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雜談03」飲食聽歌靠青銅,千年文字自此始

楓木成林 發佈 2022-05-24T01:13:52.846389+00:00

周公禮制對個人日常生活也有限制,婚姻、喪事、成人禮儀、祭祀活動成為禮制的一部分,這使得青銅器在生活中愈發的重要起來,打架,吃飯甚至於聽歌都有青銅器的參與,最常見的青銅爵和青銅鼎,也可以作為區分貴族等級的方法之一,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臣五鼎四簋,所以只要吃飯時候看一眼他面前的食器就好了。

拋開青銅的紋飾,青銅器本身在人類歷史上也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青銅作為人類歷史上冶鑄史上最早的合金,標誌著人類進入人類進化史的一個重要時期,青銅時代。這種比石頭還要堅韌銳利的材料,經久耐用、不易折斷的同時還能夠改鑄,理所當然的碾壓石器陶器成為武器與生產工具的最佳選擇,但又因為材料有限制造難度高成了區分貴族階層與平民的器物。

《左傳》中有一句話叫「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在墓葬中出土最多的青銅器也是武器與禮器,並且青銅在禮制方面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周公禮制對個人日常生活也有限制,婚姻、喪事、成人禮儀、祭祀活動成為禮制的一部分,這使得青銅器在生活中愈發的重要起來,打架,吃飯甚至於聽歌都有青銅器的參與,最常見的青銅爵和青銅鼎,也可以作為區分貴族等級的方法之一,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臣五鼎四簋,所以只要吃飯時候看一眼他面前的食器就好了。

但青銅的食器不止於此,除了鼎和爵以外,青銅食器還有六種,分別有著不同的作用。

根據不同的烹飪方法、不同的食材,再配以專門的青銅餐具,這只不過是周代一個普通貴族的一頓飯而已。這要是換成周天子組飯局,皇帝請諸侯臣子們吃飯,那場面更是奢華無比,當周天子大宴賓客之時,他的案上依照禮制擺放九鼎八簋,並且每個鼎里裝的肉食還都不一樣,牛、羊、乳豬、魚、干肉、牲肚、豬肉、鮮魚、鮮肉乾,把那時候人們所能吃到的所有肉類統統都上了個遍。

這時你想像的畫面可能是天子桌上擺滿著黑青色的鼎,但事實並非如此,青銅之所以是黑青色,是因為在漫長的時間流逝中因化學反應改變了顏色,其本身在鍛造出時是金燦燦的,所以古人也將它們稱之為「吉金」。

在吃飯的同時演奏的樂器也是由青銅製成,拿最有名的曾侯乙編鐘來說,在網上可以搜索到曾侯乙編鐘的演奏視頻,你很難想像那種清脆悅耳流水激石的空靈聲音來自於古樸厚重的青銅器,但曾侯乙編鐘厲害之處不在於能發出這種聲音,而在於它為什麼能發出這樣的聲音。

為了讓曾侯乙編鐘發出這樣清脆的聲音,最重要的就是在鑄造時把握好銅、錫、鉛3種金屬的配比,讓它們達到一個黃金比例,它近乎完美的靠近了後世科學家研究出的比例(注1),使得鐘聲清脆響亮。除此之外,曾侯乙編鐘還有減小聲音擴散的鐘枚,巧妙地使用「合瓦形」使每一口鐘在敲擊正面和側面能發出兩種不同的聲音。

在青銅器發展的同時,文字作為祈求上天的連結,作為在青銅器上記錄貴族功績的方式也在不斷的發展完善,而青銅器成熟的時期正是文字最初定型的時間。從甲骨文開始,中國的文字已經確定了象形的方向(注2),象形文字好似繪畫但又勝於繪畫,不僅對描述物品有著極大的概括性還有著超越物品本身的符號意義。

甲骨文的美還是無意識的,直到東周時期文字開始有意識的追求美(注3),橫平豎直,空間疏密在此時的銘文上更能體現出來,這與當時銘文多為誇耀貴族功績是緊密相連的。

在此過程中,文字也變得更加簡練純粹,由象形逐漸變得抽象,追求筆畫的美感,這使得它與繪畫的靜止的美區別開來,文字的美是有力量的,是流動的美,正如書中所言「淨化了的線條如同音樂旋律一般,它們竟成了中國各類造型藝術和表現藝術的魂靈。


注1:當含錫量在13%~16%、含鉛量在1.2%~3%時,編鐘發出的音色渾圓飽滿,且鐘聲能快速衰減,聲音和聲音不會混雜在一起,是最適合進行演奏的。

注2: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

倉頡剛開始創造文字的時候,大都依照物體的形象(來創造),所以叫這做文

注3:「至其懸針垂韭之筆致,橫直轉析,安排緊湊,又如三等角之配合,空間疏密之調和,諸如此類,竟能給一段文字以全篇之美觀。此美莫非來自意境而為當時書家精意結構可知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