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化石寶庫——江蘇泗洪縣下草灣

鄉土泗州 發佈 2022-05-23T13:58:47.880532+00:00

沿寧徐公路北上,或從淮河源頭泛舟東下,行至淮河及數條支流與洪澤湖交匯之處,就到了被考古家們稱之為化石寶庫的江蘇省泗洪縣下草灣。

古化石寶庫—下草灣

陳先蘭

沿寧徐公路北上,或從淮河源頭泛舟東下,行至淮河及數條支流與洪澤湖交匯之處,就到了被考古家們稱之為化石寶庫的江蘇省泗洪縣下草灣。

一九八三年九月四日,西德考古博士施托西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考古工作者邱鑄鼎的陪同下,來到下草灣發現化石的地點進行現場地質地貌考察。他說「中國有考古家的兩個樂園,一個是聳立中國西南冰山雪嶺之巔的珠穆朗瑪峰,一個是迄今所知的中新世種類最多的一個脊椎動物群化石比較集中的江蘇省泗洪縣下草灣一帶。」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李傳夔、吳文裕、邱鑄鼎、林一璞等考古專家,近年來在泗洪縣雙溝下草灣一帶化石地點進行多次挖掘、篩洗和室內分析鑑定,取得可喜的成績。截至目前,在下草灣已發現了包括三種高等靈長類在內的六十五種脊椎動物化石,其中有魚類六種,兩棲類一種,爬行類六種,鳥類五種,哺乳類四十七種。距今有一千二百萬年至一千四百萬年以上,成為我國乃至東亞迄今所知中新世種類最多的一個脊椎動物群。該動物群中,有不少種類在我國乃至東亞是首次發現,相當多的種類與歐洲、北美和非洲中新世的種屬有密切的關係。

下草灣位於人工開鑿的引淮河與洪澤湖交匯口,距雙溝鎮約八公里。江淮下游在新第三紀時,伴隨著玄武岩的噴發,曾沉積了不同時期的中新世、上新世地層,是一個沉積區,或是以沉降為主的地區。到上新世後,地殼相對上升,又使新第三紀地層露出地表。從下草灣一帶發現的毛蝟類、竹鼠類、近無角犀類和靈長類古動物化石,可以反映該地區當時氣候的濕熱;眾多的魚類、鱷類、豚類,又表明了有廣泛的水草資源;而飛松鼠、睡鼠、豬類、低冠鹿類以及一些猛禽的出現,顯示了該地區是以森林和叢林為主的植被環境。

專家們鑑定:下草灣帶動物中的兔形類、食肉類、偶蹄類,其形態特徵普遍比通古爾動物群原始,個體也小,這說明其時代要早於通古爾動物群,可能相當或稍早於山旺動物群。同時,在六十五種脊椎動物化石中,屬於我國首次發現的,哺乳動物最多,除食蟲目外,還有山河狸科、睡鼠科、竹鼠科、西猯科,填補了我國中中新世地層的長期空白。在哺乳動物中有二十五個屬與歐洲中新世動物群有親緣,有六個屬可以在北美中中新世層位中找到,顯示了當時全北區,特別是舊大陸間動物交流的普遍性。同時,該動物群中有七個屬與南亞相同,與非洲的中新世早期也有一些相近的種類。下草灣動物群化石的重大發現,對於研究非洲一一南亞——中國——北美間和歐洲——東亞間的動物起源、交流、進化、遷徙,乃至古氣候和古地理再造提供了有一力的證據。

(原載《中國地質報》一九八四年一月二日第一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