櫛風沐雨三十載 她是農民的貼心人

光明網 發佈 2022-05-18T03:35:38.562757+00:00

央廣網開封5月13日消息「小時候總想,咋能想辦法讓土地多產糧食,讓我們天天能吃上白面饃」,這是董海英兒時樸素的願望,如今的她是開封市祥符區農業農村局一名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投身田間地頭三十餘年,不僅讓祥符區農民的糧倉實了起來,在她的技術引進和指導下,農民的錢袋子也鼓起來了。

央廣網開封5月13日消息(記者 彭華陳振華)「小時候總想,咋能想辦法讓土地多產糧食,讓我們天天能吃上白面饃」,這是董海英兒時樸素的願望,如今的她是開封市祥符區農業農村局一名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投身田間地頭三十餘年,不僅讓祥符區農民的糧倉實了起來,在她的技術引進和指導下,農民的錢袋子也鼓起來了。

董海英在工作中(央廣網發 陳振華攝)

「1987年6月底,董海英從河南職業技術師範學院農學專業畢業,柔柔弱弱、說話輕聲細語,在眾人『能行麼』的質疑聲中走進了我們局的大門。」回憶起董海英初入行時,祥符區農業農村局局長李建立深有感觸,這麼一個看似柔弱的小女子,在農技推廣上一干就是三十多年,多年來在學中干,干中學,一步一步將自己磨鍊成眾人眼中「真行」的專技三級崗位農技員,為祥符區農業增產贈效,為老百姓脫貧致富,為推進鄉村振興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董海英家裡的小花壇種著一方小麥,這是她為研究小麥生長態勢特意栽培的,每天早上起床和下班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觀察小麥變化。為防治蝸牛刮食玉米,炎熱的三伏天裡,董海英能夠連著幾天從早到晚蹲在玉米地里觀察、研究解決辦法。董海英常說:「農作物不能逆生長,農業生產無小事,農業生產不能複製。作為技術人員必須要懂許多東西,必須到田間『把脈問診』,必須能及時指導幫助農民解決生產難題。」 她工作大半時間都是深入到田間地頭,時刻把握農作物苗情、墒情、病蟲草情,及時制定長期性、階段性、針對性、應急性、警示性管理技術。

憑著過硬的專業技能,全心全意的助農熱情,董海英深受農民們的信任。誰家田地作物出問題了打電話諮詢她,她總是耐心細緻地解答,電話里說不清楚,她就在第一時間趕到田間地頭,實地調查,面對面指導。為方便技術指導和培訓,董海英學會了最讓她「頭疼」的智慧型手機、電腦,「玩」起了微信,掌握了製作PPT,第一次成功做出一節課的課件,她花了整整20天。據不完全統計,董海英每年可幫助祥符區農民挽回因自然災害、病蟲害的損失1億元以上,實現農民增收1.6億元以上。

在農民脫貧致富的道路上,董海英毫不含糊,農業生產需要啥她推廣啥,農民需要啥她推廣啥。為了讓新品種、新產品、新技術快速應用到生產中並發揮作用,她在實踐中總結出了「學習、借鑑、試驗、示範、推廣、跟進、配套」七步走快推模式,積極主動和科研院所、企業、農資經銷商、農技人員、科技示範戶、種地能手等密切溝通聯繫,積極引進並克服各種困難去試驗示範推廣。

談起最開心的事,董海英說,「看到糧食豐收,看到經濟作物高產高效,看到農民增收,看到農民發自內心的笑容,就是我最開心的時候」。三十多年來和這片土地相處,董海英的工作和生活早已融為一體,那片蓬勃生長的莊稼地就像其生命的棲身之所,源源不斷地輸送著奮發前進的能量。站在綠野之間,董海英守護著萬畝良田,也守護著她始終不變的奮鬥理想。

來源: 央廣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