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創建「東亞文化之都」 | 中日韓傳統文化鑑賞(十二)

高密文旅 發佈 2022-06-13T11:28:31.300993+00:00

除了中國,朝鮮王國曾經是漢文化最為發達的國家,朝韓半島上的古代各國的禮制、政治、經濟、科技、藝術、風俗等,均深受中國文化的薰陶。


中韓兩國一衣帶水,地緣相近。古代和近代史上的朝韓半島,雖國土、政權屢有更迭,但始終與我國保持著密切的關係,在歷史上有著極深的淵源。「自崔致遠以來,那裡的漢唐文化之風就已飄拂了千年"。除了中國,朝鮮王國曾經是漢文化最為發達的國家,朝韓半島上的古代各國的禮制、政治、經濟、科技、藝術、風俗等,均深受中國文化的薰陶。「雖域居海島,然稟受正朔,遵奉儒學,樂律同和,度量同制"。「文物禮樂通,經史與中國相臨,難同其他番幫。"中韓兩國的音樂文化藝術都有著燦爛悠久的歷史,在各自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藝術領域中,既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又有交織共融的音樂元素。今天小編帶領大家一起來看看中韓之間的傳統樂器的異同之處,為濰坊創建東亞文化之都助力!


中韓音樂文化藝術的交流可追溯到漢代。公元前一百年左右,朝鮮半島上形成了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鼎立的局面,並都與漢朝建立了臣屬關係。隨著「漢四郡"的設立,漢朝與朝鮮半島的文化往來逐漸增多,為兩朝的音樂文化藝術交流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其中,高句麗的鼓吹樂和琵琶等樂器的使用,是這一交流的直接體現。高句麗王山嶽根據中國的七弦琴製作了玄琴,並為之創作了百餘首樂曲。據《三國史記》記載,玄琴在新羅時期舉行的音樂舞蹈活動中是被經常使用的樂器之一。其它樂器還包括拍板、大鼓、大答、中答、小答、伽仰琴和琵琶等。流傳至今在韓國最具代表性的撥弦樂器伽仰琴,相傳也源於中國古代築、箏、瑟等一類樂器。高句麗國和百濟國使用的鼓、角、豎竺筷、箏、簏、笛、笙、簫等樂器更是由中國傳入的。隋唐時期,中韓之間的音樂文化藝術的交流已達到相當高的程度。尤其隋末唐初,由於戰爭,移民和文化交流愈加頻繁。這一時期,高麗百濟樂,特別是百濟樂更是五度進入中國。據《唐會要》、《隋書·音樂志》的記載,我國曾把高句麗、百濟、新羅的音樂列為「國伎」在宮廷中演出。《隋書·音樂志》載:隋文帝「開皇初定令,置七部樂:一一I《國伎》,二曰《清商伎》,三曰《高麗伎》......又雜有疏勒、扶南、康國、百濟、突厥、新羅、倭國等伎」。「及大業中,煬帝乃定《清樂》、《西涼》、《龜茲》、《天竺》、《康國》、《疏勒》《安國》、《高麗》、《禮畢》以為九部」。到了唐朝,又增加到「十部伎」。在歷史上,對韓國音樂產生最為關鍵影響的是宋朝音樂。宋元時期,中國和朝鮮在史學上被稱為「宋麗關係」。這一時期,由於戰事,移民活動的增多,使兩國民間文化藝術交流成為主體。韓國的假面舞、歌舞小戲中,宋元雜劇的影響比比皆是。其中,以「山台督監系統劇」最具代表性。




韓國傳統樂器——座鼓

雖然韓國作為受中國儒家思想影響最多的國家之一,儒家思想在韓國歷代封建統治階級中根深蒂固,音樂文化上不可避免地採用了儒家的觀點和態度。作為任何一個國家的音樂休系都很難被別國的音樂休系所替代,我國的漢民族音樂更無法取代韓國固有的音樂,但兩國的音樂文化必將在不斷的交流與吸收中共同發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