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汽車如何隱藏各種傳感器?

icvs自動駕駛商業化 發佈 2022-06-20T01:24:13.517712+00:00

來源:智駕最前沿 侵刪隨著汽車自動駕駛、電動化、網聯化的發展,汽車上的各種傳感器需求也越來越多,從最早的超聲波雷達,到現在的毫米波雷達,雷射雷達;從以前的倒車影像攝像頭,到做自動駕駛輔助用的高解析度攝像頭;從以前的傳感器主要集中在車輛前後部,到現在遍布整個汽車周圍,可以說,未來的

來源:智駕最前沿 侵刪

隨著汽車自動駕駛、電動化、網聯化的發展,汽車上的各種傳感器需求也越來越多,從最早的超聲波雷達,到現在的毫米波雷達,雷射雷達;從以前的倒車影像攝像頭,到做自動駕駛輔助用的高解析度攝像頭;從以前的傳感器主要集中在車輛前後部,到現在遍布整個汽車周圍,可以說,未來的汽車,本身就會是一個行走的大傳感器。

車載傳感器應用越來越多

傳感器布置的困局

保險槓是汽車上最主要的外飾件,最早的外部傳感器的集成就是在前後保上,比如用於倒車的前後超聲波雷達,倒車攝像頭等。大家也肯定注意到過,前後保險槓上都會有一排孔或者突出物,比較均勻地分布在保險槓上,這就是一般用來倒車用的超聲波雷達了。

隨著自動駕駛的不斷發展,消費者對AEB,ACC等主動安全功能需求的提升,傳統的超聲波雷達因為探測距離短,探測角度小,無法滿足主動剎車,自適應巡航等功能需求。這種情況下,毫米波雷達應運而生。在前保險槓下格柵的中間,有一塊封閉起來的矩形部分,雷達就安裝在後面。

另一塊就是L3自動駕駛需要的雷射雷達了,類似A8的布置,在前格柵下部的位置。為了布置雷達,格柵飾條之間的間距還進行了新的設計。

奧迪A8雷射雷達及其布置

對於更高階的自動駕駛,目前大家對雷射雷達的布置都是採用外置的形式。

對於這種布置形式,有些人認為,自動駕駛汽車的形態就應該與傳統汽車有所區別,其中一個就是傳感器不再是被隱藏的,而應該是外漏的,這應該成為自動駕駛的汽車,這種觀點以拜騰為代表,其概念車的設計也明顯地支持了他們的觀點。

對於目前的各種解決方案,首先是因為各種雷達對於穿透車身上各種零件的衰減有性能要求,不能太高,因為太高會損傷雷達探測的精度。所以,我們看到各種雷達要麼是外漏的,要麼用不帶油漆裝飾的皮紋件進行簡單遮擋。

這種設計,個人觀點是,美學上是不過關的。不過這是技術上的妥協,畢竟,安全最重要。你可能會問,難道就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案嗎?既能隱藏各種傳感器,且能滿足透雷達波的要求?我們往下看。

對於保險槓,其實沒有太多的地方供我們布置毫米波,雷射雷達這種大傢伙。如果一個車型格柵分上下,如上圖中的領克,那麼簡單,布置在下格柵中部位置即可。其他的呢,主機廠也各顯神通。比如這個,布置在格柵的兩側,但是對格柵的整體性,美觀程度影響比較大。

再比如這個,放在格柵的一側,可以說非常丑了。

這樣功能是滿足了,但是不符合審美,怎麼辦?就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案了?基於這種需求,大家開始在保險槓上找位置,看還有哪裡能布置呢?這時候有人發現,能不能放在中間的車標後面啊?那麼大一個位置,空著怪可惜的?我想說,你TM就是個天才!但是,問題又來了,大家知道,各家的車標,主機廠為了追求bling bling的效果,一般都是鍍鉻亮銀色,雷達波這玩意兒,因為電磁屏蔽效應對金屬過敏,無法穿透,大家又一下子陷入了死胡同。這個時候有一個人跳出來說,我知道有一種金屬,可以做亮銀色,而且也可以透雷達波,要不我們試試?這一次,他們成功了,開發出來了既兼容雷達波,又能滿足鍍鉻外觀的效果,接下來仔細講一下這種車標以及其他隱藏方案那些事兒。

毫米波雷達隱藏的方案

毫米波雷達車標

先來看看我們常見的毫米波雷達車標什麼樣?

