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心!大英博物館5件逆天文物,4件來自中國,文物回歸為何這麼難

子牙童趣知識局 發佈 2022-06-03T05:30:19.317674+00:00

作為 「日不落帝國」,在英國的大英博物館中,收藏著許多來自他國的珍貴文物。中國被鴉片打開國門之後,我國的文物隨著國力的不斷衰弱,也慢慢地都流向了海外。

作為 「日不落帝國」,在英國的大英博物館中,收藏著許多來自他國的珍貴文物。

中國被鴉片打開國門之後,我國的文物隨著國力的不斷衰弱,也慢慢地都流向了海外。

根據不完全統計,目前被我們所知的,中國流失海外的文物就達到了驚人的164萬件。

而其中的大多數,都被大英博物館收入囊中。有人說,這些文物如今已無法追回,不如就別提了。

但這些文物的流失不僅是中國歷史界的損失,更是我們所有中國人民都需要銘記的歷史教訓。

本期子牙童趣知識局,就讓我們聊一聊這些流向大英博物館的珍貴文物,一起去回憶歷史帶給我們教訓。

文物一:遼三彩羅漢

在我們中國的歷史上,陶瓷的燒制技藝一直都是遙遙領先於世界的。

世人皆知唐三彩,卻不知道唐三彩之後,遼三彩同樣技藝精湛。

但令人遺憾的是,目前世界上能夠找到的遼三彩數量很少,只有在河北易縣出土的十六尊羅漢像為人所熟知。

那麼這十六尊羅漢像目前被安置在哪裡呢?

