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現代藝術150年(二)

羅列萬千 發佈 2022-06-24T00:51:04.535058+00:00

如同塞尚一樣,他在腦海中對客觀事物進行了重組,尋找到最有張力的部分和特徵,再以主觀的方式體現出來,從而產生一種直達內心的效果。繪製在2.4米*1.8米巨幅畫布上的《生之歡樂》是典型的野獸派作品。

原始主義:野獸派與原始的吶喊

印象派和後印象派的作品已經做出了許多大膽的藝術嘗試,但是將這種粗略的色彩施加在一位女士身上,仍然引起了人們的眾怒。但是對於馬蒂斯而言,他畫了他真正看到的東西,而不是被教導應該看到的東西。這個現實生活中矜持的男人,用一場活潑的色彩盛宴透露著對夫人的愛戀。如同塞尚一樣,他在腦海中對客觀事物進行了重組,尋找到最有張力的部分和特徵,再以主觀的方式體現出來,從而產生一種直達內心的效果。

繪製在2.4米*1.8米巨幅畫布上的《生之歡樂》是典型的野獸派作品。這幅畫基於經典的田園畫的場景,營造了充滿享樂之歡愉的作品。人們在陽光的沐浴下,閒適地躺坐於草坪上遊戲、做愛、舞蹈。馬蒂斯呈現了一個糖果色的視覺鏡像,其中粗略勾畫的古怪人物十分突出。他筆下那種輕鬆、優雅和流暢的線條,暗示了作者已經走向了創作巔峰期。

在塞尚去世之後,只有一位年輕的藝術家能夠與馬蒂斯爭奪「在世的最偉大的藝術家」的美譽,他就是巴勃羅畢卡索。當畢卡索看到馬蒂斯的《戴帽子的婦女》時,他回應了一幅《格特魯德.斯泰因肖像》,畢卡索採用了柔和的棕色系,而不是馬蒂斯的綠色和紅色,顯得更加嚴肅和永恆。馬蒂斯的作品體現了現代生活的活力和速度,畢卡索則反映了支撐這種生活的上層建築;前者是不假思索的情感傾斜,後者則是深思熟慮的思慮。前者是自由的爵士樂,而後者是正式的音樂會。

藝術史上有許多號稱「大爆炸」的時刻,而畢卡索與原始面具雕塑相遇的一刻,完全可以稱之為這樣的大爆炸時刻。這直接引出了《亞維農的少女》,促成了立體主義的出現,並且轉而引領了未來主義和抽象藝術,我們會在下一個章節中仔細介紹立體主義。

在畢卡索的藝術群體中,有一位古怪的人物,亨利盧梭。盧梭是一位四十多歲的收稅員,他並不是一位從年輕時開始繪畫的專業藝術家,而是一位半途出家的愛好者。但是他技巧和知識上的缺乏,卻反而促成了一種極其與眾不同的風格。他的畫就如同孩子書裡面那種簡單圖案一樣,同時又具備日本木版畫二維圖像的明晰。

1905年他以作品《餓獅猛撲羚羊》參加了享有盛名的秋季沙龍。就技巧而言,他的畫作依然拙劣,畫面中央一隻食肉動物將不幸的犧牲品撲倒在地,周圍滿是茂盛的叢林,裡面長滿了具有異國風情的葉子。這幅作品具備著一種奇怪的疏離感和陌生感,畫面中流露出的稚嫩的天真令畢卡索無比痴迷,認為這幅畫作進入了超自然的領域,仿佛一條直達冥界的通道。

盧梭在1895年創作的《一個女人的肖像》,具備一種超前的超現實主義色彩,它夢一般的氛圍使得周邊的一切都顯得詭異起來。這位嚴肅的中年女士,目光冷冷地穿過了所有觀眾肩膀的上方,中景里,一隻鳥兒在空中飛,看起來竟像是要直直的撞上女士的太陽穴一樣,這也是由於盧梭的畫作缺乏透視感所導致的。畢卡索十分看重這幅畫作,他曾經說過「我花了四年的時間學習拉斐爾的繪畫,卻花了一輩子的時間學習像孩子一樣繪畫」。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