豐田合成給各主機廠開發的雷達罩車標

我們以雷克薩斯這種亮銀色+黑色的雷達罩車標作為例子簡單說明一下。如下圖所示,整個車標分成了四部分。最外側,淺藍色部分,一般為聚碳酸酯材料(PC)。一般地,為了滿足外飾件耐刮擦的性能要求,其表面還需要用有機矽做加硬處理,和汽車大燈Lens類似的工藝。橙色部分,即車表中L型字標部分,是一層有稀有金屬銦(Indium)合金通過蒸鍍(PVD)工藝形成的鍍層。黑色部分,可以使雙色注塑的黑色塑料,也可以是絲網印刷的黑色油墨層。灰色部分,是整個車標的骨架,用來與格柵,保險槓進行安裝連接。

對於毫米波而言,塑料和複合材料大部分是低損耗介電性能,對於雷達波的衰減很小。對於一般的金屬材料,具有電磁屏蔽的特性,雷達通過性很差。所以,傳統的車標上採用鍍鉻工藝,就不那麼適合了。

用於ACC功能的毫米波透波車標結構

前面說了,對於毫米波透波車標而言,其亮銀色部分是金屬銦通過PVD工藝蒸鍍附著在產品上的。通過字面看,銦也是金屬啊,為什麼可以透雷達波呢?難道金屬銦沒有電磁屏蔽的效果嗎?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就要通過研究這個銦層的微觀結構。

準確的說,車標雷達罩上的亮銀色不是百分之百的純銀,往往是含有5%左右銀的銀銦合金,因為純的銦顏色是銀白色略帶藍色,與鍍鉻的效果還是有差異的,為了滿足外觀的要求,需要加入銀進行調色。

金屬銦

再說PVD工藝,PVD為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的縮寫,即物理氣相沉積。其實這個工藝製造的產品每家都有,而且每天幾乎都用,就是我們常用的電視面板,其玻璃基板上用於光學顯示使用的材料也和銦有關,是ITO材料,也是通過PVD工藝將ITO材料附著到玻璃基板上的,這裡不細說。

簡單來說,PVD就是把原材料,銀銦合金靶材,通過特殊的裝置,讓其從固態變化為氣態,這種轉變可以通過加熱,電子束,雷射等,故而也分蒸鍍,電子束蒸鍍等。銦合金變成氣態後,充滿如下所示的整個裝置,我們一般叫釜,在釜中,我們會儘可能的做到氣態合金分布均勻,以便其可以均勻地鍍到透明基材上。所以PVD工藝的優點就出來了,一是鍍層均勻,二是可以滿足造型上尖銳的圓角。

PVD工藝設備

那麼,銦合金在PC表面形成鍍層後,為什麼能夠透雷達波呢?

研究發現,通過電子顯微鏡觀察銦合金通過PVD工藝在樹脂基材表面形成的鍍層,微觀上為一種「島」狀結構,如圖所示。正式這種結構,大大降低了其對毫米波的衰減率。

目前國內外對深層次的機理研究並不是很清楚,通過有限的資料,我們得出的大致原因如下:傳統的鍍鉻層,產品表面形成的是緻密的光亮鍍層,這種鍍層電阻率低,導電性良好,從而對電磁波形成了電磁屏蔽,使得雷達波難以穿透。而銦層的島狀結構,是一種不連續的薄膜結構,孤立的島之間,沒有連接或者某些區域因為鍍層質量不佳而形成連接,但是整體表現出一種絕緣的,不導電的特性,從而沒有傳統金屬的電磁屏蔽效應,最終保證了較低的毫米波衰減率,成為了一種可以透波的金屬材料。

另外,根據一些雷達罩車標企業的觀點,他們的經驗是銦層的表面電阻需要大於20兆歐,才能保證較好的雷達波穿透性。進而他們認為,雷達波的衰減率與金屬層的電阻有關,銦層的島狀結構,能夠有效提升金屬層的的電阻,從而使得銦層雷達波穿透率提升。

銦層的島狀結構

毫米波雷達格柵

除了這種可以透波的雷達罩車標,因為結構,造型的需要,有一些車型採用了封閉式格柵,比如日產Leaf,通用Bolt等。

這類車型,一般地,其雷達位于格柵後面,故而格柵也需要透雷達波。如圖所示日產leaf的前格柵即為一種可以透雷達波的格柵,結構和工藝與車標類似,不過leaf採用了藍色透明的PC材料而且Lens設計了3D的特殊菱形造型,加上背面PVD形成的銦層鏡面效果,看上去非常酷炫,國內也有一些車型模仿這個造型。不過因為PVD工藝原材料及製造成本都非常昂貴,對於車標還好,這麼大的格柵,大家都還是比較吃力的,所以目前也有主機廠在主推背面油漆的方案。油漆的方案,因為其無法像PVD那樣形成均勻鍍層,反光效果比較差是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對於雷達波的衰減,只要不是金屬漆,問題不大。

leaf 封閉式透波格柵,由海拉研發製造

雷達集成車燈

對於車輛前部,還有一種解決方案就是把傳感器集成到車燈里,形成一個模塊,這樣也可以很好地達到隱藏的目的。這種方案的提倡者當然是各種車燈廠了,比如馬瑞利提出的Smart Corner概念,將固態雷射雷達,攝像頭與前大燈集成,將毫米波雷達和攝像頭與尾燈集成。詳細介紹可以看汽車之家這篇報導。用「燈」去看?馬瑞利Smart Corner概念 不過目前這種方案市面上還沒有看到量產的案例。

