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未了II馬西良:麥子熟了

齊魯壹點 發佈 2022-05-31T14:57:24.982686+00:00

題記,這是一篇寫於20年前的散文,今天到郊野一看,滿地的麥子已經成熟,有些山區村莊已經開鐮收割,麥收是最緊張最勞累的季節,可是現在農村收麥輕鬆了,沒有過去天一明就下地,過一個麥季,人要掉一層皮的艱辛了。

題記這是一篇寫於20年前的散文,今天到郊野一看,滿地的麥子已經成熟,有些山區村莊已經開鐮收割,麥收是最緊張最勞累的季節,可是現在農村收麥輕鬆了,沒有過去天一明就下地,過一個麥季,人要掉一層皮的艱辛了。

隨著布穀鳥的聲聲啼叫,小麥已逐漸成熟,金黃色的麥穗掀起了 層層波浪,豐收在望的鄉親們臉上掛上了笑容。

雖然離開了農村,但對麥子的親情依然沒有減。「過麥季」是農村最繁忙勞累的季節,沒時間回家幫忙割麥,禮拜天買點菸酒騎車回家「慰問」。 去冬今春雨水充足,今年的麥子特別的好。

路兩旁的麥子一望 無邊,和煦的風兒帶著麥子的清香,讓人心曠神怡。看著金黃色的麥穗,讓我想起了孩提時代偷著「燎麥」吃的趣事。那時收麥前是農村最困難的時候,家庭條件好的還能吃上飯,困難戶眼看著豐收在望的麥子,只好到山裡賒瓜干吃。下來新麥分到戶,斤半瓜干抵一斤小麥,先還給人家,看著新麥吃粗糧。

麥子一黃梢,生產隊裡看得緊,掐個麥穗也要罰款、扣工分。我們小學生不管三七二十一,放學路上,趁「看坡的」瞅不著,張開書包掐麥穗。找個低凹地,用柴火一燎,搓麥吃。用火燎過的青麥特別的香,每次都吃個半飽才回家。有一次 新麥燎得多,拿回家燒糊粥喝,讓當生產隊會計的父親發現後,訓了一頓,「集體的東西,怎麼能往家裡拿」。

生產隊分糧食原來一直沿習「三七開」,就是按人(口)七勞(動)三,到了文革後期實行了「人 四,勞六」,家庭人口多、勞動力少的分得的糧食就少,西院大叔家人 口多,孩子小,不但沒分著,還得往村里找錢。直到1978年土地承包到戶,我們才吃上飽飯,日子逐漸好起來。

剛走到老家的村口,正巧遇著在地里幹活回來的西苓哥。「老 二,你可得寫寫上級的好政策,咱這種地該交的皇糧國稅不要了,還 給種地的補足錢。逼著咱農民致富呢。」西苓哥是個種地的老把式,不論是耕、耙、種,樣樣都是好手。

改革開放後,他販青菜、賣西瓜、做小吃,手底寬綽了,率先在村里蓋起了兩層小洋樓,兒子在上海搞裝修,一天都掙七、八十塊,聽說國慶節就娶兒媳婦了! 政通人和百業興,麥收的日子越來越近,家家充滿了歡聲笑語。

弟弟在南京打工也回了家,又是買啤酒,又是買新茶。「咱農村過麥 季,幹活累,就得吃好喝好。再說,忙不過來,花個幾十塊錢,用收割機一會就割完了。」弟弟會木工,每年到麥熟時,家裡都排著號定鐮頭、開鐮印。

今年村里已聯繫好收割機,再彎腰撅腚割麥的就少了。找弟弟定鐮頭、磨鐮刀的也就少了。母親說:「這地最講良心,前幾年負擔重,種地收入低,勞力都外出打工,糧食產量低,好多地被拋荒。現在地金貴了,也捨得投入,地不吃昧心食,今年的麥子比哪年 都好。」

夕陽西下,不知疲倦的布穀鳥叫個不停,接天的麥浪被夕陽染得 一片金黃,村莊逐漸被霧靄所籠罩。麥子熟了,一年的辛苦就要收 獲,人人臉上都綻放著豐收的喜悅。

————————————————————————

馬西良,山東省滕州市人,一生痴迷於文學創作和歷史民俗文化的研究,已出版《沉香》《眷戀》《滕州墨子國家森林公園探秘》等散文集多部,在國內報刊雜誌發表作品300多萬字,山東省寫作學會常務理事、作協會員、散文學會會員,棗莊市華夏促進會理事,滕州市華促會理事,滕州古薛研究會副會長。

壹點號山東馬西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