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稱帝之後為什麼立刻決定東征,而不是北伐國賊曹丕?

祥哥侃歷史 發佈 2022-06-20T19:05:48.278352+00:00

公元220年,魏王曹丕逼漢獻帝劉協讓位給自己,劉協退位,東漢滅亡。從許昌到成都關山萬里,小道消息滿天飛,這並不奇怪。

公元220年,魏王曹丕逼漢獻帝劉協讓位給自己,劉協退位,東漢滅亡。劉協退位之後,被曹丕封為山陽公,平安的度過了餘生,可蜀中卻傳聞說他已經被曹丕殺害。從許昌到成都關山萬里,小道消息滿天飛,這並不奇怪。主要看劉備願意相信哪一條而已。對劉備來說,劉協被害無疑是最有利的,這樣曹丕篡逆者的罪名才能坐實,自己也可以名正言順的登上皇位。


於是劉備穿上孝服,親自為劉協發喪,並追諡其為孝愍皇帝,此後各地的官員都在爭相報告祥瑞,各種神異現象開始接二連三的出現。偏將軍張裔,黃權,益州別駕趙莋,治中從事楊洪,勸學從事譙周等人,率先上表勸進,但被劉備拒絕。隨後太傅許靖,安漢將軍糜竺,軍師將軍諸葛亮等重臣聯名上疏,勸劉備登基稱帝,但劉備仍未表態。其實這是正常程序,劉備必須在滿朝文武的多次勸諫下,才能扭扭捏捏的答應。


公元221年四月,劉備在成都舉行祭天大典。正式登基為皇帝。國號漢,史稱季漢或蜀漢,改年號為章武,並建立宗廟,大赦天下。諸葛亮被拜為丞相,錄尚書事,假節,兼太子太傅,關羽和法正相繼去世之後,諸葛亮再無對手。安頓好內部事務,劉備開始集結軍隊,準備征討孫權,這場戰爭的評價歷來有諸多爭議,有人認為不該打,也有人認為應該北伐而不是東征。其實劉備當時沒有第二條路可以選。

劉備之所以東征而不是北伐,其實是有著內外兩方面的原因。首先外部方面的原因有,此時孫權已完全倒向了曹丕,劉備已被逼入了無路可走的絕境,以一州之力對抗整個天下,不尋求突破就只能是慢性自殺。論功劉備確實應該北伐。因為你已經做了第二個劉秀,可「王莽」還在洛陽呢,你不去剿滅竊據帝位的國賊,反而去進攻一個南昌侯,這確實說不過去。


但問題是劉備若伐魏,需要先穿越大巴山到達漢中,然後再北上穿越秦嶺進攻關中或涼州,且不說糧草供應能否保證,就算僥倖得勝,孫權也一定會在背後偷襲,有荊州的教訓在,戰端一開,江東多半又將魚翁得利。這是劉備最不願意看到的。北伐的另一條線路是到達漢中後東進,攻打新城郡,有漢水河道可以利用,糧草轉運的壓力會小很多。但是擊敗孟達後,下一步就又要面對魏國的襄樊重鎮。

自關羽被殺,荊州軍覆滅後,以劉備現有的水軍戰鬥力,拿下襄樊的可能非常小。當時的新城郡只有不到兩萬人口,劉備若舉傾國之兵,但這兩線作戰的風險,只為奪回一個新城,實在意義不大。因此十幾年後,諸葛亮的北伐也要以與孫權重新締結盟約為前提,否則根本無法成行。


但劉備如果選擇東征,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關中魏軍的主力若想伐蜀,必須要翻越茫茫秦嶺,只要命魏延守好漢中各關隘,就不用擔心有後顧之憂。相比之下,魏軍若趁孫劉交戰時,南下偷襲建業,代價則小得多,因此劉備判斷,曹丕極有可能一舉攻滅江東,戰爭一旦爆發,孫權一定會滅亡的。果然,劉備這邊一出兵,此前一直張牙舞爪,嚷嚷著要攻占益州的孫權立馬就慫了。然而,曹丕不是曹操,他的能力是遠不如其父的,能夠有望提前一統天下的機會,就這樣被愚蠢的曹丕放走了。

另外還有內部的原因,劉備本來就是外來的勢力,靠著武力強行攻取了益州,內部並不穩定。劉備之所以決議東征,更重要的原因是考慮到手下群臣的態度。益州的文武主要分為以下五個派系,首先是劉備的老部下,這些人大多在官渡戰前就開始追隨劉備,忠誠度最高,與劉備的私人關係也最好,比如關羽,張飛,趙雲,糜竺,簡雍等人。第二是荊州集團,這群人加入的時間是從202年劉備屯駐新野到公元211年劉備入蜀這九年時間,在此期間,劉備占據了荊南四郡,對士族人才具備了初步的吸引力。因此荊州派不僅人數眾多,質量也頗為上乘,比如諸葛亮,龐統,劉封,馬謖,黃忠,魏延,蔣琬,費禕等人。


第三個是東州集團,指的是早於劉備入蜀之前在蜀地做官的外來人士,比如法正,孟達,李嚴,許靖,劉巴,吳懿,吳班等人。第四就是益州本地的士族集團,比如黃權,李恢,楊洪,張翼,彭羕,譙周等。益州派雖人才濟濟,但劉備作為一隻外來力量,因此對這群人缺乏信任,最後使一些無門無派的降將,比如馬超,馬岱,王平等。劉備對這五類人的信任程度是依次遞減的。


劉備稱帝時,關羽,糜竺,法正,龐統等人都已去世,益州未來的格局已非常清晰,隨著劉備老部下的日益凋零,蜀中的統治權柄必然會交給以諸葛亮為首的荊州派,可現在荊州派的老家荊州卻落到了孫權的手裡。這讓劉備內部矛盾重重,難以穩定人心。

此時的劉備,無論如何也不會忍心將一塊山河圍困的四塞之地交給兒子,也不會放心將年少的兒子,交到這幫無家可歸的荊州士人手中。為了給關羽報仇,給這群追隨自己,出生入死了幾十年的老部下們一個交代,劉備必須伐吳,為了奪回荊州,重建自己在荊州人和益州人心目中的威望,為下一代留下一份穩定的基業,劉備必須伐吳。為了打破兩強對一弱的格局,掙脫宿命的枷鎖,給興復漢室保留最後一絲希望,劉備也必須伐吳。


劉備此次東征只有五六萬人的兵力,而孫權的兵力有不下十萬人,加上劉備此次帶上的大多都是荊州武將,可見劉備此次的目的就是為了奪回南郡,然而劉備過高的估計了曹丕,而小視了江東,特別是陸遜,因此遭致敗績,毀了自己幾十年的努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