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感受古典樂器之美

九派快訊 發佈 2022-06-01T13:06:03.680499+00:00

琵琶的出現,已有差不多兩千年了,期間也曾繁榮,也曾落寞,但從來沒有中斷過。人們喜愛琵琶,喜歡聽,喜歡彈,各地的曲調,新出的詩詞,都能很好的融入琵琶中。

【來源:東平縣文化館】

琵琶的出現,已有差不多兩千年了,期間也曾繁榮,也曾落寞,但從來沒有中斷過。人們喜愛琵琶,喜歡聽,喜歡彈,各地的曲調,新出的詩詞,都能很好的融入琵琶中。可以邊彈邊唱,也可以僅僅彈撥,可以一個人靜靜地彈,也可以大家合奏齊鳴。琵琶不分貴賤,不分地域,有流水處即有琴聲,有楊柳處就有人彈奏。

歷史上的所謂琵琶,並不僅指具有梨形共鳴箱的曲項琵琶,而是多種彈撥樂器,其名「琵」、「琶」是根據演奏這些樂器的右手技法而來的。也就是說琵和琶原是兩種彈奏手法的名稱,琵是右手向前彈,琶是右手向後挑。所以說當時的「琵琶」形狀類似,大小有別,像月琴,阮等,都可說是琵琶類樂器。

琵琶是中國歷史悠久的主要彈撥樂器。經歷代演奏者的改進,至今形制已經趨於統一,成為六相二十四品的四弦琵琶。琵琶音域廣,演奏技巧為民族器樂之首,表現力更是民樂中最為豐富的樂器。

大約在秦朝,開始流傳著一種圓形的、帶有長柄的樂器。因為彈奏時主要用兩種方法:向前彈出去叫「批」,向後挑起來叫「把」,所以人們就叫它「批把」。後來,為了與當時的琴、瑟等樂器在書寫上統一起來,便改稱琵琶。

到了南北朝時,從西域傳來了一種梨形音箱、曲頸、四條弦的樂器,有人就把它和中國的琵琶結合起來,改制成新式琵琶。在演奏方法上,改橫抱式為豎抱式,改撥子撥奏為右手五指彈奏。經過不知多少藝術家的改進,才成為如今的四相十三品及六相二十四品的兩種琵琶。

在古代,敲、擊、彈、奏都稱為鼓。當時的遊牧人騎在馬上好彈琵琶,因此為「馬上所鼓也」。南朝王僧虔《技錄》:「魏文德皇后雅善琵琶。明帝嘗引後衣乞為音樂,時楊阜在側,問帝曰:『太后,陛下嫡母,君禮豈在邪?』帝愧然縮手,後乃出。傾之,帝謂阜曰:『吾知卿敬節,然誠因吾心慮不平,今從卿言,不得茫茫湘水,見伊人焉?』此言後之音律高妙。」可知在魏晉時期,「琵琶」之稱正式進入宮廷。

琵琶由歷史上的直項琵琶及曲項琵琶演變而來,據史料記載,直項琵琶在中國出現得較早,秦、漢時期的「秦漢子」,是直柄圓形共鳴箱的直項琵琶,它是由秦末的弦鞀發展而來的。「阮咸」或「阮」是直柄木製圓形共鳴箱,四弦十二柱,豎抱用手彈奏的琵琶。晉代阮咸善奏此樂器,故以其名相稱,即今天的阮。

從北齊到唐代,是琵琶發展史的第一個高峰,原籍曹國的曹氏琵琶家族是其中的傑出代表,如北齊至隋代的曹妙達,因善琵琶在北齊時即被封王,入隋後又被任為宮中樂官,於太樂教習琵琶技藝。

在隋唐九、十部樂中,曲項琵琶已成為主要樂器,對盛唐歌舞藝術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從敦煌壁畫和雲岡石刻中,仍能見到它在當時樂隊中的地位。

到了現在琵琶不僅在中國呈現出恢復盛唐時期的景象,而且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音樂愛好者的關注。不少傳統樂曲和當代作品受到中外聽眾喜愛,走上了國際樂壇。

傳統琵琶曲

武曲:著重右手的演奏技巧和力量。格調雄壯慷慨、氣魄宏大。樂曲以敘事為主,富有寫實性和敘事性,往往根據內容情節發展連續敘述,結構龐大,有聲有色,繪形繪影,段落分明。代表曲目有《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海青拿天鵝》《漢將軍令》等。

文曲:著重左手技巧的表達,格調細膩、輕巧、幽雅抒情,它以抒情為主,富有概括性和傾訴性。往往以簡樸動人的旋律或優美清新的音調,表達出深刻地內心傾訴或 令人嚮往的意境。代表曲目有《夕陽簫鼓》《昭君出塞》《漢宮秋月》《月兒高》《青蓮樂府》《塞上曲》等。

文武曲:即文曲與武曲的結合,代表曲目有《陽春白雪》《高山流水》《龍船》《夕陽簫鼓》《虛籟》等。

文章來源:國家公共文化雲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