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書協「名家公益輔導日」第四期活動實錄(三)

書法中國 發佈 2022-05-24T01:35:56.899871+00:00

【點評老師:王志立】王志立,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草書委員會委員,安陽市文聯副主席、市書協副主席,中國文字博物館書法藝術委員會秘書長。這幅草書作品取法唐人張旭,尤其對《古詩四帖》、《李青蓮序》二帖用功最勤,可以看出作者具有一定的草情、草性。

【點評老師:王志立】



王志立,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草書委員會委員,安陽市文聯副主席、市書協副主席,中國文字博物館書法藝術委員會秘書長。



這幅草書作品取法唐人張旭,尤其對《古詩四帖》、《李青蓮序》二帖用功最勤,可以看出作者具有一定的草情、草性。如在以下幾個方面改進,定能更上高格:

1.線條的精度和完整性還不夠,提高草書線條圓潤、厚實、遒勁、彈性,如「隨、因、清、畔」等字。

2.章法要講究自然,節奏合理。如首行儘管是整篇五行中最精彩的,搖曳多姿,且「S」走位,但過於奔放,使後四行跟不上節奏,有前後脫節之嫌。

3.落款過於隨意,以蓋兩枚章收尾,太過草率。

僅供參考。

這幅楷書作品取法唐代顏真卿,尤其對《顏家廟碑》、《麻姑仙壇記》用功最勤。顏真卿的楷書給人一種威嚴之感,崔勇書寫的楷書,少了嚴肅,多了活潑。

建議:

1.起筆和收筆稍微慢一點,行筆的過程比起筆快一些,以便產生力度。如「辨」「境」等字。

2.結體上更應該中宮寬綽,四周緊密,筆畫橫輕豎重,筆力雄強圓厚,氣勢莊嚴雄渾。

3.楷書落款看著整體有點散,建議用行書。

僅供參考。



【點評老師:李 珂】



李珂,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周口市書法家協會主席,周口市美術館館長。


1.從作品整體看,非常流暢,既有王寵小楷風格,又參以鍾繇筆意。可以看出其在平時臨習中是下了很多功夫的。

2.作者在創作時很有想法,想讓作品有所變化,但由於對字形的把握不夠精準,結體不夠自然,點劃略顯刻板生硬,缺少力度,整體風格不大統一。

3.建議作者堅持選臨一家小楷加強練習,打好基本功,從字法,神采和氣韻中仔細揣摩,反覆練習,爭取有新的提高!


1.這件作品是臨習王鐸的行書作品,基本上抓住了王鐸的結構形態和用筆特徵。

2.此作中,大多字結體太過於平,缺乏連貫性和節奏感,沒有把王鐸的縱橫曲直,跌宕起伏表現出來。開頭的「華」字用筆不準確,後面的「賦」字多了一畫,應該是筆誤。

3.認真體會王鐸「頓筆起——輕收筆——再頓筆起——再輕收筆」的跳躍節奏的書寫特徵,注意字中的使轉與方折的運用,在臨習中研讀和體悟王鐸的用筆和結構特點,找到發力點。

4.用墨上大膽一些,創作時嘗試用漲墨,以增強作品的視覺衝擊力。



【點評老師:宋高峰】



宋高峰,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書法家協會理事、行書專業委員會委,河南省書畫院特聘書法家,三門峽市書法家協會主席。


縱觀全幅,以四塊三色紙拼接而成條幅狀。整幅氣息寧靜古雅,正文以黑底白字書寫,還有斑駁意味,看來作者用紙考究,雖是臨作卻苦心用心經營。

從整體章法來看,頗具匠心,首頁題首四字略大,並與正文拉開距離,末行緊挨紙的左邊緣。字雖小,但從空間留白上看,氣聚神散。第二頁字徑較一、三、四頁略大,四周留白均勻、重心居中。第三頁、第四頁與第二頁處理略顯雷同。

