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主要宗派

秦風029 發佈 2022-06-03T01:43:50.910138+00:00

最早的道教是張陵所創的五斗米道,迄今已屢經變化,宗派有數十種之多。同一宗派,經數代相傳,遇有宣教能力強者,略改教義即可於本地或至他處另創一派。所創立的宗派,或數代即衰,或傳人眾多,或數派相合,或一派又幾派,往往變化較大。本文簡要介紹主要宗派,以了解道教的變化情況。

最早的道教是張陵所創的五斗米道,迄今已屢經變化,宗派有數十種之多。同一宗派,經數代相傳,遇有宣教能力強者,略改教義即可於本地或至他處另創一派。所創立的宗派,或數代即衰,或傳人眾多,或數派相合,或一派又幾派,往往變化較大。本文簡要介紹主要宗派,以了解道教的變化情況。


早期道教有五斗米道太平道教派之分。太平道因被用於組織農民起義,遭朝廷圍剿鎮壓,所以在東漢以後即衰落。五斗米道在魏晉南北朝時演變為天師道,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授正一道,意為「正以治邪,一以統萬」。

此外,東漢時還有帛和道,相傳為帛和所創,有《素書》二卷,帛和傳授給吉,吉將其衍成一百七十卷《太平經》。南朝時,此教流行於江浙一帶,偏重祈禱通達玄機。東晉時期融合於天師道。

魏晉南北朝時,除有南天師道和北天師道外,還有以下各派:



靈寶派(亦稱閤皂山派),由三國時吳國方士葛玄所創。靈寶派的主要經典是靈寶經中的《五篇真文》和《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葛玄曾師從東漢末著名方士左慈學道,受太清、九鼎等丹經,後在江西閣皂山修道。晉道士丁令威繼之,葛洪之孫葛巢甫又撰《靈寶度人經》,該教派遂大行。唐時尤其興盛,且與茅山、龍虎山派合稱為三大符籙派,宋後漸衰。



所謂符籙,是道教中的一種法術,亦稱「符字」、「墨籙」、「丹書」,即道士畫的一種所謂能驅使鬼神的圖形或線條,符籙是符和籙的合稱。符籙術起源於巫覡,始見於東漢。稱有召神劾鬼、鎮魔降妖的功效,其實就是鬼神信仰,不可信。偶爾有所謂治病「靈驗」者,也並非驅逐了什麼致病的「鬼」,而是某些病本輕微的患者,因相信符籙,飲符水後,造成一種鬼已驅離、病已脫身的心理作用】



樓觀派,樓觀台在今陝西周至縣,相傳其地為尹喜故宅,這裡是老子講經之處,西出函谷關傳《道德經》於關尹子也在此處。樓觀派尊奉的經典主要是《道德經》、《老子化胡經》《老子西升經》、《老子開天經》和《妙真經》等。魏元帝咸熙初,梁諶事鄭履道法師於樓觀,常夢與仙人游。晉惠帝永興二年(305年),老君命真人尹軌降於樓觀,乃盡弟子禮,授其水石還丹術及《日月黃華上經》等,後隱於終南山,食氣吞符,服食丹砂,由此,樓觀成為當時道法重鎮。金哀宗天興年間,因遭兵火焚毀,一度衰落。元時由全真教徒修葺而復興。如今樓觀台則一派興旺景象。



龍虎山派,西晉永嘉年間,張道陵第四代孫張盛移居龍虎山(今江西貴溪境內),遵父命「永宣祖教,以傳於世」,立祠祀祖,尊張道陵為「掌教」和「正一天師」,成為龍虎山道派。尊奉的經典是《道德經》、《正一經》等。

唐宋以後,它與南北天師道及上清、靈寶、淨明各派逐漸合流,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授張道陵後裔張與材為正一教主,總領茅山、閣皂山、龍虎山各派。由此,這些道派也統統被稱為「正一道」。這裡現在是旅遊佳地。



上清派(又名茅山派),南北朝時南梁陶弘景創立於江蘇句曲山,為梁武帝賞識,築館修道。相傳西漢景帝時茅盈、茅固、茅衷兄弟三人是在此修煉成仙的,故尊其為祖師,並稱「三茅真君」,句曲山亦被稱為三茅山。此派兼及三洞,主修《上清經》,故又名「上清派」。此派亦重符籙,流傳極盛,隋唐時著名道士如王遠知、潘師正、司馬承禎等皆信奉上清派。此派至今猶存。



