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閣寺》美到讓人嫉妒,然後呢?

穿越光和影 發佈 2022-06-07T23:08:22.060780+00:00

三島由紀夫這個人跟他的作品,有美,有青春,有暴力,有死,有生,更有欲望的無窮無盡。三島所創造出來的世界,就縮影在《金閣寺》裡:自毀式的美,才是美。70年前,27歲的三島由紀夫(1925-1970)到希臘旅行。希臘雕像所展示的飽滿的肉體與精神上面的光輝,深深地震撼了他。

三島由紀夫這個人跟他的作品,有美,有青春,有暴力,有死,有生,更有欲望的無窮無盡。三島所創造出來的世界,就縮影在《金閣寺》裡:自毀式的美,才是美。

70年前,27歲的三島由紀夫(1925-1970)到希臘旅行。希臘雕像所展示的飽滿的肉體與精神上面的光輝,深深地震撼了他。年輕時代就長期練習劍道的三島,益發堅定要透過斯巴達式的鍛鍊來強健體魄。

從小被長期與日本皇室交往的貴族外祖母扶養的三島,很早就體會到日本文化對於美的獨特視角—物哀:萬物皆有靈,哀嘆愛憐讓悲與美相通。

物哀這個文學觀念,是日本傳統三大美學理念之一。另外還有推崇不完美的事物更有意義的「沉寂」審美觀念,以及崇尚在冶艷之中發現恬淡的「幽玄」審美意識。

古典文明崇高的「里」,必須有堅毅豐饒的「外」。青春的,肉體的生,可以在毀滅之後再次煥發呈現出美的新生,這種暴烈的美是可以永生的。因為,它的美是有深度的,值得探究的。

美如果可以有丑,有老,有死亡,可以作為對比,這個美,可以更被凸顯,更被放大出來。三島由紀夫創作的小說,劇本,還有他參與的電影和攝影作品,通通都在彰顯美與死亡。連他自己的死亡,也像是一場暴烈的表演。三島這個人跟他的作品一樣,迷人而又有話題性。

有人說他外表氣場滿滿,內心實在脆弱無比,更多人說有人說他是融匯大和與西方傳統和現代文化的藝術家。從希臘歸來到18年後的驟逝,三島由紀夫創作的內核所在,或許在《金閣寺》這部作品當中可以被琢磨出來。

日本古典具有一種力量

三島由紀夫從出生49天開始,就被期待他這個小少爺可以復興家族的外祖母一個人霸占,進行封閉式的撫養。

他被隔離在大自然,雙親,同齡人以外,在豪宅里陪著外祖母過著貴族般的生活跟讀書。本名平岡公威的他,回憶童年時曾寫道:「13歲的我,竟有一個60歲的情深的戀人」。他在他的自傳《假面的告白》裡面還說,自己最早被喚醒的感官記憶,是掏糞工跟軍人的體味跟汗臭。

海明威說,對作家創作最好的禮物是,一個不快樂的童年。三島由紀夫備受呵護的童年,延續到中學。欣賞他的國文科老師鼓勵他研讀日本古典文學跟西洋文學,肯定他的作品並推薦他發表。

自戀、自虐、還有崇尚肉體之美跟暴力之暴所帶來的衝擊,是三島由紀夫外在靜謐的成長過程所塑造出來的性格特質。大量閱讀,則讓他「不知不覺間積累了用世界文學的視野,來審視日本古典文學的修煉。」

他說,日本跟希臘古典文學經常出現的「罪」的主題,一點都不抽象。然而,三島由紀夫對日本文化的結論,卻似乎只能跟同溫層的人分享。因為他認定「日本古典具有一種力量,執拗地盤踞在日本現代人的心中」。這樣的想法,得到有同樣執念的川端康成高度肯定。

引領他走入日本文壇的川端康成,曾經如此評價他這名弟子說:「我早就希望這位最年輕的作家將人生寫得紮實些,在古典與現代、虛空的花與內心的苦惱的結合取得成功」。

天真感性地幻想著惡魔

三島由紀夫說他撰寫小說的動機在於,「企圖從深藏在內心裡的那種可怕的情緒中擺脫出來。」,因為他自知自己「總是天真地、非常感性地幻想著惡魔這種東西。」

惡,罪,魔,一直在三島由紀夫的作品裡盤旋著。為什麼,人們還會想看呢?因為,這裡面總是有相對應的美,純真,跟生命力。

1950年,一個年輕的僧人放火燒毀有五百多年歷史的金閣寺。原因竟然是,「我嫉妒金閣寺的美」。這個因為美而產生毀滅的真實故事,深深吸引了三島的注意。他到現場,到僧人成長的東北去做調查跟訪談。五年過後,三島由紀夫發表了小說《金閣寺》。

口吃孤僻的溝口,出生於舞鶴的貧窮鄉間,「父親說過,地上最美的東西是金閣」。住持父親逝後,溝口到金閣寺成為學僧。他一邊掃地一邊跟自己說:

我請求你,不一定現在,有朝一日你能親近我,對我傾吐你心中的秘密。你的美麗只差一步就能清晰地看到,但我卻尚未一見。較之我印象里的金色,讓我更加清楚地看到現實中美麗的金閣吧。再者,假若你的美是無與倫比的,那麼請告訴我,你為何這般秀美?為何非要美得這麼出眾不可呢?

溝口終於得願,可以日日夜夜與金閣寺相伴。身邊有的是召G的住持,齷齪的同行同學。從小心儀的女子嘲笑他的丑跟缺陷,卻甘心愛戀粗俗的情人。平安度過戰爭的金閣寺還是那麼美麗輝煌,人的醜陋必須得到懲罰。

我學會站在終點上看問題,我感到我已經親自決斷自己站到終點上來。這就是我獲得自由的根據。

這個終點在哪裡?放火燒掉金閣就是。

憧憬為理想獻身的死亡

評論家曾問過三島,可不可以改寫火燒金閣寺的最後一章。三島說,做I到一半卻停止,那對身體健康很有影響。

我不明白,美是金閣本身呢,還是美就是和包裹金閣的虛無的夜等質的東西呢?美也許兩者兼而有之吧,既是細部,又是全體;既是金閣,又是包裹金閣的夜。這樣一想,曾經使我苦惱的金閣的不可理解的美,似乎明白一半了。

全書最後一段是:「就像一個人完成一件工作,該歇息一下了。我想,我還是要活下去的。」

寫完《金閣寺》的三島才31歲,他還要繼續創作「自毀式的美」,一直到45歲自盡為止。

終其一生,三島都對死亡抱著一種「甜甜的期待」,憧憬為理想獻身的死亡。

《金閣寺》的內核就是美與死,這也是三島由紀夫所有創作的出發點跟終點。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