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之悲,剛愎獨斷,錯殺良臣,斷了「中興」之夢

竹林七敘侃歷史 發佈 2022-06-15T07:19:50.905494+00:00

明朝末代皇帝崇禎是一位悲劇人物。他童年喪母,剛愎獨斷,錯殺良臣,不僅斷了「中興」之夢,而且斷送了大明江山。一、童年喪母明清皇帝在乾清宮有多場悲劇,崇禎帝悲劇,是其中典型一例。北京有句民諺:北京城前三門,東崇文門崇禎帝亡明,西宣武門宣統帝亡清。當然,這是歷史巧合,也是後人附會。

明朝末代皇帝崇禎是一位悲劇人物。他童年喪母,剛愎獨斷,錯殺良臣,不僅斷了「中興」之夢,而且斷送了大明江山。

一、童年喪母

明清皇帝在乾清宮有多場悲劇,崇禎帝悲劇,是其中典型一例。北京有句民諺:北京城前三門,東崇文門崇禎帝亡明,西宣武門宣統帝亡清。當然,這是歷史巧合,也是後人附會。

崇禎帝朱由檢(1611~1644年),明代末帝,年號崇禎。他父親是泰昌帝,就是在位一個月的薄命皇帝,八月初一日隆重登極稱帝,九月初一日吞下紅丸歸天,演繹出「紅丸案」,三十九歲就死去。泰昌帝有七個兒子,其中五個兒子早殤,只剩下朱由校(天啟帝)和朱由檢(崇禎帝)兩位皇子。天啟帝朱由校十六歲繼位,在位七年,二十三歲死去。天啟帝死後沒有兒子繼位。按照朱明家法,「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就是說父親死了兒子繼承,沒有兒子的由弟弟繼承。天啟帝沒有兒子,死後就由皇五弟朱由檢繼承,這就是崇禎帝。

朱由檢,天啟二年(1622)被封為信王。六年(1626)搬出皇宮,到信王府。七年(1627),天啟帝死,崇禎帝立。朱由檢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有一天能做皇帝,這一年他十七歲。

朱由檢當皇帝後,第一件事就是找他失去的母親。

崇禎帝的生母是怎麼回事呢?這要從泰昌帝的后妃說起。《明史·后妃傳》記載,泰昌帝生前一妃、五選侍,都是悲劇結局,太子妃郭氏未及封后就病死;天啟帝生母王選侍,也早死;東李選侍因魏忠賢亂政,憤郁而死;西李選侍最得寵,因「毆崩聖母(天啟帝生母)」和「移宮案」也沒有好結果;趙選侍,因得罪魏忠賢和客氏,被「矯旨賜自盡」,她「西向禮佛,痛哭自經死」(《明史·后妃傳》);還有一位就是崇禎帝的生母劉選侍。

崇禎帝生母劉氏,海州(今江蘇省連雲港市海州區)人,後隸籍北京。初入宮,為淑女。萬曆三十九年(1611)十二月生朱由檢。崇禎帝的母親,宮裡稱作劉娘娘。不久,劉娘娘失寵,後因受到切責,驚嚇病死。泰昌帝朱常洛非常後悔,怕皇父萬曆帝知道,便將其秘密葬於西山。這一年,朱由檢五歲(虛歲)。稍長大後,朱由檢問身邊近侍:「西山有劉娘娘墳乎?」回答說:「有!」(《明通鑑》卷八十)他派人秘密攜帶紙錢前往母親墳墓燒紙祭奠。

朱由檢做了皇帝,問左右宮女等人:我母親是什麼樣子?誰也說不上來。有傅懿記說自己和劉娘娘曾同為淑女,隔屋居住,知道劉娘娘長的模樣。於是照這位傅懿記的描述,由宮廷畫師畫了劉娘娘的像。像畫成,在隆重儀仗導引下,由正陽門經大明門,穿承天門過端門,迎往皇宮。崇禎帝在午門前,跪迎已故母親的畫像。崇禎帝見到母親畫像,悲痛欲絕,淚如泉湧:「帝雨泣,六宮皆泣。」(《明史·后妃傳》)

朱由檢迎進母親畫像,將之懸掛在宮中。後來,宮中有人說所奉劉太后像「未肖」,就是不太像。崇禎帝派大太監到外公家,問七十五歲的外祖母徐氏。徐氏口授,繪像以進,左右都驚道:「肖。」

崇禎帝大喜,命卜吉日,跪伏歸極門,迎入安奉於奉慈殿。朝夕上食,如其生時(《明史·劉文炳傳》)。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幼年喪母對他的傷害至深。崇禎帝童年失去母親是他人生的第一大悲。孤獨、驚恐的皇子生活,「三案」、複雜的宮廷糾葛,是形成崇禎帝剛愎自用、易怒多變性格的重要原因。

崇禎帝登極後,很想有所作為,中興大明皇朝。上任的第一板斧,砍向客、魏集團。這一舉措,既得心應手,又頗得人心,當時真是人心大快、大快人心啊!但是,關內的農民軍,關外的八旗軍,兩拳打擊,雙重困擾,導致崇禎帝內外交困,焦頭爛額。本來,崇禎帝有志向,還算勤政,應當在「中興之路」上一步一步地前進。但是,崇禎帝自以為是,剛愎自用,導致事與願違,演出悲劇。

二、剛愎獨斷

崇禎帝性格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剛愎自用,獨斷專行。崇禎帝認為,明朝覆亡原因,都由「諸臣誤朕」!他臨死還不認錯,也不自省。許多人同情崇禎帝,認為他是一個勤政之君。

