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刀子嘴、豆腐心」,正在深深傷害孩子

醫知袋鼠 發佈 2022-06-29T16:13:43.664335+00:00

前幾天朋友分享了一件她和兒子之間的小事:我切菜的時候,不小心把手割破了,正在客廳看動畫的6歲兒子,聽見我的驚呼聲,趕緊跑到廚房,一臉緊張,關切地問:媽媽,你怎麼了?看到我受傷流血,他更加緊張了,但還是安慰我說:媽媽別害怕,我馬上去找找創可貼。

前幾天朋友分享了一件她和兒子之間的小事:


我切菜的時候,不小心把手割破了,正在客廳看動畫的6歲兒子,聽見我的驚呼聲,趕緊跑到廚房,一臉緊張,關切地問:媽媽,你怎麼了?


看到我受傷流血,他更加緊張了,但還是安慰我說:媽媽別害怕,我馬上去找找創可貼。


看到兒子飛奔的背影,我瞬間想起一個畫面:


有一次兒子玩玩具,不小心劃破手,我很心疼,幫他處理的過程中卻說:每次講要小心點就是不聽,左耳朵進右耳朵出,你看這下好了吧,活該,以後再這樣就不管你了。


這段回憶,讓我意識到,我真的錯了。


兒子受傷了,我內心很心疼,嘴上卻是「訓斥他」。


但兒子看到我受傷,先是安慰我,告訴我不要害怕,然後想辦法幫我處理傷口,最後又安慰我說:媽媽不要洗碗做飯了,好好保護很快就好的,不用擔心留疤。


他用他的行動教會我:愛,是溫柔的,可以不用帶著「指責」


這一件事,也讓我感觸頗深,想起了自己小時候的事。


有一次,我和表姐去田裡玩,走在澆田的水渠邊上,一不小心我就掉進去,胳膊正好磕在水渠的水泥沿上,腫痛腫痛的,回到家後媽媽也是大聲呵斥:沒見過你這麼調皮的女孩,把胳膊摔成這樣,活該……


這樣的事不是一次兩次,漸漸地,每次受傷都不敢讓媽媽知道,有一次和朋友玩不小心磕破頭,第一時間哭著找的不是媽媽,而是姥姥,因為害怕媽媽又罵我一頓。


長大後,也多是報喜不報憂。


生活中,其實很多父母都是這樣的「刀子嘴、豆腐心」,但這樣的愛,孩子真的喜歡嗎?


不,這是一種傷害。


有多少父母數十年如一日,以愛之名對孩子施行語言暴力,卻不自知。



心理學家林貽真說,當語言武裝成子彈,射向家人的心臟時,他們感受到的,不是你的愛,而是你的恨。


看過這麼一個問題:有一個刀子嘴豆腐心的媽媽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其中一個回答令人印象深刻:就算有,也是硬梆梆的冰凍豆腐,可以砸死人的那種。



曾經他的心事都和媽媽說,但換來的只有無盡的謾罵。後來,他恨媽媽,因為她在的地方連空氣都壓抑。


最後他說「如果可以的話,我一輩子都不要再見母親」。


有的媽媽會說:有時候真的是沒忍住,話說出去了自己也很後悔。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個人的話語習慣也許不可能立刻改變,但我們可以跟孩子約定一個撤銷鍵,如果下意識說出傷害的話時,希望我們能馬上道歉:「寶貝,我錯了,請允許我撤銷」。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父母可以想像一下,如果那些對孩子說的挖苦諷刺的話,是別人對自己說的,自己將會是什麼感受?



亞瑟·喬拉米卡利在《共情的力量》中寫道:「共情是到他人的內心裡去感受痛苦或體驗情緒。」


其實,孩子很需要我們的感同身受


在《媽媽是超人》的一期節目裡,嗯哼不小心踩到了釘子,疼得嗷嗷大哭。


此時,霍思燕既沒有先入為主的責備他不小心,也沒有著急安慰鼓勵,而是把嗯哼摟在懷裡,心疼的說:「釘子太尖了,踩上去肯定很疼。」


瞬間,嗯哼的情緒就得到了極大的安撫。



這就是共情,孩子的情緒是很簡單直接的,父母的感同身受,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受尊重,被愛著的,這樣他們會更有安全感。


和陌生人說話時,我們尚且和聲細語,但對家人孩子,卻時時正話反說、挖苦諷刺,這是對最親的人最大的傷害。


希望每一位父母,都閉上「刀子嘴」,放下咄咄逼人的架勢,學會用溫和的一面對待自己的孩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