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達夫《沉淪》:信仰塌房,歸屬難尋

寒武幽蘭 發佈 2022-05-29T13:38:54.156874+00:00

我記得以前是讀過《沉淪》的,以前只覺得郁達夫感性,但很奇怪,這次讀,我覺得完全把我印象中的郁達夫給破壞掉了,或許是長大了一些,對文本所記之事的了解比以前更深一些,我大呼,郁達夫筆下這個人簡直是又噁心又會找藉口,怪不得大家都說這就是個「零餘人」。

好久不讀郁達夫,讀書時曾為郁達夫《故都的秋》而流連忘返,因為他寫的是北方的秋天,彼時在外求學的我,對北方的故鄉甚是懷念。他的抒情,他的憂鬱,仿佛潺潺流水,流淌在人的心尖,觸碰到人最柔軟的部分。


我記得以前是讀過《沉淪》的,以前只覺得郁達夫感性,但很奇怪,這次讀,我覺得完全把我印象中的郁達夫給破壞掉了,或許是長大了一些,對文本所記之事的了解比以前更深一些,我大呼,郁達夫筆下這個人簡直是又噁心又會找藉口,怪不得大家都說這就是個「零餘人」。


《沉淪》篇幅不短,發表於1921年5月9日,是郁達夫的代表作。郁達夫是創造社的發起人之一,也是一位愛國志士,他曾為抗日救國奔走呼號,1945年被日軍殺害。他的寫作風格沉鬱細膩,抒情性濃厚,受日本「私小說」之風影響,他的作品大多數都是「自敘傳小說」的典範,如《沉淪》《春風沉醉的夜晚》《遲桂花》等等,散文《故都的秋》也別具一格。


這篇小說其實就是在講一個在日本的留學生,因為信仰塌房,人生苦悶,抑鬱成病,囿於個人情慾而不能自拔,也無法開脫,最後自戕的故事。這個人是病態的。


開始郁達夫交代,這人是為了自由與學校專製作過抗爭的,也是很有志氣的小伙子。家庭基因又好,大哥是進士,還帶他出國留學,他自己也爭氣,在日本考上的大學也不錯。


但問題出現在競爭不大,居住環境優美,所以他飽暖思淫慾。從早上被窩犯罪吃雞子牛乳,到看見女同學臉紅說不出話,到偷看旅店老闆女兒洗澡,到在草叢偷聽一對男女偷情,最後到妓館去喝酒作樂,一步步滑入對自身情慾無法自拔的深淵。


這深淵自然是有大時代的原因。


主人公參加過反對專制的自由抗爭,看得出是五四進步青年,但五四落潮後,時代沒有賦予這些進步青年以新的信仰,國家仍然弱小,所以他自然生活於沒有信仰,也面對著無窮盡的「日本人瞧不起支那人」的時代氛圍里。


這深淵更有他自己的原因。


一方面,他性格消極,和周圍的人以及自己的親人全部疏遠或絕交,他沒有人可開解他。


我就非常納悶了,一開始他去學校時,也是日本學生領他去的學校呀,縱令當時有很多日本人當時瞧不起中國人,但總有些許例外是可以交往的,可他和周圍的同學全部疏遠。那和日本同學疏遠也就算了,和中國留學生們總該抱團吧,他去找人家談過幾次,談話不太投機,就開始疏遠、絕交。


和日本同學、中國留學生絕交也沒什麼,反正都是外人,那和自己兄長總應該情誼深厚吧,畢竟是兄長帶他來長見識的。結果和兄長鬧了不愉快,也要絕交,還從醫學轉到人文學科(醫學是兄長讓他選的)、鄭重地寫了絕交信,不給自己留後路。我真的覺得這人太偏激了。


另一方面,他不懂得如何處理觀念與生理本能的關係,他用自己的觀念生生把自己逼入絕境。


雖然他是參加過五四的進步青年,但是他骨子裡還是留著封建思想的餘毒。封建思想說,「存天理,滅人慾」,他認為他每天早上在被子裡犯下的是「罪惡」,他認為與女性說話、交往都有罪,但他又沒有辦法控制這個欲望,所以一邊貶低自己,一邊報復性沉溺情慾之中。因此,他思想和行為的矛盾把他整個的精神狀態拉入一個不可控制的下滑坡里,一發不可收拾。


其實,如果他身邊有人能夠告訴他,這些現象都是人的生物本能而已,並不是天生的罪惡,他需要做的是疏導自己的苦悶情緒,從苦悶中走出來,面向陽光,那他的結果就不會是自沉於汪洋大海。


他是一個信仰塌房,沒能建立起新的信仰的人,所以他一直怪祖國不夠強大,太弱小。尤其是在異國他鄉,孤獨和對故鄉的思念更會加劇這種惆悵,他找不到歸屬感。有信仰的人,是有歸屬感的。


突然覺得,「零餘人」也是可憐的,他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找不到自己的歸屬,找不到自己的方向,有的只有苦悶、麻木和病態。


郁達夫的筆,細膩地把這種病態揮發了出來,哪怕是抑鬱患者,也能有自己的聲音。而這聲音,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面對自己的欲望和情感,如何去認識和處理,讓自己有一個穩定的歸屬,是非常大的命題。


我突然理解了,郭沫若稱「他那大膽的自我暴露,對於深藏在千百年的背甲裡面的士大夫的虛偽,完全是一種暴風雨式的閃擊」,郁達夫或許自我風格沉鬱,但也通過自己的獨特刻畫出了那批受到傷害的青年們的身影。


青年是未來的希望,青年不應苦悶,不應麻木,不應迷茫,要在積極的引導下,樹立堅定的信仰,找到自己的歸屬,奮力投身於終生的事業。


還好還好,祖國已強大,青年正當時。

END

文|京華

圖|網絡

編輯|京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