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明的發源地北陰陽營遺址(90個故事說南京2)

三餘書社頭條號 發佈 2022-05-18T06:22:13.502380+00:00

南京有很多有趣的地名,有人居然從一到十都能列出,一枝園、二條巷、三牌樓、四方城、五福里、六朝路、七家灣、八府堂、九龍橋、十字街。也有根據歷史上當時駐紮軍隊名稱命名的,比如孝陵衛。還有聽起來讓人毛骨悚然的名稱,比如陰陽營。

南京有很多有趣的地名,有人居然從一到十都能列出,一枝園、二條巷、三牌樓、四方城、五福里、六朝路、七家灣、八府堂、九龍橋、十字街。也有根據歷史上當時駐紮軍隊名稱命名的,比如孝陵衛。還有聽起來讓人毛骨悚然的名稱,比如陰陽營。

選取這個題目,我天然地以為,陰陽營這個名字背後肯定有著不俗的故事,不然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不俗的名字呢?但是,事實讓我失望了。

事實是,陰陽營這個名字居然是一個諧音梗以訛傳訛得來的。根據網上資料,說是這個地方原來是明朝的時候鷹揚營衛隊駐紮的地方,所以它的正確的叫法應該是鷹揚營,就像孝陵衛一樣。據說原來這邊還有所謂鷹揚營廟碑,現在可能也杳無蹤跡了。因為鷹揚和陰陽兩個字發音有些相似,就是前後鼻音的問題,居然喊著喊著就變成了陰陽營了,愣是把一個金戈鐵馬雄性十足的名字喊成了一個讓人脊背發涼的名字。

不過這個由來已久的名字在1966年~1976年期間改成過兩個很有時代氣息的名字,南陰陽營改為向陽南巷,北陰陽營改為向陽北巷。不過1981年又恢復了舊稱。

好了,關於陰陽營這個名字的來歷大概就是這樣了。今天我們要說的重點不是這個,而是它為什麼被稱為南京城市文明的發源地。薛冰先生說,這是一個迄今所知南京老城區內最早的居民區,當然它依然是一個村落,不過這個新石器時代的原始村落中,已經開始出現了不同功能的分區結構。

這個遺址的發現依然是一個讓人驚嘆的歷史偶然性事件,不過它的時間更早。有人根據《夏鼐日記》講出了建國之前的一個故事。在1930年代,金陵大學有一個學生叫吳良才,他是當時著名考古學家吳金鼎的堂弟,所以對考古也比較感興趣。有一天吳良才在宿舍附近瞎溜達,居然撿到一個自己認為是史前遺物的東西。按說這可是一個大寶貝啊,但是吳良才畢竟還年輕,加上當時時局紊亂,吳良才也就沒有做過多深入的思考。

到了1945年吳良才到了蘭州工作,機緣巧合地和當時中央研究院西北科學考察團的考古專家夏鼐認識了,於是就把自己早年在南京的發現告訴給了夏鼐。和吳良才不一樣的是,夏鼐畢竟是考古專家,對這種史前遺址的認定和考古學定位有著敏銳的嗅覺,於是在1947年的時候,夏鼐專程到南京的北陰陽營進行考察,也撿到了一些陶片。《 夏鼐日記》記述,1937年3月29日,「下午隻身赴陰陽營金陵農校(按:陰陽營應改為鷹揚營,有康熙三十七年鷹揚營廟碑為證)。前年在甘肅時吳良才君曾見告,謂其地有史前文化堆積,果然堆積層很厚,出土紅陶及灰陶,又繩紋及印紋陶多種,惟未見石器。

」1949年之後,夏鼐任中科院考古所副所長,1950年的時候也曾到南京博物院參觀。然後不知道是由於事務繁忙還是其他原因,自此之後,夏鼐再未提起和北陰陽營相關的事情。

時光悠悠,轉眼到了1954年,南京大學主辦的工農速成中學要新建校舍,當時就選址在了雲南路和北陰陽營的交界處。根據薛冰先生的說法,校舍建築工程在平整土地的時候發現了很多石器,附近的小學生撿過去當玩具,被當時南京大學歷史系主任韓儒林發現,憑藉敏銳的歷史學嗅覺,韓主任認為這些玩具非同小可,很快搜集了類似的一些標本送至南京博物院,隨後南京博物院尹煥章先生前去現場調查,認定這是一處重要的文化遺址。

然而,劉宗意在他的《 湖熟——南京附近史前文化遺址考察記》一文中則是詳細給出一些文獻中的記載,並進行了推斷總結。

王志敏在 《南京城內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一文中說:「南京城內北陰陽營八號南京大學宿舍空地上原有一個高約五、六公尺的土丘,這個土丘在南京師範學校起土中切平了一小部分。工程中,南大同學發現刨出了陶器、石器,工程主管部門於是報告了文物機關。」

