,由人而物,不一而足,終及於事」。

五、「四大圖式」視角下兩種學問方式

1.忘我逍遙

何為忘我?絕聖棄智,弱化我執,突破「人」的局限性。何為逍遙?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也。就是說,忘我逍遙就是消解我見,追求與天地並立,與太虛同體。即圖式中的四大兼顧。

張大輝先生在蒙古密法中指出,法之體用,本於無形;世事廣大,虛無其中。妙在整念,安排各端;心系唯一,諸般安然。覺法體察,在接外點,混融和體,自居其間。覺覺成流,象呈天元;流通六虛,明點漸現。現現出光,法理明暗;恬淡靜泊,了意當然。身心修為,本此歌訣;至於其用,當於其間。

2.深入理悟

何謂深入?透過現象看本質(數理)。何謂理悟?事理再向道體會。強調體系性和貫通性。

現代科學往往偏於透過現象看本質一極,缺乏向道體會的「浪子回頭」。科學研究成果一方面帶給現代人類巨大的便利,但另一方面又產生一些不可消解的負面影響或者研究進入死胡同,可能正是這個原因。

其實,忘我逍遙和深入理悟是登一座山的兩條路,前者雲淡風輕大知閒閒,後者異彩紛呈但容易迷途忘返,它們的終點都是山頂,山頂風光,既是會道見母(無極禪定),也是四大暢達(太極冥想)。張大輝先生的「七步九點論」即是以忘我逍遙與深入理悟「上下同進」的研究方式,構造了登頂此山的梯階。

六、「四大圖式」視角下的武學猜想

1.內家拳

忘我逍遙的行為或許就是內家拳。強化天、地、空域的「主動」運化,借用天、地、空域來帶領人「被動」完成武術行為。

2.某些武術事件的解釋

比如大成拳「借用宇宙無窮力」,指的是天、地、空域的運化。

比如王壯弘先生的水性太極拳,指的是學習天、地、空域中產生的典範運動——水之波浪漩渦,指導人完成太極動作。

比如,黃性賢先生遇大力者,反而若與空氣相搏。

比如,楊氏太極石明先生太極演示中說,這個我是虛的,那個遠處的我的意念是實的。可能是說全憑空域用功夫。

比如,八卦門鐵恩方先生演示單換掌,勁擱在了後手手心(空域),前手(接觸點)卻把人趟出去了。

再大膽一點,比如,孫祿堂老先生晚年躺平打飛五個日本武士,是憑藉了天、地、空域的運化,而絕非單憑人體。

所以,也許太極八法,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但得本,不愁末。

3.再看孫式太極拳道功

道功是忘我逍遙,在道海中遊目騁懷。用意不用力,五心八節,三意三形,書院隨身,十八情懷,十二風格,377要素,皆是忘我逍遙。

1)無極禪定

無極是「四大圖式」中的道心。天、地、人、域同為道生,道者,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欲證道心,唯有一路,或曰清淨無為,或曰明明德,或許正是孫式太極拳道功中的無極禪定。無極禪定通過忘我逍遙追求會道見母,是欲達道體的不二法門。

2)太極冥想

欲知德性,千萬法門,或曰歸根復命,或曰止於至善,或許正是孫式太極拳道功中的太極冥想。太極冥想通過忘我逍遙追求四大暢達,是欲達德體的大善法門。

3)書院行功

書院行功亦是忘我生敬,逍遙遊於一煩境界:太極書院。

中華聖學文化,萬千法門,皆當逍遙而作。

七、「四大圖式」視角下的道功助益

1.忘我逍遙,則與聖相伴

張大輝先生在太極文化書院傳燈錄總綱指出:醞釀太極文化的全部虛實行為,稱為太極道功。如此,太極文化書院中當有如下十八類(具十二種風格)人物時序產生並共存發展,是為太極文化書院傳燈錄。第一代之耕讀類人物集錦。第二代之臨觀類、貞德類、獨危類人物集錦。第三代之開合類人物集錦。第四代之演武類、諸葛類人物集錦。第五代之將軍類、博思類和望遠類、自在類、紫雲類、滄浪類、天地類、遐思類、高義類、軍機類人物集錦。第六代之龍虎類人物集錦。等等。

諸聖俱在,頌聲盈耳,雲蒸霞蔚,氣象萬千。

2.四大暢達,則我心光明

道功促進心地轉變,加強意象性思維方式。消除了自然世界、社會世界、心靈世界的壁壘,進一步可以促進人與人心靈孤島的融合。社會學意義上,也許可以削弱人類「無用階級」的出現,或者處理人生荒誕、孤獨、異化等現代社會學問題。

3.會道知母,則處處淨土

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得一則萬事畢也!

八、雜感後記

(1)有時在有些場合感到,天地人域四大共生互濟的關係似乎被淡化或遺忘,出現了一些傳統文化傳承斷層或關鍵環節無法自圓其說的現象或局面。本文嘗試提供了一種解釋視角,有一定猜想成分。

(2)道功學習整合了我之前對武術的一些認識,這也作為本人學習孫式太極拳道功的階段性體會編錄。

(3)以本人目前的認知,道功核心圍繞似乎在忘我逍遙。道心本為天地人域四大之主,習練道功就是真正反客為主,證得道體即是心體。重溫惠能大悟之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可見人與天地本並立,人與萬物本同體,何等慶快!

(4)想起黎婉冰女士訪孫劍雲先生時,「老太太對我頗親熱,用雙手團起我的手,我的手頓覺包裹在一團蠶絲中。一位80多歲老太太的手,如此柔軟,完全沒有老年人的嶙峋骨感,暖氣充盈,如觸無物,那感覺十分奇異,似乎時光倒流。」。我認為,這當是道功成就,四大暢達的證明。

(5)孫老先生能預知時至,也當是道功成就,會道見母的證明。此刻,又想起孫祿堂先生晚年所說的話:跟我學拳,想打天下第一,您另請高明。若想健益身心,這套拳綽綽有餘……何等敬佩!何等慨嘆!何等有幸!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