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正街記憶》| 老街流影——東門河

人文武漢 發佈 2022-05-22T10:38:00.802558+00:00

東門應指漢陽古城的朝宗門,朝宗門拆後,東門成了個方位概念。顯正街 67 號,是清末漢陽郵局舊址。第一次出國研修,又是從長江口的上海飛往國外,那一年我 37 歲,比現在的青年人出國學習的年齡要遲 20 年左右。


原創 麻建雄


陽新路到東門是顯正街東段。街上人習慣稱這段為東門。東門應指漢陽古城的朝宗門,朝宗門拆後,東門成了個方位概念。緊臨長江的東門這一片,又稱東門河,也是個方位代稱。




1921年,漢陽古城東邊街景,左見共勉牌坊。漢陽區檔案館供圖


東門這片,從唐代以來都是府衙所在地,後逐漸成為居民區,民國時縣政府也設在這裡。新中國成立之初,區政府和區公安局也曾設在東門。當年公安局辦公的那幢兩層樓房現還在那兒,它原來是清代漢陽協鎮署舊址,清漢陽府遺留下來的兩個巨大鼓形柱礎,還靜靜地鎮守在大門兩邊。




東門的顯正街,雖比不上西門口、西大街繁華,但也是什麼都有,百貨店、副食店、熟食店、裁縫店、糧店、煤店、柴店、照相館、菜場、篾匠鋪、箍匠鋪、修鞋鋪、剃頭鋪、棺材鋪等。快走到東門河處,還有著名的老錦春醬園、順仁堂槽坊、東門郵局,及敬節堂、和睦巷小學等名店名地,顯正街南邊還有鼓樓東街、共勉街、太平巷、朗星巷等古老的街巷。




清末郵政局舊址 麻建雄攝


顯正街 67 號,是清末漢陽郵局舊址。新中國成立後至 2000 年這裡一直是郵政所,街上人習慣稱為東門郵局。


中學同學孫友誼,家裡上輩人開始就住在這裡。郵局臨街是幢兩層樓磚混結構的西式建築,一樓是郵局營業廳,木格鑲玻璃大門和那個墨綠色的老式大郵筒是街上的一道風景。樓後是一個小院,連著一幢兩層木框架雕花結構的中式建築。橫樑下是花格倒掛楣子,窗戶是扇形的,分格成多塊五彩玻璃。兩幢建築中西合璧,裝飾風格也是中西混搭。




高中至剛參加工作期間,每年春節到友誼家吃年飯,是個傳統節目。他家姊妹「合里」(一共)七人,是舊時「五男二女」那種最佳組合。他慈善好客的父母,春節樂此不疲的事,就是輪流接待幾個子女的同學、同事。從外地回漢的哥哥、姐姐也幫助父母下廚。


廚房臨時擺在小院和中式建築的前迴廊。炒菜用土灶,柴火在灶中燃燒得噼里啪啦……用灶的大火爆炒的菜薹臘肉特別香。他家的姐姐每年會帶回大連的海鮮對蝦,聚餐的每位同事、同學都可分享到一隻。煙霧伴著年貨的香氣、蒸汽及鞭炮煙火氣瀰漫在這間晚清中式的堂屋小院,紅紅的對聯,美美的年畫,暖暖的親情友情,特別有年味。




顯正街48號原為清漢陽協鎮署舊址,大門兩邊圓鼓型石礎是漢陽府縣遺物


同學們也禮尚往來,輪流做東,在新安同學顯正街老屋,他母親弄的孝感菜,在寶弟、一敘同學三槐嶺老屋,他們母親弄的本幫菜和湖南菜……有時吃到正月十五還沒完,後來大家忙了,就一年由一兩家安排。這些老屋,各位尊敬的父母都不在了,現在在餐館也可吃到這些風味菜,但怎麼也沒那股暖意和香甜。




東門郵局這幢房子100多年了,郵局搬走後,幾個快遞公司分發郵件,還爭搶著將郵局門前空場作臨時分發點,成了個「地攤郵局」。不知什麼時候也拆成一片磚瓦地。




東門郵局斜對面是順仁堂槽坊,現店牌上還寫著「漢陽第一糧店」。槽坊是釀酒的,釀酒這玩意靠商貿的繁盛、酒樓的興旺。這個地方靠近長江碼頭,貨物上船下船,商賈絡繹不絕,扛碼頭的師傅也需要這一口。這家槽坊生意蠻好,多虧了大家抬莊。




