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了500多年的宋體字源於蘇州

蘇州新聞網 發佈 2022-06-30T00:48:36.742731+00:00

「潮」了500多年的宋體字源於蘇州。7月2日至6日,第十二屆江蘇書展將於蘇州舉辦。這場盛大的江南書宴到來之際,我們不妨將目光放得足夠遠,將視角縮得足夠小,翻一翻古籍,品一品古時候的字體,以探究蘇州這一江南文化重鎮的書香歷史。


穿越「時空」,於刻書史中探尋江南書香之脈——

「潮」了500多年的宋體字源於蘇州

7月2日至6日,第十二屆江蘇書展將於蘇州舉辦。這場盛大的江南書宴到來之際,我們不妨將目光放得足夠遠,將視角縮得足夠小,翻一翻古籍,品一品古時候的字體,以探究蘇州這一江南文化重鎮的書香歷史。

如今被廣泛使用的宋體字,竟發源於明代中葉的蘇州地區?它是如何在時光中被常用常新,傳遞江南文化的炬火?且隨記者一探究竟。

誕生了!

「顏值」與實用並存的宋體字

循著蘇州深厚的歷史文脈,璨若星河的文化瑰寶一一浮現。32歲的字體設計師項政田,揣著對江南文化的滿腔熱愛,來到蘇州「紮根」。在這座傳統與現代交相輝映的「雙面繡」城市,他把焦點縮小再縮小,由一頁書,縮到一個字,再縮到組成這個字的每一個筆畫。他將它們解構、調整、再造,為它們注入現代藝術的活泉。蘇州,在項政田看來,是這些新式電腦字體的「培養皿」。

——何以如此?宋體字的發源地就在蘇州。「宋體字始現於明弘治年間的蘇州地區,並於正德年間流傳到蘇州附近的常州、松江地區,嘉靖年間初步成型,流播到全國大部分地區。」 《蘇州刻書史》的主編,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全國古籍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陳正宏向記者介紹。也就是說,早在500多年前,這款網際網路時代的基礎字體就隨著蘇州刻書業的興旺繁盛而早早萌芽,並天長日久地葆有生命力。這部匯集了眾多江南學人心力的《蘇州刻書史》將於今年年底由江蘇鳳凰出版社出版。

「中國的書寫字體很多,有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楷書等各種。雕版印刷術發明之後,印刷的字體最初相對單一,主要就是楷書一種。」陳正宏說,明代中葉,沈周、吳寬、王鏊、都穆、文徵明等蘇州文人熱衷鑑藏宋本,該股風潮以蘇州為中心席捲周邊地區。受這些文人士大夫的影響,普通人群也以宋本作為書籍的最高標準,「但是宋本罕有,普通人想要看就得靠翻刻。大部分楷書由於筆畫柔軟,翻刻起來速度慢、效率低,當時宋本里最權威的浙本多採用歐體楷書,筆畫相對硬挺,於是蘇州人就進一步,把偏硬的筆畫索性拉直,以加快操作速度。」

《蘇州刻書史》作者之一、天一閣博物院古籍地方文獻研究所主任李開升認為:在江南地區其後的刻書實踐與審美發展過程中,蘇州式刻書的字體越發兼具「顏值」與實用性,變得挺拔、方整,筆畫也變得橫細豎粗。以《姑蘇志》的原刻本和翻刻本為例,該書原刻於正德元年,是當時蘇州最完整的志書,後因府庫失火,原書版被毀,至嘉靖二十一年又翻刻。如今存世的,大多是嘉靖翻刻本,原刻本流傳較少。對比兩版字體,可發現正德原刻本字體與宋版書的字體更為相似,嘉靖翻刻本則更趨近於如今的宋體字了。

李開升指出,當這種字體的「顏值」與實用性結合到一定程度,並經由時間的檢驗與沉澱,最終成為了如今這樣一種具有莊重意味的、正式的字體,此種延續性,是相當了不起的。

很新潮!

初代宋體字的「破圈」之旅

風雅的江南文化孕育出一部精益求精、敢為人先的蘇州刻書史。蘇州式刻書搭建起了宋體字最初的框架,後人在此基礎上作微調,卻始終沒有跳脫出這一框架。從明代中葉初現至今,宋體字竟「潮」了500多年!

