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錯是什麼樣的工藝?神秘國度出土的國寶,讓人嘆服古人的技藝

鳴史 發佈 2022-06-29T17:41:57.170145+00:00

戰國是一個劇烈動盪變革的時代,不過這時候社會生產力卻沒有停止發展,文化在這個時期也得到了空前發展。其中,冶鐵技術的發展,不但促進了鐵製工具的發展,也使得青銅器裝飾進入了嶄新的發展時期。我們今天就來講講嵌錯工藝是一種什麼樣的工藝,這個號稱「戰國第八雄」的國度,又出土了哪些國寶?

戰國是一個劇烈動盪變革的時代,不過這時候社會生產力卻沒有停止發展,文化在這個時期也得到了空前發展。其中,冶鐵技術的發展,不但促進了鐵製工具的發展,也使得青銅器裝飾進入了嶄新的發展時期。

我們今天就來講講嵌錯工藝是一種什麼樣的工藝,這個號稱「戰國第八雄」的國度,又出土了哪些國寶?這些國寶又是如何體現嵌錯工藝的呢?

何為嵌錯工藝?

說到嵌錯工藝,大家或許會想到鑲嵌。早在戰國時期,我國就出現了青銅鑲嵌工藝,鑲嵌的材料也比較豐富,比如綠松石用在青銅器上,就是很好的例證。

當時的鑲嵌工藝,主要是將綠松石等名貴材料,鑲嵌在動物形狀的器皿的眼睛、鼻子和嘴巴部位。

也有一些鑲嵌藝術使用在了服飾上,這從出土的很多文物就能能夠看到。一些出土的文物,因為鑲嵌名貴珠寶,所以讓人看起來色彩明麗,十分具有裝飾效果。

不過,鑲嵌技藝和嵌錯還是有所不同的。青銅器的錯金銀工藝,主要是用金銀在青銅器物表面錯出非常精緻的花紋,通過金銀與青銅的相互陪襯,使得器物呈現高貴精緻的特點。

金銀嵌錯,也可以解釋為,利用金銀延展性的特點,將它們製作成為細絲或者薄片,從而鑲嵌在青銅器物上,這就要求在對青銅器進行嵌錯之前,青銅器物上就要有相應的凹槽。

根據史書記載,嵌錯工藝一共有以下幾個步驟,首先就是現在青銅器物上雕刻凹槽,以便嵌入金銀紋飾,其次就是將金銀細絲或者薄片嵌入青銅器的凹槽之中並不斷捶打,最後還要用石磨打磨,使嵌入凹槽的金銀平整順滑。

嵌錯工藝的代表性文物

那麼,嵌錯工藝的傑出代表有哪些呢?下面我們來說一下使用嵌錯工藝的國寶。

錯金銀雙翼神獸,1977年,在平山縣三汲村戰國時期中山國王墓出土。雙翼神獸長約40厘米。神獸曲頸昂首怒吼,兩肋生翼,臀部隆起,四肢弓曲,躍躍欲起。通身錯銀,身軀為捲雲紋,獸翼有長羽紋。背部裝飾兩隻左右對稱的錯銀鳥紋。

如果大家去過河北博物院的話,門前的鎮獸就是採用放大版的雙翼神獸形象。

那麼,錯金銀雙翼神獸上面,嵌錯工藝是如何體現的呢?

觀察錯金銀雙翼神獸我們可以發現,在器物的表面,用到了金片和銀絲裝飾出的非常繁密的花紋。金片和銀絲呈現出的效果就是黃白相間,絢麗華貴。

在動物的頭圖、耳朵、嘴巴和鼻子部位,同樣也用到了金銀細線,從而突出輪廓。

動物的前額和兩腮上,都有雲紋,其他部位的裝飾花紋均在某一輪廓線內按照身體形狀和曲線進行變化。

有專家指出,嵌錯工藝在錯金銀雙翼神獸身上的運用,寫實性和裝飾性完美結合,不但富有立體感,而且很有韻律感,紋理與錯金銀雙翼神獸身體曲線相互契合,突出了錯金銀雙翼神獸各部位的渾圓與壯碩。

除了錯金銀雙翼神獸外,在中山國王墓中,還出土了很多嵌錯工藝作品。比如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

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高36.2厘米、邊長47.5厘米,重18.65公斤。方案座的精美奇巧之處,全在於其模擬動物之造型,將龍、鳳、鹿三種動物的自然形態與案座的實際功用有機結合起來,既栩栩如生又方便實用,因此成為中山國青銅器的標誌性作品。

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造型設計奇巧,仔細觀察它我們會發現,方案由四龍與四鳳糾纏結合而成。

四龍昂首承托方形斗拱,其上即為方案面板之框。四龍之間插有四鳳,其正位於相鄰雙龍的後掠反甩結環處,鳳翼與龍腹及翼纏結在一起。

鳳首揚起,鳴叫聲聲,引頸欲飛。四龍之足與四鳳之尾下踏於圓環形托盤之上,托盤則由四隻蹲臥的梅花鹿承托。

那麼,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是如何體現嵌錯工藝的呢?我們就從細部來看看其十分精妙的刻畫技巧吧。

在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之上,龍的頸部和胸部,都有鱗紋,在龍的中段蟠環處雙翼裝飾有長羽紋,漸漸變細的後尾部分,還有蟒皮紋,在兩條龍相互結合的部分又有鉤狀彩羽紋飾。

在鳳的頸部還有花斑羽紋,翅膀上有長羽紋,垂尾處花羽修長,案座底部梅花鹿身上的紋路也非常的細膩,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上嵌錯工藝的使用,讓這個案框整體看上去非常的精巧細膩。

神秘的中山國

上述種種嵌錯工藝,都提到了一個國度,那就是神秘的中山國。那麼,中山國是一個怎樣的國家呢?在文章最後一部分,我們再來簡單說說中山國這個國家。

據史書記載,中山國是古代燕趙上一個由鮮虞人建立的國家,因城裡有山得名。由中山武公建立,經歷了戎狄、鮮虞和中山三個發展階段。

中山國的前身是北方狄鮮虞部落,為白狄,最早時在陝北綏德一帶,逐漸轉移到太行山區。

白狄,即北狄支系,原與秦同居雍州,在晉國西,後漸徙晉東,包含肥、鼓、鮮虞、仇繇四個部落。目前,普遍認為,中山國系由白狄族鮮虞部建立。

在中山國的發展歷史上,危險是時刻存在的,在每個階段都被中原諸國視為華夏的心腹大患,同樣經歷了邢侯搏戎,晉侯抗鮮虞,魏滅中山和趙滅中山的階段。

嵌錯工藝是中山國興盛的一個代表,出土的各種文物,更能見證這個國家昔日的輝煌,可是輝煌的背後需要居安思危,中山國強敵環伺,外因是它最終走向滅亡的一大原因,可是自身的原因何嘗不重要呢?史書中的這段文字,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發:

 「中山之俗,以晝為夜,以夜繼日,男女切倚,固無休息,淫昏康樂,歌謠好悲,其主弗知惡,此亡國之風也。」(《呂氏春秋》)「中山地薄人眾……丈夫相聚遊戲,悲歌慷慨,起則相隨椎剽……」(《史記·貨殖列傳》)

參考資料:《戰國中山國靈壽城——1975-1993年考古發掘報告》《平山墓葬群與中山國的文化》《戰國史》《錯銅鳥獸紋銅壺賞析》《呂氏春秋》《史記·貨殖列傳》

(圖片來源網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