他的悲劇原因之一,在於「生不逢時」。崇禎帝登極後,殺了太監魏忠賢,卻起用太監高起潛等,對於宦官頑症,換湯不換藥,改革無決心,僅做個案處理,沒做制度改革。

崇禎十七年(1644),在嚴峻形勢面前,他重用太監:命太監高起潛監軍山海關,太監杜勛鎮守宣府,太監曹化淳守廣寧門(今廣安門),太監王承恩提督京師全城防守。杜勛到任宣府後,不久「降賊」。廷臣要追究責任,崇禎帝受太監假情報的蒙蔽,傳旨:「杜勛罵賊殉難,予蔭祠。」(《明史·高起潛傳》)不僅不加懲治,還建廟宇祭祀。

李自成帶著杜勛到廣寧門外,原在西安的秦王、在太原的晉王也被押在廣寧門外。杜勛在城下呼喊,要進城,見皇上。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守城的是太監,見城下呼喊的也是太監,就把杜勛用吊筐提到城牆上,同入大內。杜勛見崇禎帝,「盛稱賊勢,勸帝自為計」(《明史·高起潛傳》)。崇禎帝左右大臣,請扣留他們,杜勛說:「不可,如果不返,則二王危。」

於是,將他放出,還是用繩吊筐縋下。杜勛還在廣寧門做策反:「吾曹富貴固在也!」(《明史·高起潛傳》)鼓動大家都投降。不久,農民軍攻打廣寧門,曹化淳打開城門投降,此是後話。崇禎帝用人的一大特點,對太監是三個字:信,信,信;對忠良大臣也是三個字:殺,殺,殺!

三、錯殺良臣

一殺王洽。明崇禎朝六部中的兵部,第一個下獄死的是兵部尚書王洽。王洽,臨邑(今在山東)人,萬曆進士。王洽貌美,魁偉英俊,威嚴「若神明」;清廉,「其廉能為一方最」(《明史·王洽傳》),意思是他既廉潔,又能幹,是一方官吏中最為優秀的。崇禎元年(1628)十二月,王洽被任命為兵部尚書。他上任不到一年,就是崇禎二年(1629)十月,皇太極率八旗軍兵臨北京城下。

侍郎周延儒說:「世宗斬一丁汝夔,將士震悚,強敵宵遁。」(《明史·王洽傳》)說的是,當年蒙古俺答兵臨北京城下,嘉靖帝下令將兵部尚書丁汝夔斬首後,官兵震動,敵軍撤退。周暗示這次皇太極兵臨城下,首要的是將兵部尚書王洽斬首,以振奮將士守城禦敵的決心。崇禎帝點頭,將王洽下獄。這位兵部尚書,上任不到一年,雖有責任,卻無死罪!第二年四月,王洽死於獄中,還要「論罪,復坐大辟」(《明史·王洽傳》)。就是說「病死」還要定「大辟」(死刑)之罪。在明代,病死的官員與受死刑死的官員是不一樣的,其死後評價、待遇、子孫科考、升遷等待遇也是不同的。

二殺袁崇煥。袁崇煥也是掛兵部尚書銜、薊遼督師,在皇太極率領八旗軍攻打北京城時,崇禎帝中皇太極「反間計」,惱羞成怒,不聽大臣懇請慎重,「敵在城下,非他時比」的諫言,先將袁崇煥下獄,後將袁崇煥凌遲處死(《明史·成基命傳》)。

三殺陳新甲。陳新甲,四川長壽(今重慶市長壽區)人,萬曆舉人,知曉邊事,《明史》稱他辦事幹練:「軍書旁午,裁答無滯。」崇禎十三年(1640)正月,為兵部尚書。時南北交困,內外危機。崇禎帝開始秘密同皇太極進行議和。陳新甲為兵部尚書,受命遣使關外,負責這項工作。

崇禎帝先後手寫書信數十封,交陳新甲同皇太極聯繫,崇禎帝覺得和談丟面子,此事秘密進行,告誡他千萬不能泄露。一日,陳新甲所派遣的兵部職方司郎中馬紹愉回京,以機密文件報告。陳新甲深夜看完報告後,沒有收起來,放在几案上。

第二天早晨,陳新甲的家僮誤以為是塘報稿(「塘報」相當於現代的《內部簡報》),交付出去,進行抄傳。於是,朝廷上下,輿論譁然。陳新甲辯稱並不是自己擅自和談。崇禎帝大怒,將他下獄。崇禎十五年(1642)八月,將陳新甲凌遲處死(《明史·陳新甲傳》)。

崇禎朝十七年間,「易中樞十四人,皆不久獲罪」(《明史·張風翼傳》)。王洽、袁崇煥、陳新甲三位兵部尚書都慘遭磔刑,千刀萬剮,不得全屍。崇禎帝剛愎自用,不聽諫言,專制獨斷,酷刑大臣,必自食其果。

唐太宗說:用功不如用過。崇禎帝如有唐太宗的大度與胸懷,對王洽、袁崇煥、陳新甲等,不僅能用其功,而且能用其過,那麼,大明江山會是另一番局面,至少不會由他自己演出「末日瘋狂」的悲劇。

親愛的朋友們,關於這篇文章,您怎麼看呢?歡迎下方留言評論。

您的支持是我寫文的動力,如果喜歡此種類型的故事,請關注我,下一篇更加精彩!

註: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如侵犯您的權益,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