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遇豺狼,勿近白虎」,晚清首富的臨終遺言,白虎究竟有多可怕

國學祕籍 發佈 2022-06-18T18:29:31.274888+00:00

在社會上謀事,人們常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只有歷經千帆,增益其所不能,才能夠成就大事業。為漢朝立下戰馬功勞的「兵仙」韓信,經歷過胯下之辱,幾經周轉才最終被蕭何所重用,成為一代名將。

在社會上謀事,人們常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只有歷經千帆,增益其所不能,才能夠成就大事業。為漢朝立下戰馬功勞的「兵仙」韓信,經歷過胯下之辱,幾經周轉才最終被蕭何所重用,成為一代名將。

古往今來,這樣從塵泥中來,最後卻成就極高的人數不勝數,但是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夠善始善終,這其中的變數非常之大。遇人不淑、機緣不當、突遇危害等等,這些都屬於不測風雲,人們無法事事都能預料,但難道就這樣「聽天由命」嗎?答案是否定的。

想要結得善果,那必定自身也要付出異於常人的努力,但是如何能夠少走彎路,讓這一生更加安穩呢?有這樣一位富極一時的商人曾在臨終前說出了這樣一句話「寧遇豺狼,勿近白虎」,這白虎為何會有如此大的威力,這其中另有真知。


貪慾白虎,吞噬自身


「寧遇豺狼,勿近白虎」,很顯然這裡的豺狼和白虎都另有所指。首先,這豺狼指的是極為殘暴和兇狠之人,儒家聖人孟子曾經有言「嫂溺不援,是豺狼也」,如果遇到嫂嫂溺水處於性命攸關的生死關頭,但卻不予以援手,那將是非常殘暴無仁德的人。

在社會上謀事,遇到此等油鹽不進的人,則是非常害怕的,但為何古人卻說寧可遇到豺狼都不要接近白虎呢?「白虎」本是中華神話中的四大神獸之一,在戰事上擁有不敗的戰績,於是後人便逐漸將白虎與兵權相聯繫,例如在古代軍隊中的白虎旗和白虎兵符。在古代那樣風起雲湧的年代,擁有白虎的權利就能夠成為萬人之上,所以這白虎象徵著貪慾與權勢。

寧可遇到表面上兇狠殘暴的對手,也不要去縱容內心的貪慾,去爭權奪勢,這樣最終會反噬自身,這是古人對於後人的警醒。而這樣一句話正出自於晚清的一位紅頂商人胡雪岩之口,他的一生跌宕起伏,窺其人生之路,人們皆有所體悟。


鄉野小子,逆襲成空


在晚清的社會中,流傳有這樣一句民間諺語,那就是「做官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岩」,曾國藩作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其起點極低,但卻成就頗高,而與之相企及的大商人胡雪岩也出身於鄉野之中,但兩人最終的結局卻天差地別。

胡雪岩出身於安徽一帶的貧苦家庭,從小便是村中的放牛娃,以此來謀生貼補家用,在十三歲初成為青年時,他就去城中闖蕩,什麼大活小活他都幹過,嘗盡了人間的苦和累,學會了圓滑處世的行事道理,後來機緣巧合之下,他的能力被錢莊老闆賞識,於是他一躍成為了掌柜,之後憑藉這一身份結識了朝中官員王有齡,於是也慢慢的踏入了仕途。

就這樣在欲望的驅使之下,他越陷越深,沉淪在人際關係與利益的大網之中,謀得了許多的錢財,一時之間,財產幾千萬兩,成為了全國屈指可數的權貴之人。

但是好景不長在,之後在外商的抵制之下,胡雪岩在一場商戰中輸得體無完膚,甚至牽連起社會的金融危機。牆倒眾人推,無論他如何力挽狂瀾,都已經是強弩之末,在人生的末年他被查封家產,最終鬱鬱而終,而就在臨終前,他回顧自己的一生對後人說道「勿近白虎」,可見其悔恨頗深,但卻早已為時已晚。


知足常樂,平淡心境


聖人曆經千帆之後,不墜青雲,最終守心修成正果,但是太過的平凡之人只會被利益所掌控。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但是人生一世,錢財是取之不盡的,考慮自己的生活實際,做到不虧空就足以,但過於執著,反而會受到禍亂。

道家先師老子曾經有云「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道滿足,才能懂得真正的快樂,因貪慾而蒙蔽雙眼,最終在五色之中目盲,無法看清最簡單的快樂就在身邊,就像在深山之中的野花,即使無人問津,但也芬芳怡然。


小結


「寧遇豺狼,勿近白虎」是古人通過社會中的人情冷暖,最終總結出來的警世良言,對於這樣的智慧,還是多學習多體悟為好,天堂地獄只在人的一念之間,對於這毀人身心的貪慾還是要提早看清才能少走彎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