槽坊前屋銷售,後屋生產。後屋有釀酒的灶、盛酒的缸,一間不大的房擠得滿滿的。釀酒是個神奇的活,把小麥、稻穀、高粱等糧食先在鍋中煮;攤晾,加酒麴,缸中拌;發酵後,再籠中蒸。蒸得那些發酵的水氣到處跑竄。不知最早是誰的發明,留一個讓汽水逃出來的濾孔,從濾孔慢慢溢出的醇漿就是人類的尤物——酒。它一來到人間,就張揚得不得了,芳香四溢,不分種族的人都會去爭享它的醇香,交友、禮祭、歡樂、釋放、神思、抒懷都少不了它。




順仁堂槽坊釀的酒,屬漢汾那個類型,隨著工業文明的發展,大城市中已不太見到槽坊這種手工作坊的影子。但我們很幸運,仍然可以從在漢陽的黃鶴樓酒廠那些優質的清香酒中,尋覓到它的蹤影。




朗星巷


順仁堂槽坊對面是朗星巷。朗星巷是由太白巷(現太平巷)、魁星巷、郎官巷這幾條小巷組成,都來源於歷代紀念唐代詩人李白的漢陽之行。太白巷、魁星巷分別得名於古代紀念李白的建築,太白祠和魁星閣。由於李白曾遊覽的郎官湖逐漸淤塞和建立居民樓,這個地方就取名郎官巷。朗星巷與現存的古樓東街、共勉街、太平巷還遺存一些晚清和民國建的民居,流連這些古街可追尋一下前人徘徊的身影,以及曾經的文化遺韻。




從東門河臨長江邊,一直到楊泗廟、瓜堤,是武漢竹製品生產地和磚砂竹木的建材市場,是鸚鵡洲這個中南地區最大的竹木市場的組成部分。東門河一帶,竹器作坊比比皆是,以沔陽幫為主。生產竹床、竹筲箕、箢箕、簸箕、籮筐、籃子、斗笠、刷子等,還有一種捉魚用的竹「豪子」,前大後窄,魚只能進不能出,大的直徑有三尺。


武漢人稱竹器為篾器,把製作竹器的工人稱為篾匠。做篾匠可是個體力活,竹子要扳、熏彎、刀劈、掰開、鋸斷。篾匠拿一把厚重的大篾刀,從劈竹開始到把粗竹筒剖成細如髮絲的竹篾,編織精美的篾器更不用說。男的女的都喝酒抽菸,特別是女的抽菸時,操著一口沔陽腔:「勞慰嗯拉」(謝謝您)……這話被東門河的小伢模仿得蠻像。兒時,我有時約街坊伢們到東門河收曬的竹筷子,收一大片 2 分錢工錢,去晚了就沒有了。


鼓樓東街


出東門往東正街方向走,還有好多家木器作坊,做鋤頭、鐵鍬、鍚鎬、鐮刀把和木扁擔等,以大軍山的人為主。


再從東正街往高公街那一帶走,則是麻繩、麻索生產和集散地,往年那街上人挑的麻繩,都集中到這裡再加工。有十幾家街辦廠和作坊,將麻繩、麻索再加工後賣給長江、漢江南來北往的船上用,或批發銷售各地。漢水入江口停泊著蟻聚般的貨駁、划子。兩江交匯處,形成由於漢水與長江水清濁差異所致的「涇渭分明」的奇特景觀。千里跋涉而來的漢水在這裡擁吻長江,由於太熱情和激烈,河岸逐年被駭浪撞擊崩塌,船起不了坡,麻繩、麻索的生意大減。這裡又從麻繩、麻索的加工轉行,做起繃子床、鋼絲繩、沙發簧來。


東門河很多臨江商鋪,還承接江上船運過來的磚砂竹木批發零售生意。1960 年代,東門江灘上有個很大的交易所,什麼貨物都交易,車水馬龍、門庭若市。那時,我們自製蜂窩煤爐子,買爐膛、爐蓋、爐齒、湯罐、耐火泥等材料及配件,總要到這裡買才全。


1985 年前,漢陽沿長江的各類碼頭還有 46 座。緊靠東門的有東門碼頭、石碼頭、東左碼頭、漢陽商會碼頭、茶棧碼頭、東嶽廟碼頭等。主要功能是作轉運散貨、重件、竹木、沙石用,作取油、取水、取煤用,作輪渡、供應、維修、停泊用。隨著陸路、航空的迅猛發展,長江航運業風光不再,各大碼頭相繼沉寂。