鍾呂派,也稱鍾呂丹派。唐末形成,開宋代新道教先聲。唐末道士鍾離權對道教內丹術有重要貢獻,傳授呂洞賓,呂再傳劉操。鍾離權很重視漢朝的一些學說,後人誤認為鍾離權是漢人,活了好幾百年,來傳授呂洞賓,其實他們同為唐末人,呂洞賓曾見過陳摶(871--989年)。劉操號海蟾,為五代北燕的宰相。

鍾離權、呂洞賓兩位祖師,也被奉為全真(丹鼎)派的創始人。

鍾呂派繼承靈寶派而有所變化,主張儒佛道三教合一,實為改革道教的先聲。該派除尊奉《道德經》外,最具代表性的經典,當數題名為鍾離權述、呂洞賓集的《鍾呂傳道集》,以及鍾離權著、呂洞賓傳的《靈寶畢法》。

宋代興起的新道教基本以此派為主,後南傳成西山派(今江西新建縣),文獻有《西山群仙會真記》、《太白經等。宋後極盛,迄今尚多有遺蹟。



清微派,宋代南北天師道與上清、淨明等道派逐漸合流,此外還有清微派。清微道士為了將自己的道派托之古遠,宣稱傳自元始天尊道。道家認為,三清之一的玉清境為元氣所成,為元始天尊所居,名清微天,由此宋時產生了清微派。清微派著有道法,清微元降大法》、《清微神烈秘法》、《清微齋法》、《清微丹法》《清微玄樞奏告儀》等著作。該派以行雷法為事,主天人合一,以內練為基礎,輔以外法。強調誠於中,方能感於天;修於內,方能發於外。海內外仍有傳承。至元代,陳採為清微派敘述始末。



全真道,與正一道並為道教兩大派別。嗣老君遺教、承鍾呂傳教,王重陽 所創。老莊之真、苦己利人為宗旨。王重陽早年曾應武舉為狀元,入仕,後辭官歸隱。元正隆四年(1159),在甘河鎮遇漢鍾離和呂洞賓,得授金丹口訣。遂隱居終南山修道三年。大定年間出關赴山東傳教。招收馬鈺等七大弟子,世稱全真七子。全真道主張儒、佛、道三教合一,即以「三教圓融、識心見性、獨全其真」為宗旨,奉《道德經》、《清靜經》、《孝經》、《心經》、《全真立教十五論》等為主要經典。後為七個道派,由王重陽的七個大弟子所創。



武當道,傳統道教,尊奉真武帝君,即太上老君,教徒稱他本是古淨樂國王的太子,因在武當山修煉「成仙」,故以為神。奉《道德經》為根本道經,也學習《南華經》,精煉內丹。魏晉時武當即為道教重要聚集地。宋真宗時,尊為「鎮天真武靈應聖帝君」。元末明初著名道士張三丰也在武當修行。全真教亦奉真武帝君,故亦有視之為全真教之別派者。

與宋同時,北方的金代除有道士王重陽創全真派外,還有太一道和真大道教。



太一道,金初蕭抱珍創立於衛州(今河南汲縣)。太一取「元氣渾沌,太極剖判,至理純一之義」。太一教以老子之學修身,以巫祝之術御世。重視符咒秘籙,祈禳訶禁,為人去厄求福。以「篤人倫、翊世教」為教門法則,是儒、道思想的結合體。繼嗣須改姓蕭以受秘篆法物。其第五祖蕭居壽受到元朝的寵信,忽必烈南巡,曾親臨蕭居壽住持的汲縣太一萬壽宮,還在京城為蕭居壽建了太一廣福萬壽宮。元中後期後,太一道七傳後漸衰。



真大道教,原名大道教,金初劉德仁所創。五傳至酈希誠,元憲宗賜名真大道教。教義「清靜無為」,「少私寡慾」,「慈儉不爭」,勸人忠孝誠廉,去惡復善,絕欲忍苦,利民愛物。不言飛升化煉、長生久視之事。教徒遍及黃河流域與江南一帶,明後漸衰。


在道教的發展史上,先後產生的宗派有數十種之多,這些宗派與其他宗教中的宗派既有共同點,又有不同點。從共同的方面說來,是因為對教義的不同理解而形成的流派;從不同的方面說來,則是由於道教的特殊性所產生的。



道教沒有明確的教主與基本經典,它適應統治階層的需要,經過多次變革,吸收了儒家和佛教的某些理論和儀規,而逐漸定型。所以其教派分合演變情況很複雜,除了被朝廷提倡、尊崇的那些教派外,還有許多游離於所謂正統教派之外的宗派。這些宗派的繁衍變化,也構成了道教發展史的另一個重要方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