20世紀初,我國的文物出現了非常嚴重的偷渡和盜賣現象。

出土的十六尊羅漢像中,有五尊被人為損壞,另外的十一尊流向世界各國,其中有一尊就放在大英博物館。

這些遼三彩佛像不僅看上去如同真人一般大小,上面的表情更是顯得安靜祥和,羅漢身上的袈裟看上去宛若實物,紋理自然真實。

梁思成先生曾經評價到,這些羅漢像的成就,就如同文藝復興時期里的雕塑成就。

文物二:敦煌壁畫

刻在石頭上的畫作也可以被盜竊走嗎?答案是可以的。

1907年,英籍匈牙利的探險家斯坦因發現了我國的敦煌壁畫,雖然對中國的歷史知之甚少。

但是商人敏銳地直覺告訴他,這些刻在石頭上面的壁畫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

為了能夠將這些壁畫從牆上切割下來,斯坦因野蠻地利用了化學藥劑和切割機器,將這些原本完整的文物從原本的牆壁上剝離下來。

由於斯坦因盜竊的文物數量巨大,所以大英博物館甚至還專門開設了一個「斯坦因密室」,用於安置他從中國境內偷盜過去的文物。

但可笑的是,在傷害了研究價值巨大的敦煌壁畫後,斯坦因居然還飽受讚譽,成為了「具有國際精神的考古學家」,甚至還有人說,斯坦因的行為是出於保護敦煌壁畫,實在是可笑。

文物三:青花龍紋象鼻大瓶

青花龍紋象鼻大瓶,是一對形體巨大的青花瓷代表作,因為體型龐大,所以在兩個瓶子的身上,我們幾乎能夠找到所有元朝青花瓷器的繪畫內容。

如果要用一句話證明這對青花龍紋象鼻大瓶的地位有多麼特殊的話,那麼簡單來說,這對瓶子被評選為能夠代表世界歷史的一百個文物之一。

2005年7月,位於倫敦的佳士得拍賣行拍賣了一件叫做「鬼谷子下山」的元朝青花圖罐,當時的最後成交價達到了一千4百萬英鎊。

如果有一天,青花龍紋象鼻大瓶也要被人拍賣,那這對瓶子的拍賣價值只會成百上千倍的增長,絕不會低於一千四百萬英鎊這個價格。

文物四:女史箴圖

中國的繪畫歷史源遠流長,但是說到中國繪畫的代表作,放置在大英博物館中的女史箴圖就不得不提。

女史箴圖是中國最早的敘事題材絹本畫,也是我們國家十大傳世名畫之首。

歷朝歷代的皇帝都以能夠收集到這副作品為傲,僅僅是乾隆皇帝一個人就在上面敲了足足三十七個印章。

令人唏噓的是,這副跨越了一千五百年的蠶絲畫卷,雖然僥倖在戰火中得以完整流傳。

卻在傳到大英博物館後,被當時的學者認為是「無價值」的,硬是利用日本的屏風畫修復手段,人為地分割成了四塊。

現如今,這副畫作被大英博物館放在了隱秘性更高的倉庫中,每年只會出展八個星期的時間,即便是相關學者想臨摹參觀,都需要走非常嚴格的審批程序。

根據西方媒體的統計,世界上目前一共有四個世界級的博物館,分別是英國的大英博物館、法國的羅浮宮、美國建立的大都會博物館和俄羅斯境內的艾爾米塔什博物館。

作為世界四大博物館之首,大英博物館的館藏中就有著來自世界各地的珍貴文物。

拿我們中國的文物來說,在大英博物館中就有著2.3萬件的館藏數量。

這些來自中國的文物,不僅有商周時代的青銅器,還有宋朝的文人墨寶、明清時期巧奪天工的瓷器作品,

其中能夠供遊客長期展覽的作品就達到了2000件。

因為有著得天獨厚的歷史條件,我們國家的故宮博物館也能夠稱得上是博物館中的佼佼者。

而我們之所以沒有出現在這個所謂的「世界四大博物館」排名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國家的故宮博物館只展覽我們自己國家的文物。

通過戰爭掠奪得到的文物,故宮博物館不需要,我們中國人民也不需要。

因為戰爭而導致本國文物流向國外的例子不勝枚舉,在聊完了國內的幾個文物後,我們再一起來看一看下面這個來自埃及的文物——羅塞塔石碑。

一眼望去,羅塞塔石碑就是一塊平平無奇的黑色玄武岩,但是仔細一看,你會發現這塊石碑上刻了埃及象形文聖書體、埃及象形世俗體文字和古希臘文。

作為兩千多年前埃及國王登基時所用的詔書,羅塞塔石碑上刻印的史料資料對於研究古埃及文化顯得異常珍貴。

打個比方,對於埃及而言,羅塞塔石碑就相當於我們中國的殷墟遺址。如果我們國家的甲骨文被放在了他國博物館裡,那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滋味呢?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人們的思想也逐漸發生了變化。

1860年,當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當時的士兵們把我們國家的文物看作是勝利的象徵,是一件值得令人驕傲的戰利品。

在拍賣行拍賣的時候,甚至會專門說出「這件文物來自中國的圓明園」,以此來提高文物的拍賣價格。

但是到了20世紀初的時候,收藏家們開始有意識地抹去文物的來源地。

因為隨著思想的不斷進步,這些帶著鮮血和戰火的戰利品,已經在人們的思想中深深地打上了為人不齒的標籤。

有很多小夥伴,可能會覺得,反正現在國家和國家之間的關係已經變得越來越緊密,我們也離戰爭越來越遙遠了。

或許兩國之間可以友好協商一下,把曾經因為戰爭流落在外的文物歸還回來,這樣兩國之間的關係也會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但令人遺憾的是,這種看似是雙贏的政策並不能夠應對當下的文物流失現狀。

別的不說,在大英博物館中的中國文物,就有著2.3萬件,就算英國方面同意歸還文物。

那麼如此大規模的文物應該怎麼回到國內,回到國內後又應該如何安置,這些都需要後續縝密的安排。

更何況,大英博物館中相當一部分館藏,是動用了博物館的公共資金進行購買的,而這些資金也全部都來自英國人民的稅收。

大英博物館同意了,英國民眾可以同意嗎?

文物是一個民族歷史無言的見證者,是一個國家不可多得的精神寶藏。

我們迫切地希望這些文物可以儘早地踏上回家之旅,但這條路怎麼走、要走多久,都還需要時間來告訴我們一切。

本期知識局有關海外文物的故事就講解到這裡,上述文物中你最喜歡的是哪一個呢?你覺得大英博物館會把我們國家的文物歸還回來嗎?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如果你喜歡我的視頻,請關注我,為我點讚並轉發,你們的每一份鼓勵,都將是我做出更好視頻的動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