漢陽磚瓦業發票。朱漢昌供圖


如要尋找農耕文明時代,古城漢陽東門河一帶的繁盛景象,只有在古人留下的詩詞和志書上尋找了。


據記載,唐初,漢陽古城建成後,就快速發展成為著名的商埠。那時,東門江面上,漕運疊帆,畫軒蘭舟。唐代眾多詩人,都曾在詩中描繪此繁華景象,唐代詩人賈至在《沔州秋興亭記》中,有「閱吳蜀樓船之殷,覽荊衡藪澤之大」的形象描寫。唐代詩人羅隱留下了對漢陽魂牽夢繞的思念:「漢陽渡口蘭為舟,漢陽城下多酒樓。當年不得盡一醉,別夢有時還重遊。」唐代另一位詩人王貞白在《曉泊漢陽渡》中寫道:「殘燈明市井,曉色辨樓台。」


宋代,漢陽又作為朝廷茶葉、食鹽、白酒、紡織品等商品的重要集散地,茶葉購銷曾居全國第一。沿江一帶「百貨疊列,千帆競集」,「平時十萬戶,鴛瓦百賈區」。宋代詩人胡寅《登南紀樓》一詩,描繪了當時漢陽商貿的繁盛。宋代詩人楊徽之在《漢陽晚泊》中,對漢陽城安逸和諧的描述是:「傍橋吟望漢陽城,山遍樓台砌上層……夜靜鄰船問行計,曉帆相與向巴陵。」


元至明代時期,漢陽保持中原腹地水路交通樞紐的地位,官道暢通,千帆競集。明代中期以後,漢陽百貨、農產品交易隨漢水改道,移至集稼嘴及漢陽城東門沿江一帶。


清代至民國時期,漢陽鸚鵡洲發展成為長江流域最大的竹木市場,從鸚鵡洲到東門河,江灘木條杉筒堆積如山,江面排筏排排相連。冬季漢水枯淺時,華中、西南地區民船都集中停靠東門河一帶。漢陽鐵廠最高峰時期,年產量約 20 萬噸,全部須經東門礦砂碼頭出貨,由水運至上海、湖南等地。


從唐代以來,如遇戰爭,這裡又是兵家必爭之地,從而使其生靈塗炭,滿目瘡痍。遇大災時,這裡又百業凋敝,民不聊生。


疑為漢陽東門夾河


新中國成立後,在東門河上游的楊泗港建起了深水碼頭,現在又在陽邏港修建大型國際貨櫃碼頭,從而朝著億噸級大港邁進。大武漢,已形成水運、鐵路、公路、航空及信息港的立體大碼頭了。


兒時,東門河的碼頭,就已經開始在逐步整治,曾經的垃圾堆、石灰和煤炭堆都代之以沙灘、草地和樹林。東門河的長江邊,也是那個年代伢們太喜歡去的地方。


夏天,街上的伢們常到東門河的長江「玩水」(游泳)。翻上防水堤,站在六尺左右高的堤上往下跳,比膽量,賭冰棒吃。跳下後再衝到江邊。兒時經常可看到成群「江豬子」(江豚)在江上游過。


有一年冬季,江水退出了江中間大塊沙灘,人從東門的岸邊,可走到長江大橋橋墩下,而大船只能在江中間一條窄窄的航道上行走。太陽照射下,江面沙灘的一片金黃一直連到天邊,寬廣而高遠。街上的伢們都跑到這裡嬉戲玩耍,盡情奔跑。


1926年的漢陽縣城。田聯申供圖


顯正街是一條連接長江的街,東門河像通向外面世界的一扇大窗,我最初就是從這兒開始打量世界。寥廓江天,波瀾壯闊,構築了街上伢們無數個美好夢想,擴寬了我們的視野,開闊了我們的胸懷。我參加工作後第一次出差,就是乘坐東方紅號輪船順江駛向入海口,到上海學習,那一年我 19 歲。第一次出國研修,又是從長江口的上海飛往國外,那一年我 37 歲,比現在的青年人出國學習的年齡要遲 20 年左右。


1978 年,這裡的大船又開始從長江駛向大海。當一個民族從江河奔向大海時,這個民族的偉大時代就將到來。


現在東門河江灘,向晴川閣、建港船廠兩個方向延伸,全長 1424 米,占地 9 萬平方米。芳草茵茵,綠蔭夾道,人們在這裡休閒、娛樂、健身、親水、懷古。它與漢口、武昌江灘一道,構成了武漢最著名的風景遊覽勝地。




售書:卓爾書店 視覺書屋 德芭與彩虹 邗江古籍書店

孔夫子舊書網

打撈江城記憶 鉤沉三鎮往事


清末漢陽朝宗門


編輯:水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