落款共兩行,無行無列,左右咬合緊密,渾然一體,與正文形成鮮明對比。

建議如下:

1.正文中二、三、四頁在章法布局、空間留白、行距及字之大小上應追或更多之變。

2.落款之用筆、結字風格應該與正文書寫保持感覺用上一致,此乃檢驗臨帖效果之最佳辦法。


此作以15幀手札拼接而成中堂形制。取法蘇軾行書並參以米芾手札之意趣,較為成熟老到。點畫沉實,盡顯作者功力與能力。

整體來看,每篇短文之間的小字楷書題跋略顯鬆弛,字距過大,不夠內斂與精神。每一單頁的第一字基本是一高一低一高一低處理法,略顯雷同與呆板。每頁留白略有重複雷同之處,可以用閒章破之。在結字上,主筆橫畫向右上欹側過大,部分結字略顯縱長,並有雷同之感。共勉。



【點評老師:張宏偉】



張宏偉,鄭州大學書法學院教授、教授委員會主任、草書研究所副所長,鄭州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碩士研究生導師、學校教學督導委員、學院工會主席。中國書協會員,河南省書協理事、草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河南省青年書協副主席。


這件作品寫得很努力,似乎是在靠近《集王聖教序》的風格,但是不太理想。就作品而言,提兩點建議:一是太生疏。對《集王聖教序》的用筆,結字等還沒有較深刻的認識理解,手頭基礎工夫也欠缺,所以顯得「稚弱」。但「稚弱」不是毛病,須假以時日,投入時間再加上正確的方法,自有進益,自呈新貌。二是虛實不分明。「虛實」屬臨帖中注意的問題,只是在這件作品中較為明顯。一字當中,點畫有主次有虛實,不能平均用力,泛泛而書。初學書法,可以多讀帖,玩味單字,體會規律,在書寫中嘗試運用。



這件作品以米字為基調,結字紮實,用筆勁健,布局清爽,是一件成熟的作品。如果非要雞蛋裡挑骨頭的話,那就挑一點,與道友商榷。

其一,結字平正,略欠險側。米字代表風格如《蜀素帖》《苕溪詩帖》及手札等,都有險絕、峭拔的字形、字組,一如懸崖上的舞蹈,自能動人心魄,嘆為觀止。可能是米公信筆而書,無意造險,興之所至,嶒崚自生。我們缺少的就是精盡池水之後的瀟灑流落、翰逸神飛。

其二,用筆尚未恣肆。此作用筆穩妥,而通脫不夠,點畫如能再增顧盼姿神,會更好。



【點評老師:洪豐倉】



洪豐倉,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文聯委員,河南省書法家協會理事、書法行業建設委員會副主任、自由職業書法家工作部秘書長,河南師範大學碩士生導師、客座教授,西安美院外聘教授。


這幅隸書作品,以漢史晨為基調,用筆遒勁,技法熟練,提按使轉,方園兼備,融入了一些時風,這是優點,同時也是下一步儘量迴避的。沙孟海先生《兩晉南北朝書跡的寫體與刻體——蘭亭帖爭論的關鍵問題》 文講到:刻手好,東魏時代會出現趙孟頫,刻手不好,《蘭亭》也幾乎變成《爨寶子》。所以,一個習書者,初級臨摹碑帖時儘量做到對字法和結構的用筆精準,這方面基本上都做到了,下一步需要做的是:1.多讀,多臨各種經典漢碑,力求成竹在胸。2.尋找漢碑的共性,化繁為簡,找出屬於自己的標籤。3.力避時風,反覆研究碑與帖的關係及書寫性,在古典中打磨自己,不激不勵,風規自遠,願與之共勉。


在王羲之橫空出世之後的漫漫歷史長河裡,幾乎無人能再度登臨書法界的頂峰,直至顏真卿的出現,他博採眾長的姿態,吸取眾名家所長,突破盛唐時期書法的秀美風格,開創了獨具一格的「顏體」,其書法氣勢磅礴雄厚端莊,令無數才人為之傾倒。

