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之後,誰來種地?

人民政協網 發佈 2022-05-20T14:30:00.228932+00:00

「農月無閒人,傾家事南畝」這幅春耕時節最常見的畫面,近些年在新疆的大面積連片農田裡已看不見,取而代之的是大規模機械化作業。

智能農機,繪就別樣「春耕圖」

「農月無閒人,傾家事南畝」這幅春耕時節最常見的畫面,近些年在新疆的大面積連片農田裡已看不見,取而代之的是大規模機械化作業。

大馬力拖拉機在新疆沙灣市大泉鄉五道河子村的一處棉田整地(2022年4月17日 新華社記者胡虎虎 攝)。

從精量播種到棉花免耕播種,再到精準施肥、施藥,裝有無人駕駛系統和北斗導航的各類農機縱橫馳騁,一幅「智能農機春耕圖」在新疆廣袤的田野上徐徐展開。

疫情是一面鏡子,反映出了傳統農業勞動力投入大、抗風險能力差等諸多短板,在此背景下,無人駕駛拖拉機、自動插秧機、無人機撒藥、大數據管農田……農業與科技相結合的「智慧農業」大放異彩。

一名農業植保無人機飛手正在給無人機更換電池(2019年9月22日 新華社記者李志浩 攝)。

眼下正是冬小麥快成熟的季節,青色的麥浪在田間起舞。工作人員不用下田,在辦公室動動滑鼠,數千畝小麥的長勢情況便盡收眼底——這是位於南京市六合區的南京天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里的場景。

「現在種田可輕鬆多了!」企業負責人薛能剛感嘆。這套自主研發的糧食生產智能管理系統不僅能實時監測,還能在後台操作水閘開關等生產工序,讓春耕事半功倍。有了技術的加持,全公司五六十名職工,不僅承擔著6000多畝的水稻生產任務,還承接了10萬多畝的糧食訂單。

空氣溫濕度、土壤溫濕度、土壤有機質含量、葉面氮含量……這些生長指標通過「千里眼」監控和傳感器,從田間傳輸到了系統後台。通過大數據運算,可以精確算出一塊地里需要施多少肥、打多少藥,讓農業生產精準高效。

「要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就得依靠提高技術水平。要推動農業綠色發展轉型,關鍵還在於科技進步。」這些年,全國政協委員、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劉昕一直奔波在各地農村開展調研。在他看來,從機械化、自動化到智能化,我國農機的發展日新月異。這些智能農機在提高種植效率的同時,更保證了種植品質。

「應用智能農業機械改變了中國傳統的勞作模式,將農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同時也能解決當下農業人口銳減的問題。農業生產者也可以利用富餘時間從事其他經營活動,從而增加勞動收入。」劉昕表示。

「我們國家正好處於一個特殊的時期,是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的時期,也恰逢農業勞動力老齡化的時期,農業勞動力的成本越來越高,如何實現高產、高效、優質、安全生產方式的轉化,需要在農業科技應用領域進行更多探索。」中國農業大學國際學院院長李道亮對記者表示。

「無人農場」的展望

「目前我國農業從業人員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約為25%,美國為1%,以色列為0.5%。我國農業勞動力成本占70%,農業從業人員平均年齡55歲,而且農村老齡化程度還將持續加深。」李道亮表示。

農村的年輕人不願參與農業生產,農村勞動力轉移,農業勞動力將越來越短缺。十年之後,誰來種地? 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現實問題。在李道亮看來,未來農業的出路在於提升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將來機器換人,無人農場將是大勢所趨。」

在他看來,過去的短短几十年裡,中國農業經歷了四個階段的升級和蛻變。

「第一階段,我們稱之為農業1.0版本,主要依靠人力、手工工具和經驗進行農業生產;第二階段是依靠機械動力和電力的農業生產;第三階段是智慧生產,以自動化和計算機技術為核心,實現裝備的數位化;而第四階段,也就是農業4.0版,將依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實現無人化生產。」 李道亮表示。

「在無人農場的物聯網技術中,我們可以利用機器終端感知環境,還可以利用衛星遙感,感知天氣、溫度的變化,從而進行操控和作業。」李道亮說。

「多虧衛星遙感提前四五天通知強雷暴天氣,讓我有時間組織人力收割,否則這一季的牧草就損失慘重了。」內蒙古的達布西是種植紫花苜蓿的農戶,幾年前的一場冰雹讓他記憶猶新。如果沒有衛星遙感技術預知冰雹,損失將達二三百萬元人民幣。

遙感技術——這一被很多人認為只在高科技企業中出現的技術,如今卻廣泛應用在數字農業的場景中,成為指導農業種植、提高生產效益的「千里眼」。

目前,我國山東、陝西和四川等地都建立了智慧果園技術應用體系,利用遙感技術可以對果園地塊的多維信息進行分析,為農戶提供決策的依據,可以通過智能化的水肥一體化系統,自動控制水肥的供給,還可以通過自動駕駛技術實現大型機械無人作業。收割機通過高精度北斗衛星定位,農機開出100米,誤差大概只有一兩厘米,可以大大提高生產效率。

「未來無人農場大田將由設施、裝備、作業車進行智能化和全自動控制,用機器代替人工完成大田的耕、種、管、收等業務。」 在李道亮看來,物聯網技術、大數據技術和智能裝備與機器人等四大技術在無人農場中起到了關鍵作用,「而這些技術的發展要國產化,只有這樣將來才不會受制於人,從而能夠保護我國農業數據的安全。」

打通農業科技應用的「最後一公里」

「我國農業科技整體研發實力已進入世界前列,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突破60%,已成為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最重要的驅動力。」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食物與營養諮詢委員會主任陳萌山對記者表示。但與此同時,我國農業科技仍存在一些亟須解決的突出問題,包括玉米、大豆單產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部分畜禽品種對外依存度高,大型農機裝備和智能設備核心部件受制於人等。

「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融通不暢的問題,也成為制約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短板。」陳萌山強調,要「堅持理論成果技術化、技術成果產品化、產品成果產業化」,實現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良性循環,促進科技和產業深度貫通,著力解決農業科研創新鏈與產業鏈結合不緊的問題,打通農業科技應用的「最後一公里」。

全國政協委員、河北省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主任楊玉成在一件提案中指出,每年我國約有6000項農業科技成果面世,但成果轉化率僅40%左右。

他指出,當前在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方面存在三個「瓶頸」:首先是農業科技成果本身存在碎片化、結構性差、成熟度低等問題;第二是農業經營的高度分散性,直接制約著現代農業技術裝備的推廣應用,從而影響了科技成果的有效轉化;此外,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面臨著「線斷、網破、人散」的局面。「因此,突破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瓶頸』,將成為推進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楊玉成感嘆。

「當前,農業科技肩負新使命、需要新變革。我們要突破農業科技創新關鍵點,把握農業科技創新落腳點,充分發揮科技對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性、根本性和決定性作用,還要進一步破除影響制約農業科技核心競爭力提升的體制機制障礙。」陳萌山表示。

在陳萌山看來,數字農業的發展是農業現代化的核心要素。數位技術與農業各個環節的有效融合,對升級傳統農業、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具有重要意義。 未來,要繼續加大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領域的廣泛應用。

「農業現代化發展,不僅農業要增效,農民更要增收。針對我國『大國小農』的基本農情,還要完善『新農人』的培訓體系,提升農民群體的數字素養,讓更多鄉親們走上致富的道路。」陳萌山說。

記者:朱婷

編輯:薛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