而尹煥章在《華東新石器時代遺址》說:「當時南京大學歷史系及南京大學圖書館得到消息,就用電話通知華東文物工作隊共同調查保護。」又在另一篇文章《南京城內陰陽營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勘察情況》說:「華東文物工作隊9月中到達遺址後,師範學校曾邀南大、江蘇省文化局等座談,共同研究保護辦法,停止繼續取土。工作隊並向宿舍、學校、工人大隊等進行保護宣傳,動員將散失在群眾中的石器捐獻出來,結果收到四女中學生獻出的兩件精美石器。」

南京博物院編纂的《曾昭燏年譜》則是說接到時任南京大學文院院長、圖書館館長胡小石教授的電話告知。劉宗意據此推斷,應該是南京大學的學生在取土工地辨識出史前陶器和石器,有人告訴了胡小石,胡電話告知曾昭燏,曾立即派人去現場並報告上級。所以最先發現北陰陽營史前遺物的是南京大學的學生。

並不僅僅如此,還有不同的說法。根據《現代快報》2014《最早的南京人,就住在北陰陽營》的報導,又出來一個羅宗真老先生。不過當時他還是一個年輕人,剛到南京博物院考古部工作,有一天突然接到自己在寧海中學當歷史老師的同學的電話,說是寧海中學有學生在附近的土墩上撿到了石斧、陶片,讓他趕緊過去看看。於是就發現了這個遺址。

你看,單單是怎麼發現的遺址都有不同的說法,到底那個才是正確的答案呢?反正我是不知道,不過這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發現後的處理是穩定有序的,南京博物院在1993年也據此出版了圖文並茂的《北陰陽營:新石器時代及商周時期遺址發掘報告》,這本兩百多頁的書籍,詳細記述了對遺址的發掘過程及發掘的內容。然而這些內容都過於專業了,我們還是來看看文化人怎麼給我們進行總結的吧。

根據薛冰先生記述:從 1955至1958年間,在時任南京博物院副院長曾昭燏及趙青芳、尹煥章、蔣贊初等專家主持下,前後四次進行考古發掘,發現的新石器文化遺址,被考古學界命名為北陰陽營文化。遺址位於鼓樓岡西麓,金川河東岸,南、北有十來個池塘,呈三面環水形勢,長約一百五十米,寬約一百米,發掘時還高出平地約七米。在大約一萬平方米的範圍內,有厚約六米的文化層堆積:除了表土層,自上而下分為三個文化層,第一層相當於中原西周早期,距今約三千年。第二層距今約三千五百年到三千八百年,屬湖熟文化早期,相當於中原商代早期。第三層是遺址的主要部分,屬五六千年前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堆積。各層之間都有缺環,也就是說,約三千年間,幾度有先民在此地居住。

那為什麼說這裡就是最早發出南京城市文明的光芒了呢?別急,我們來大概還原一下這些古先民們大概的生活場景。他們居住在一個三面環水的台地上,邊上就是一個大湖(玄武湖),不遠處就是一座山(紫金山),在這裡可以安心的耕種養殖、捕魚捕獵。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漸漸發展成一個占地至少有一萬平方米的古村落,這個村落至少有兩條街道,而街道兩旁則是他們使用竹竿樹枝為筋,以草和泥為建築材料建起的房屋,有人稱這是原始版的鋼筋水泥。更讓人吃驚的是,他們居然已經開始使用烘烤過的乾燥堅硬的地面,堪稱原始地板磚。屋頂當然還是茅草,能夠很好地遮風擋雨。不過,從墓葬的形式看,這些先民還沒有形成家庭觀念,而是以氏族的形式生活在一起,自給自足,互幫互助。

而在村子南邊稍低一級的台地上,已經有了農業用地、畜牧場地、磨製石器和製作陶器等不同的場所分工。這已經類似於後市城市的功能分區了。但是北陰陽營遺址帶來的內容遠不止如此,第一批新民在此居住了幾百年之後,開始向外遷移,直到距今三四千年的商代早期,這裡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建設。而最晚一層的文化層則是屬於已經遍地開花的湖熟文化,這個時候,先民們的聚居方式已經從氏族部落演變為地域性的部落聯盟了。而代表湖熟文化的遺址,在南京老城中心區,也僅此一處。再往後發展,就開始從村落向城市演變了。

好了,到了這裡,今天的故事基本講完了。搜集資料的時候看到了2011年有媒體報導 北陰陽營遺址將建設「南京發源地」紀念館,至今已有十多年過去了,不知道紀念館建成了沒有。

福利:《北陰陽營:新石器時代及商周時期遺址發掘報告》PDF,有需要的點大拇指後可以聯繫分享。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