這幅作品以顏真卿大楷為主,用筆生拙樸厚,剛勁有力,行筆勁健,能夠做到這一點,難能可貴。就這幅作品而言,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對顏氏的眾多經典書帖,多讀,多臨,多悟,力求熟於心手。

2.王羲之顏真卿一脈相承,深度研究「顏氏」對「二王」書法的傳承與演變過程。

3.因楷書的表現形式相對其它書體來說比較單調,所以,要多研究章法和形式,寫出屬於自己個性的作品,在古典、個性、形式上做一些融合與探索,願與之共勉。



【點評老師:程志宏】



程志宏,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書協書法培訓中心導師,河南省書法家協會理事、楷書專業委員會委員,河南書法院特聘書法家,曲阜師範大學書法學院客座教授。


用經典來校正趨俗的表達。

一件作品不管是對於作者還是對于欣賞的受眾,需要具備以下幾點對:一是風格上對經典取法的深入,二是在取法結構的準確性應用和用筆技巧的熟練表達,三是個人對書法的理解如何運用於書寫。

在這件行書作品中,不徐不疾的穩健表達是其優點,但在取法的表達上個人的習氣過重,一味地平正中弱化了對《懷仁集王聖教序》對比變化,欹側搭配的行書特徵,如「落」「月」「出」「松」「流」這些原帖中非常精彩的字形在挪移到作品中之後處理的過於平正;二是因為個人書寫習慣的的認知,導致不能對所取法經典中的字形結構方式準確掌握,在書寫中楷書化的痕跡影響到了行書的流暢表達,行書技法的表現如「靜」「春」「新」「雨」「氣」等字的轉折,鉤挑過於生硬;三是在整件作品字形大小接近,字距,行距的處理上平均使得行書作品的章法「狀如算子」少了字形,字勢之間的呼應變化。

鑑於以上表現,在此建議在今後的學習中,重新深入經典詳察細讀,將範本中最具特徵的字形分組以後抽取出來通過摹、臨、記進行掌握,用以在創作中突出取法的表現特徵;對行書特徵性的基本用筆方法尤其是轉折、鉤挑、映帶,搭接做熟練掌握;不管是行書還是楷書的學習,對於字形大小的生動變化都要作為一個突破的重點來改變固有的認知。與作者共勉。




察之尚精,擬之貴似。

在這件小楷作品中,首先作者將古人案頭展玩的小字做了一個在當下展示方式的轉換,在作品形式上雖然是用現成的作品紙,但作者的章法處理上還是能夠將虞世南虛白疏朗、從容經營、松而不散的感覺表達出來。關於書法在我們這個時代如何表現、以什麼樣的方式呈現並為大眾所接受同樣是我們應該關注的問題,這是今後的學習和創作中要堅持的。

當然在欣賞小楷作品時除了感受作品氣息章法,精微處的書寫表達同樣是非常重要。前人評價虞世南《破邪論》通篇內擫柔和,轉折處內藏稜角,故絕無劍拔弩張之態,筆勢圓潤也無凝滯之感。在這件臨作中作者對於用筆方法和字形結構雖然有較為精熟的表現,但可能和以前學過王寵或文徵明有關,用筆上的尖利和結字上的謹飭與虞書的雍容典雅、中規合矩有衝突,過多的尖筆使得含蓄蘊藉胎息於王羲之的遒美圓潤被弱化;尤其方框和豎折一類的筆畫拘謹內收對結構的古質和張力也有所消解。

建議在學習虞世南小楷時可以結合王羲之《黃庭經》對照分析,在用筆上體會起筆略含,縱向筆畫垂露起止有力,懸針不會一帶而出,出鋒出飽滿有力;字形上錯落變化與中唐及以後的楷書差異較大或許是今後需要加強的地方。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