而在最初的階段,一種新字體的誕生,往往代表著一種地域性的先鋒審美,一種由內而外的、普遍的文化自信。

陳正宏援引明朝名臣吳寬之子吳奭的一樁軼事,以佐證該種字體的先鋒性。「吳寬是蘇州人,做過禮部尚書。他逝世四年之後的正德三年(1508年),吳奭將父親的詩文集《匏翁家藏集》刻了出來,用的字體就類似於現在的宋體。當時北京內府刻書,用的字體仍然全都是楷體,宋體字在全國範圍內也沒有被廣泛認可,甚至還被同時代文人貶斥為『匠氣』,但吳奭——一個禮部尚書的兒子,居然敢用這種最新潮的字體,為已故的父親刻文集。」陳正宏認為,吳奭此舉定然不只是為了節約成本,「他肯定是覺得這個東西有意思,代表了一種新的風尚,所以使用了這種字體,同時也推廣了蘇州式刻本。」

由正德年間始,蘇州式刻本上的初代宋體字開啟了它的「破圈」之旅,尤其在常州,掀起了一股不小的風潮,出現了一批此類的新式刻本。其中,正德十六年朱承爵刻《樊川詩集》十分精美,字體方整,極具典型性。而在蘇州附近的其他地區,宋體字的影響力也逐步蔓延,由松江府正德七年刻《松江府志》、鎮江府正德十四年丹徒知縣李東刻《藍田呂氏遺書》等可見一斑。到嘉靖年間,宋體字初步成型,並隨著時代審美的更新擁有了更廣泛的群眾基礎,再往後走,更有了與楷體分庭抗禮的勢頭。

「清康熙以後,除宋體、楷體之外,仿宋體也開始盛行,這和蘇州多少也有些關係。」陳正宏說,「我個人認為,雕版印刷術出現以後,蘇州對中華文化的貢獻其實是很深遠的。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地區都引進使用了宋體字,只不過它們把這種字體稱為『明朝體』罷了,因為它發源於明代。」

正年輕!

雅文化的潮流生生不息

時代之潮湧動,江南文化歷久彌新,生生不息。青年一代嗅著墨香來到蘇州。2015年,項政田慕名而來,數年間,他設計過若干款充滿藝術性的排版用字,有4款,是由宋體變化而來。

其中的一款「舒文宋」,項政田設計於2017年,將常規宋體字直線切角的裝飾性結構作了改良,「我嘗試將宋體字類似小三角的部分改成圓形裝飾角,把字體筆畫的粗細對比調得更小,字的結構調得更長,希望讓『舒文宋』的整體字形結構具有江南文化里尚文、尚雅的特徵。與此同時,在字的筆畫處理上,我儘量強調細膩柔和的部分,使字體本身具有精緻典雅的性格。」項政田說。

古與今,古籍與現代書籍,500多年前大膽創新的宋體字與500多年後通過電腦設計的它的變體,滄海桑田,傳統文化鮮活依舊。

古籍刻本的字體給予項政田設計的靈感,他收藏了若干古籍,細細研究不同的字體變幻,「研究古籍的字體對我的設計很有幫助,古人雖然沒有字體設計的概念,但早已在行動上貫徹了這一概念。宋體字形成之初,在當時來說是一種新型的字體,其粗細對比具有藝術的誇張性,文字結構則趨於簡約,十分具有裝飾意味。」

「在一些字體設計的商業案例中,宋體字常常被當作參考字形來使用,因為它本身就具有較高的可變化性,將之稍加改動就能夠形成新的宋體。但要想設計好一款變體的宋體字,難度其實是相當高的。」項政田說。

在對宋體字的追根溯源中,項政田獲益良多。在蘇州生活了7年,他與江南文化的距離越來越近,「希望更多年輕人能關注到蘇州的刻書文化,並加入到傳承和保護古籍的行列中來。」微光成炬,鑽進一個字,研讀一本書,傳承和創新一種文化,需要更多的新生力量。

(蘇報記者 王敏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