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美院——「大魯藝中的大先生們」專題報導(12)孫恩同 先生

桑陌藝術 發佈 2022-06-06T00:51:59.181274+00:00

孫恩同先生是當代著名山水畫家、美術教育家、魯迅美術學院教授、關東畫派創始人之一、中國美協會員、遼寧省文史館館員、瀋陽滿族聯誼會顧問、中國同澤書畫院顧問。

孫恩同先生是當代著名山水畫家、美術教育家、魯迅美術學院教授、關東畫派創始人之一、中國美協會員、遼寧省文史館館員、瀋陽滿族聯誼會顧問、中國同澤書畫院顧問。

作品因植根生活而廣受好評,《一曼小屋》獲第六屆全國美展優秀獎,並被收入《中國現代美術全集》。還有多件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孫恩同先生的藝術生命為生活展開,因生活綻放,被生活滋養。是新中國第一代藝術家的典範。

1923年生。遼寧 海城人。 舒穆祿氏 鑲白旗。自幼酷愛繪畫,無師自學, 臨摹《點石齋》、《 芥子園畫譜》。1946年入瀋陽 遼東學院學習西畫;1948年人東北大學美術系學習;1949年考上東北魯迅文藝學院美術部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

1958年魯迅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建系時,孫恩同進入了中國畫系,先是教授人物畫,後又選擇了山水畫,並實現了創造「可游、可居、可親」的山水畫創作理念。在數十年的創作生涯中,孫恩同非常重視速寫,速寫既是孫恩同長期堅持的一門繪畫種類,也是他收集創作素材的手段,那些情真意切的山水畫創作很多都得益於他速寫的構思、構圖。

孫恩同的創作手段不拘一格,但他的創作目標堅定不移。縱觀孫恩同的各個畫種創作,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對生活的關注。無論是表現人物、風俗還是山水,無論是使用鉛筆、刻刀還是毛筆,呈現在觀者眼前的都是親切的、感人的生活。

孫恩同先生在傳承中國山水畫的技法與精神過程中頗為到位,可說是毫不猶豫地貫徹中國畫的繪畫藝術之原則,使勾、皴、點、染,煥發出古人的審美之功。

他常念:作畫不能杜撰,有一畫,就應有一景。畫家要到生活中磨練自己,在寫生中提高觀察和認識的能力。老先生不虛此言,八十五歲,仍去長白山等地寫生,他對關東山水有一種感恩的情意,這種情意體現在他的作品中,因而形成了獨到之風格。

孫恩同先生的中國山水畫,如是自然般之雄渾壯觀,情境交融,展現筆墨美好面貌。問先生如何畫得,他道:「畫中國山水畫,必得懂賞其山的厚德,賞其水之空靈,以仁愛之心面對一山一水。

入定後方可於筆墨勾勒出骨氣神韻,可謂游心寓目之清心快樂後,將景色融於卷中,只有在心中寓山水之深厚莊嚴,才會有「陶然溫馨之意」,進而產生衝動創作之靈性。只因如此,先生的中國山水畫才清新明快,於面前時有養目養心之感。

孫恩同先生作畫甚是惜墨,儘管著墨不多,但筆筆神情畢現,力透紙背。畫卷中,煙氣如紗,輕盈飄渺,高山如雄,顯出盤定乾坤之力,林木恍惚間通靈升發向上;河水汩汩不絕之源。

而山中之宅,似仙人所居,林中動物,呼之欲動……整幅畫卷筆墨之靈雋,凸顯大家風範。先生用中國古老之筆墨,以疏放豁達的人文風度將自然風光染於紙上,使欣賞者不知不覺進入畫卷,神遊於山山水水,而情不自禁感嘆:悵望山色風光,如進天人合一境界!

孫恩同先生用其卓越心靈,如痴如醉地複製一片又一片山水風光,用濃烈的激情轉化斑駁五色,將祖國的大好河山渲染出無窮恬逸與壯美。他的作品細膩豐滿而清晰,情味濃郁而格調淡雅,用對傳統的感悟糅進真情筆墨,將生活氣息用學者的心態表現。

先生認為:畫中國山水畫,首先要到大自然中賞其山水風姿。而一個「賞」字很簡單,它不同於「觀」字。

「賞」是要將內心的寧靜與敬愛捧出來,方出現「賞」之狀態,從純淨中產生對自然造化的折服,用無雜無染之心對山對水對樹木的尊重,才能悟出山水之神韻,樹木之精華。

從而將自然山色凝於筆端,再現卷中,方有幾尺之寬容納天高地闊的燦爛,才會使觀畫之人馳騁於想像空間。

先生還認為:中國畫的神似為高境界,要達神似,必得畫出作品之靈魂。一幅作品有了靈魂,便生命般鮮活起來,而作品的靈魂源於畫家能否繼承中國畫的傳統,能否深入生活而不斷提升自身修養。「中國畫不是畫出來的,而是用心寫出來的。」先生如是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