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 首屆廣州非遺藝術時尚周特展開幕,「非遺+時尚」碰出新火花

九派快訊 發佈 2022-06-28T01:54:50.248865+00:00

【來源:文旅中國】6月25日,由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主辦,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廣州圖書館共同承辦的《鑑往知來——屈汀南收藏十八十九世紀廣州十三行時期服飾和生活用品傳世實物展》和《廣州非遺活化作品展》在廣州圖書館開展,為探索「非遺+時尚」的廣州經驗邁出新步伐。

【來源:文旅中國】

6月25日,由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主辦,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廣州圖書館共同承辦的《鑑往知來——屈汀南收藏十八十九世紀廣州十三行時期服飾和生活用品傳世實物展》和《廣州非遺活化作品展》在廣州圖書館開展,為探索「非遺+時尚」的廣州經驗邁出新步伐。

見往昔,領略幾百年前全世界嚮往的東方審美

活動現場,廣繡傳承人兼本次展覽策展人屈汀南為大家分享其收藏的藏品服飾及傳世工藝品背後的非遺技藝及故事,帶領觀眾們充分領略十八至十九世紀全世界所嚮往的東方審美。

《鑑往知來——屈汀南收藏十八十九世紀廣州十三行時期服飾和生活用品傳世實物展》展出的作品,主要是「十三行」時期從廣州出口的工藝品,包括服飾、畫作、生活用品等,共70件套。100多年前,它們漂洋過海散落於世界各地,成為收藏者們的「傳家寶」。經歷輾轉流徙,該批作品回到它們的出生地——廣州。而當年工匠們的巧思和智慧,經過代代傳承,成為人們熟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展品件件精品,無不令人感嘆廣作傳統工藝之精湛。其中,以清嘉慶年間醬色緙絲雲龍紋吉福袍為代表的服飾藏品龍袍,以醬色為地,領、袖端飾片金緣,石青素緞接袖,以龍作為核心元素,並以大量雲蝠、花卉、暗八仙作為裝飾;清中期細金作點翠頭簪作為粵海關的廣作貢品,做工極其精美,純金加銀質鎏金墜紅珊瑚、料器、翡翠、米珠和翠鳥毛,簪上有仙鶴、牡丹、蜜蜂、螽斯,寓意夫妻和諧、百子千孫、長壽吉祥;還有香雲紗大襟衫、珊瑚紅鑲邊滿地刺繡大氅、紅綢向三藍盤金繡百褶馬面裙、象牙色絞徑羅窄袖男長衫、羊毛絨繡三藍桌圍……工藝各有千秋、造型色彩各異的衣裳和生活用品,帶觀眾們走進琳琅滿目的「灣區衣櫥」,置身灣區服飾文化系統的「大觀園」。這些精美的藏品,體現了廣府人敢為人先、勇於開拓的精神,以及對傳承技藝的匠心堅守。

因十八、十九世紀以來的中國對外海洋貿易的關係,在粵港澳大灣區出現了舉世聞名的以廣州為輻射點的中外貿易蓬勃時期——廣州「十三行」海貿時期。當時,大灣區這片肥沃的土地,河網密布,滋養並促進了桑蠶製造業的發展。人們時尚領先、穿著時髦,身著綾羅綢緞,頭戴珠翠琳琅。日常服飾大部分以絲綢為主,面料講究,做工精緻,在領沿和挽袖作繁雜的刺繡裝飾。而最重要的禮服則使用大面積刺繡,顏色絢麗,色調和諧,題材有表現本土地方特色的花鳥、遊園、山水等。搭配服飾更為講究,點翠珠釵、象牙繪畫扇、刺繡摺扇等。這種源自大灣區人民內心的自我認同,無不表達了中國人內心的喜悅與自豪,以至一直以來影響了世界對東方審美的嚮往與追求。

看未來,活化的非遺引領新時尚

與十八、十九世紀風靡全球的東方審美交相輝映,是當代人的時尚回歸。

展廳另一側的《廣州非遺活化作品展》,帶觀眾們沉浸於「非遺+時尚」的魅力之中。廣繡、廣式家具、廣彩等一系列以時尚的語言展現傳統非遺精髓的活化作品,充分展現了「千年商都」廣府人鑑往知來、活化非遺,讓非遺更藝術、更年輕的創新理念。

展覽現場,一系列基於傳統廣繡圖案的復繡作品頗為吸睛。其中,復繡原型來自廣州十三行博物館收藏的《清黃緞地孔雀花鳥圖掛屏》,圖中孔雀繽華精緻、昂首挺胸的模樣代表了吉祥如意、前程似錦的寓意,在一針一線的清晰紋理之間似乎能窺見傳統廣繡的栩栩如生之態。

廣繡文創服飾皮具同樣令人驚喜,ipad防塵夾結合現下網際網路「年輕人更愛玩」的特性,融入傳統手工安戈拉羊羔皮鴛鴦元素,進行手工刺繡的ipad防塵夾,勇於在傳承非遺的同時,不忘表達與時俱進的守正創新態度。

廣作余料與新材料水晶樹脂巧妙結合的圈椅、看得見的榫卯、一葉香舟等,則表現出多元、潮流的年輕化態度和綠色環保的傳統工藝當代發展理念。通過紅木與新材料之間質感、色彩、時代感的對比,為廣式硬木家具製作技藝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此外,一批絢麗多彩的廣彩茶具、餐具,也詮釋著非遺走向時尚生活的可能性。比如,以「百日宴」為主題的廣彩餐具《童話》,彩繪核心以紅色、綠色為主調,大量使用了竹樹、百花元素,寓意新生嬰兒快高長大,充滿希望和生機。

(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責編:勾曉慶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