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寧文史錄(6):南寧為何叫邕州

歷史梳順工 發佈 2022-05-21T20:13:48.863269+00:00

南寧市域內雖然自從原始社會就有人類繁衍生息,但是直到西晉之前,卻找不到有關的地名記錄。真正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名號的,那是在進入東晉之後。

南寧市域內雖然自從原始社會就有人類繁衍生息,但是直到西晉之前,卻找不到有關的地名記錄。真正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名號的,那是在進入東晉之後。

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雄才大略的漢武大帝派遣伏波將軍路博德率領大軍,攻滅掉趙佗建立的南越國,然後把嶺南重新劃分設置成了九個郡: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朱崖。當時南寧所在地屬於鬱林郡領方縣地,郡治在現在的貴港,領方縣的縣治地則在賓陽縣境內,這時的南寧還沒有見到有關名字的記載。

到了三國時期,南寧屬於吳國轄地。只不過吳國把先前的領方縣改換了個名稱:臨浦縣。並且把原先屬於交州管轄的改由廣州所管,這樣一來,南寧便成了廣州鬱林郡臨浦縣之地了。這樣一直延續到西晉都沒有改變。

南寧能確切知道得名之初始時間,是在東晉晉元帝大興元年(公元318年),東晉中央政府把鬱林郡分拆開來,建立了晉興郡,下轄晉興縣,這晉興郡、晉興縣的治地都是在南寧。所以,南寧在歷史史籍上的名稱便出現了,這就是:晉興。也就是說,南寧至今已有1704年的歷史了。

在紛紛擾擾的南北朝時期,地處嶺南的南寧理所當然的屬於南朝(分別為宋、齊、梁、陳),在這一時期南寧依舊是屬於廣州晉興郡晉興縣。直到隋朝統一南北朝後,才廢除晉興郡,並且將晉興縣改為宣化縣,重新由鬱林郡管轄。

南寧在唐朝時,曾經算是相當輝煌的了。

唐朝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中央政府把宣化縣升格為南晉州,州治所在地當然是如今的南寧。唐太宗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又將南晉州改名為邕州。這,這就是南寧叫邕州的開始。仔細算起來,至今已經有1380年的歷史了!

南寧又簡稱邕,這邕是專指南寧的。按照古代《元和郡縣誌》的說法,是因為當時南寧的西南面有條邕溪水的緣故,這條被稱為邕溪水的便是如今的茅橋江。

本來,當時的邕州只不過管轄七個縣而已(這七個縣是宣化、武緣、晉興、朗寧、思龍、如和、封陵)。後來,唐王朝在廣西境內設立了三個「管經略使」來統轄各州縣,分別是邕管(在今南寧)、容管(在今容縣)、桂管(在今桂林)。唐大曆年間(公元766一779年),下令廢除桂管;咸通元年(公元860年),又令廢除容管。容、桂兩管被廢除後,原先它們所管轄的州、縣便統歸邕管管轄。到了咸通三年(公元862年,),唐朝政府把嶺南道分拆為嶺南東道和嶺南西道,嶺南西道的道治就設立在邕州。所以,當時的邕州一下子成為了廣西的政治、軍事中心,可以說是成為廣西的首府了!

後來,雖然由於各王朝統治的需要,南寧的名字也不斷隨之沉浮改變,但「邕」這一簡稱卻再也沒有變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