馬瑞利的Smart Corner前大燈概念

馬瑞利Smart Corner尾燈概念

自動駕駛時代對汽車外觀件的挑戰

我這裡不說外飾件,而特意說外觀件,因為目前雷達的布置,不僅僅在前後部區域。在車的側面,諸如翼子板區域,以及車頂區域,也有布置雷射雷達的需要。

自動駕駛樣車示例

因為這些區域傳統的設計均為金屬鈑金,無法對雷達進行隱藏,當然這也有目前雷達尺寸還比較大的問題。如果未來我們解決了雷射雷達的尺寸的問題,那麼對於雷達的隱藏需求自然會被提出來。根據我們前面的介紹,顯然金屬材料是不合適的,挖孔也不行,我認為唯一的解決方案是外觀件塑料化。下面是我的幾個設想,基本上也都有主機廠和供應商在嘗試和推進。

第一個是開閉件的塑料化,主要是四門兩蓋。這個裡面尾門的塑料化已經非常成熟,傳統燃油車的前機蓋因為發動機高溫的影響,應用不多,但是隨著汽車電動化的趨勢,相信後續會越來越多。這裡面目前還比較少的是車門的塑料化,我個人的想法是,車門在整車的Y向還是有一定的空間的,如果我們再挖一挖擠一擠,應該還能找到布置雷達,攝像頭的空間。

如果要布置雷達,那麼車門外板就必須塑料化,去除金屬的電子屏蔽效應。目前彼歐與博澤已經開始聯合研發新型車門系統,CSP與帝人也在開發複合材料車門系統,預計2025年商業化。車門塑料化,對於主機廠和工程師,以及用戶都有挑戰。對於主機廠和工程人員,如何滿足或者重新設定車門的性能指標,培養用戶習慣和認知,都是需要時間。對於用戶,車門塑料化帶來全新的車門開閉體驗,包括力學的,聲學的,以及整車NVH的變化,都是需要時間去適應。當然我並不認為這方面壁壘非常大,比如寶馬i3,奇瑞小螞蟻等車型都是框架式的,車門外板是塑料的車門。

第二個是塑料翼子板。塑料翼子板的應用其實非常早,比如標緻307,三菱勁炫等。但是這種在線塗裝的翼子板方案,由於使用的PA+PPO這種耐高溫的特種材料特別昂貴,最終受益於成本不相匹配,目前逐漸被主機廠捨棄。

未來主機廠如果需要使用塑料翼子板來兼容雷達,很可能傾向於採用類似保險槓蒙皮一樣的離線塗裝的方案,翼子板在總裝進行裝配。無論是離線還是在線的方案,對於主機廠的挑戰是一樣的,尺寸匹配,行人保護。翼子板是車門,引擎蓋,大燈,保險槓,輪眉等多個零件交叉的區域,尺寸匹配難度非常高,塑料件本身變形又比較大,所以在後期生產過程中會比較痛苦。另外,設計上也有平衡自身的剛度和行人保護,也是一個難點。

第三個是B柱蓋板。大家知道,特斯拉 模特3 B柱蓋板上集成有人臉識別功能。這塊蓋板正面是玻璃,背面是攝像頭和支撐骨架結構。如果我們仔細看特斯拉的方案,就會發現這種方案並不完美。為了滿足面部識別的要求,攝像頭位置上玻璃沒有進行印刷處理,看上去是透明的,比較突兀,如圖所示。

特斯拉 Model 3 B柱蓋板

另外,福特最新發布的Mach E車型,也帶了一個智能B柱的產品,不過其主要是按鈕和觸摸密碼按鍵的方案。

福特Mach E 智能B柱蓋板方案

可以預見,在成本控制得比較理想的情況下,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車型採用這種比較新穎的車門解鎖方式,形成新的產品賣點來吸引客戶。對於外觀件,主機廠不再是簡單的一種裝飾件,而賦予了其比較複雜的功能要求,這對於傳統的外飾件供應商是有挑戰的。所以,如果我們留心周邊的情況的話,目前主要的外飾件主機廠,都是橫向進行拓展。比如麥格納,不斷拓展自己在光學方面的能力,彼歐先後與海拉和博澤進行合作,自己也組件了電子軟體類的團隊,進行智能尾門和保險槓的開發,SMP也在光學,電子產品的集成方面下功夫。

最後,做一下總結,對於傳感器的布置和隱藏,超聲波雷達因為其機械波的特性,無法進行隱藏。毫米波雷達目前有比較成熟的隱藏方案,但是雷射雷達目前沒有特別好的解決方案,量產的方案都是外漏布置。自動駕駛的不斷推進,傳感器的增多,對於汽車外觀件的技術路線會產生非常大的變化,我預期未來外觀件塑料化的速度會加速。這種塑料化以及主機廠對於外觀件新功能的賦予,給外觀件帶來了新的挑戰,這就要傳統的外飾件供應商,通過聯合不同的合作夥伴,科研機構,院校加速新技術的研發,提升自己的能力,以適應未來的競爭環境。對於工程師而言,要加強學習新的知識,不能因為說自己是外飾或者內飾領域的,而不關心自動駕駛的東西。整個行業的變局,我們都在其中,無法逃避,只能快速的適應,這樣才不會被失業,被淘汰。

轉載自知乎@大野鋪子,文中觀點僅供分享交流,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您告知,我們將及時處理。

-- END --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