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發現的絲綢:從三星堆談到西藏高原

中國西藏網 發佈 2022-06-24T18:47:40.947632+00:00

或附著於青銅器等文物上,或隱匿於灰燼之中,通過微痕分析、絲蛋白分析等科技手段,考古學家在多個「祭祀坑」中發現了絲綢。這是2019年再次啟動三星堆遺址的全面勘探和重點發掘以來,最激動人心的新發現之一。

或附著於青銅器等文物上,或隱匿於灰燼之中,通過微痕分析、絲蛋白分析等科技手段,考古學家在多個「祭祀坑」中發現了絲綢。這是2019年再次啟動三星堆遺址的全面勘探和重點發掘以來,最激動人心的新發現之一。

1986年,三星堆遺址發現1號坑和2號坑,幾十年來,每一次新的重大發現,都在將公眾的思緒拉回幾千年前,不禁再次思考:我們的先人做了些什麼?中華文明從哪裡來?又如何形成多元一體的宏大格局並演進到今天?

在中華文明一體化進程中,絲綢是一個非常顯著的趨同要素,隨著三星堆更多絲綢的發現,將更加有利於我們去解讀古蜀文明與中華文明的關係。而說到考古出土的絲綢,我們不妨把視線拉回到千年前的西藏高原。

1800多年前的一天,大漠黃沙風雲起,古象雄王國一位身份顯赫的貴族去世。入殮儀式上,遺體頭部輕裹一塊「王侯文鳥獸紋錦」,黃金覆面。蓋棺之後,深埋黃土。

2008年,一起交通事故,竟意外地讓位於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噶爾縣故如甲木寺附近的千年古墓重見天日,墓中的錦緞絲絹被當地村民和僧人悉心保存,為幾年後考古學家正式發掘並研究墓主人身份提供了答案。

「王侯文鳥獸紋錦」具有明顯的漢代中原風格,最為引人注目之處在於上面織有漢字「王侯」。四川大學傑出教授,川大博物館館長、歷史文化學院院長霍巍曾解釋道,此類絲綢也曾在新疆、甘肅敦煌、青海等地的考古遺蹟中出土,一般被認為是由中原官方或地方織造機構製作,或作為賜予邊疆地方王侯貴族、部落首領的賞賜性物品,或作為專為邊地製作的高級消費品輸往邊疆地區,其傳入西藏西部,是漢藏早期交通和文化交流強有力的物證。

除了故如甲木墓地,考古學家們在曲踏墓地、曲龍遺址、皮央東嘎遺址等一系列象雄時期的墓地和遺址中,發現大量帶有中原漢地和南亞風格的文物,這有力地證明了絲綢之路南亞廊道自古以來就是中原去往西藏乃至尼泊爾、印度等南亞諸國的重要通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西藏考古隊隊長仝濤博士認為,新發現的考古材料進一步證實,西藏西部地區古代交通網絡的複雜程度遠遠超出人們的想像。

在西藏,除了西部的阿里地區,東部的橫斷山脈地區,在近年來的考古發掘中,出土了大量的石棺墓,年代從春秋戰國時期一直綿延至東漢,它們的出現與研究更加印證了中原與西藏其實自古就有相當密切的往來。

今年5月,一件藍綠地黃花斜紋經錦引得世人矚目,它出土於西藏自治區那曲市班戈縣門當鄉的墓葬群,是藏北首次考古出土的絲織品。這件隋末唐初的文物,保留了唐朝「曇花一現」的斜紋經錦織造技法,是絲綢之路文化交流和技術交流的產物。

無論是三星堆出土的絲綢,還是西藏出土的絲綢,都是中華文明一體化進程中的有力物證。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西藏與祖國其他地區道路相通、民族相融、文化相連。近年來,西藏考古、「高原絲綢之路」考古研究成果頻出,相信隨著研究的深入,將會更好地反映西藏歷史文化與中華文明血肉相連的關係,勾勒出西藏高原各民族融入中華民族的歷史過程。(中國西藏網 文/李元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