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凸光影:巴洛克和洛可可建築藝術

溪風夕風 發佈 2022-06-19T03:36:23.789956+00:00

「巴洛克的藝術專注於生動的圖像」。 巴洛克不僅僅是指建築藝術風格,也包括雕塑、音樂和繪畫藝術。巴洛克(Baroque)一詞源於葡萄牙語,是珠寶業的行話,指未經加工的不規則的珠寶。藝術批評家借用這個詞輕蔑地調侃他們認為不合規則、奇異怪誕、隨意性強的藝術作品。

「巴洛克的藝術專注於生動的圖像」。

巴洛克不僅僅是指建築藝術風格,也包括雕塑、音樂和繪畫藝術。巴洛克(Baroque)一詞源於葡萄牙語,是珠寶業的行話,指未經加工的不規則的珠寶。藝術批評家借用這個詞輕蔑地調侃他們認為不合規則、奇異怪誕、隨意性強的藝術作品。巴洛克與哥德式一樣,一開始都是貶義。

巴洛克建築風格所運用的建築語言與文藝復興風格一樣,也大量使用古典建築符號,如穹頂、拱形套、三角形套、壁柱和半圓柱等,但它的組合與運用比較隨意,富於變化和動感。巴洛克風格與文藝復興風格的差別在於,文藝復興風格注意規則,而巴洛克風格常常突破規則。巴洛克建築風格的基調是富麗堂皇而又新奇歡暢,具有強烈的世俗味道。

羅馬耶穌會教堂

羅馬耶穌會教堂是第一座巴洛克建築,1577年建成。建築師是喬柯莫·德拉波塔和建築理論家維尼奧爾。耶穌會教堂當時背負著重新振興天主教的使命。

聖彼得大教堂廣場與門廊

聖彼得大教堂是文藝復興建築的代表作,但前廳門廊和廣場是巴洛克風格。設計前廳門廊的建築師是巴洛克風格建築師馬代爾諾,他是聖彼得大教堂12位設計師中的最後一位。他設計的聖彼得大教堂的外立面門窗洞退縮,窗間牆凸出,雙柱並列,增強了建築立面的立體感。聖彼得大教堂的廣場是雕塑大師貝爾尼尼設計的,用4排柱子寬17m的環形柱廊圈起了橢圓形廣場,使廣場有了很壯觀的邊界,形成了很強的向心力,猶如在展開臂膀擁抱來朝拜的信徒。柱廊頂部有96座聖徒雕像在親切地注視著廣場。

四噴泉聖卡羅教堂

羅馬四噴泉聖卡羅教堂於1682年建成。建築師是雕塑石匠出身的巴洛克設計大師弗朗西斯科·波洛米尼。這座教堂很小,但工藝性很強,富於戲劇性,巴洛克風格特徵非常鮮明。波浪形的立面,雕塑豐富,造型隨意,猶如不規則的珍珠。誇張的美學取代了宗教建築的莊嚴性。

羅馬巴洛克風格的小教堂

羅馬的一座小教堂巴洛克風格鮮明而豐富,門上弧形山花和屋頂三角形山花的頂部凹入,繁雜的雕塑,前後錯位的雙柱,立面轉角處的窩卷花飾,強烈的凸凹感等。

英國倫敦聖保羅大教堂

倫敦聖保羅大教堂建於1710年。英國建築大師克里斯多福·雷恩設計,藝術風格是文藝復興、古典主義和巴洛克的混合,歸類於巴洛克似乎有些勉強。穹頂是文藝復興風格;正立面中間部位是法國古典主義風格,規矩的雙柱與法國羅浮宮東立面類似;兩個塔樓是巴洛克風格的,造型複雜,有凹弧面;整個建築曲線較少,缺少動感。

維也納米開萊宮

哈布斯堡家族長達300多年擔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維也納一直是其帝國的首都。神聖羅馬帝國19世紀初解體後,奧地利又與匈牙利建立了奧匈帝國,維也納依舊保持帝國都城的派頭。維也納是巴洛克之都,巴洛克風格建築比較多,還有一個巴洛克藝術博物館。

維也納米開萊宮是典型的有著皇家氣派的巴洛克建築,弧形平面,豐富的立面,繁雜的雕塑,並立的雙柱,凸凹感強烈的正門等。

奧地利梅爾克修道院

多瑙河畔的奧地利梅爾克修道院1738年建成,建築師是雅各布·普蘭德陶爾。這座依山傍水的修道院根據地勢布置平面;造型豐富的塔樓像工藝品;拱形窗頂套富有雕塑感;建築表皮色彩新鮮。

俄羅斯斯莫爾尼修道院

俄羅斯聖彼得堡的斯莫爾尼修道院建成於1754年。建築師是巴托洛米奧·拉斯特利。斯莫爾尼修道院採用拉丁十字平面,有5個洋蔥形穹頂,是基於拜占庭-俄羅斯風格的巴洛克建築,巴洛克藝術元素體現在塔樓凹弧面、並列的雙柱、不規則的弧形門套以及鮮亮的色彩。

墨西哥大教堂

墨西哥城的大教堂建設工期長達250年,16世紀下半葉開工建設,19世紀初才竣工。墨西哥大教堂的建築風格是歐洲古典建築風格的拼盤:塔樓有羅馬風痕跡,小穹頂是文藝復興的樣子,正立面是巴洛克風格。巴洛克的藝術語言包括:並立的雙柱、缺口的弧形山花、倒置的窩卷、豐富的雕刻花飾、不同藝術語言的拼盤也是巴洛克思維方式——不拘泥於規則。

厄瓜多基多主教堂

南美洲教堂最多的城市是厄瓜多首都基多。17世紀末基多只有2.5萬人時就有10座教堂和10座修道院,還有兩所教會學校和一些小禮拜堂。基多現有教堂和修道院近90座,被稱作「美洲的寺院」。基多大多數教堂是巴洛克風格,尤以建於1550年的聖佛朗西斯科大教堂最為著名。現在看到的是18世紀改建後的樣子,巴洛克藝術特徵包括黃色砂岩的華麗門頭、前後錯位的拱形頂套、並立的雙柱。

凸凹產生光影,曲線形成動感,雕塑豐富形象。重疊或錯位的反邏輯,不規則造型和不規則組合的新奇,是巴洛克最主要的藝術語言。

許多巴洛克建築採用的雙柱並列方式,但這並不是巴洛克時期的首創。早在羅馬時期350年聖科斯坦薩陵墓就用了雙柱,主要是基於結構上的考慮。9世紀突尼西亞伊斯蘭清真寺,11世紀法國諾曼羅馬風建築達勒姆教堂的外立面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都用過雙柱。與巴洛克同時期的法國古典主義建築如羅浮宮東立面也用過雙柱。巴洛克建築用雙柱較多,用得也比較靈活。


洛可可建築

洛可可的特點是浪漫抒情,矯飾柔弱,講究細節,不怕繁雜。被說成是「可愛的調皮」,屬於「過度的裝飾」。同時,洛可可風格也是瓷器藝術的擴展。洛可可風格的流行與神權衰落有關。解除了神的桎梏後,人們放鬆了,自信了,也隨意了,更追求世俗的感受。洛可可是世俗藝術,是追求生活品質高雅化的努力,是追求快樂愜意生活的意願的表達。洛可可不適用於表現英雄、榮耀和史詩般的情懷,而適於表現細膩、精緻和嫵媚的情愫。洛可可算不上一個獨立的藝術風格,它屬於巴洛克藝術的擴展,比巴洛克風格更矯揉一點,更精雕細刻一點。洛可可意味著奢華的極致。洛可可經典建築包括德國德勒斯登的茨溫格宮和斯坦因豪森的聖彼得聖保羅教堂。

德勒斯登茨溫格宮

德勒斯登是德意志薩克森王國首府,王宮茨溫格宮是洛可可風格建築,其主要特徵有:弧形平面、變形的山花、豐富繁雜的雕塑等。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茨溫格宮被炸毀,現在看到的宮殿是戰後照著原樣重建的。

斯坦因豪森聖彼得聖保羅教堂內部

德國斯泰因豪森聖彼得聖保羅教堂是洛可可風格的建築,尤其是內部裝飾,藝術感強烈,體現了洛可可的主要特徵:不規則的柱式、柱頭與拱券雕塑感強、穹頂繪有彩畫、色彩鮮明艷麗、有造型繁雜的華蓋和壁龕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