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考2023年高考作文」全國名校模擬高考作文題立意專家解析5

作文輔導老師 發佈 2022-06-30T05:34:19.171877+00:00

【備考2023年高考作文】全國名校模擬高考作文題立意專家解析51、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當今社會,小到周圍人的一顰一笑,大到社會重大事件的披露,不少人總是用懷疑的目光去審視他人行為的動機,事件的真實性……凡此種種,不一而足。「懷疑」正成為很多人的本能反應。

【備考2023年高考作文】全國名校模擬高考作文題立意專家解析5

1、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當今社會,小到周圍人的一顰一笑,大到社會重大事件的披露,不少人總是用懷疑的目光去審視他人行為的動機,事件的真實性……凡此種種,不一而足。「懷疑」正成為很多人的本能反應。

對此現象你有怎樣的認識?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思考,不少於800字。

【文題解析】:

本題是一道引語式材料作文題。

本次作文的寫作關鍵詞是「懷疑」。「當今社會,小到周圍人的一顰一笑,大到社會重大事件的披露,不少人總是用懷疑的目光去審視他人行為的動機,事件的真實性……凡此種種,不一而足」為寫作創設了寫作情境,即「用懷疑的目光去審視他人行為的動機,事件的真實性」懷疑一切似乎已成為普遍現象。當懷疑成為人們的一中「本能」反應時,這種現象就值得認真和深入的思考了。當今社會,信息傳播途徑越來越多,尤其是現在幾乎人人一部「自媒體」手機,可謂是信息大爆炸時代,這也導致了真假信息充斥網絡,甚至有時流言四起,真假難辨,這需要我們用一種智者的懷疑的眼光去辨別我們看到聽到的各種信息,流言止於智者,只有我們練就「懷疑」、辨別的火眼金睛,才能讓流言、假信息等無處遁逃。但是如果人們走向極端,開始用懷疑的眼光看待一切,就連「小到周圍人的一顰一笑」都懷疑,「總是用懷疑的目光去審視他人行為的動機」,那就可悲了,這種做法表明他們對他人缺乏信任。其實我們心中應該有信仰,應該相信一些真善美的東西,讓我們的心中對世界充滿必要的信任和愛,這樣我們才不會活的那麼累,才不會活的那麼沒有安全感。

談「認識」的作文題適合寫成議論文。寫作時,應在文章開頭明確論點,本次作文可寫我們應該具有懷疑的態度和質疑的精神;也可寫不應懷疑一切,應該對他人保持一定的信任;也可寫既要用懷疑的態度質疑信息,又應該對他人保持一定的信任,這樣人與人相處才會更有溫度。

立意:

1.流言止於智者,應用懷疑的眼光審視真假。

2.不能懷疑一切,人與人之間應保持信任。

3.用懷疑的眼光審視事件真假,用信任架起與人溝通的橋樑。

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在分析一個事件成功的原因時,在不同的場合人們的描述會有所不同:在公共場合會更多提及他人的幫助;而在私下場合,則對他人的幫助提及較少。

對這一現象,你怎麼看?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見解。要求:(1)自擬題目;(2)不少於800字。

【文題解析】:

這則材料的重點,並非討論如何分析事件成功原因的問題,而是人們在不同場合下的心理和表現存在差異的現象。在公共場合和私下場合之所以對他人幫助的提及程度不同,主要在於這兩種狀態下人們的心理思考和心理狀態是不同的。私下場合中,人們「利己」的思維不再受到束縛,因此更願意歸功於自己,而非他人。在公共場合中,人們不僅會受到他人的輿論監督,也會受到諸如「謙虛」等的道德約束,因此,歸功於他人的現象就會多一些。而在私下場合中,一方面人們的「利己」思想較少被社會道德觀所評價和束縛,他們「歸功於己」的行為可能就不會受到相對於公開場合那麼多的質疑;另一方面,每個人心中都會有渴望「被肯定」「被承認」的想法,(正因前一因素)在私下場合中,人們意圖用「歸功於己」而「被肯定」「被承認」的嘗試也就會比在公共場合多了。

總而言之,人們在公共場合與私底下的行為往往會有不同,就像理智層面的知道和情感上的理解有距離一樣,知與行、公與私屬於遙遠的兩個星球。而這對於我們的啟示,其實可以從「行為者」和「旁觀者」這兩個角度去分析。從行為者的角度而言,雖然「利己」與「被肯定」的心態無可厚非,但我們是否就可以肆無忌憚地借「被肯定」而大包大攬功勞了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這個時候,是否能做到真心實意地肯定他人的功勞,從吸取他人所長而為己所用,讓自己真正擁有「被承認」的實力才是最重要的。而從旁觀者的角度而言,不考慮具體情境背景的所見即所得是一種盲目,尤其是對於人性中天然的非理性部分,僅憑他人的外在舉止、僅憑自己的一隅之見,就武斷地下定論,是否又是合理的呢?這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參考立意:

1.在承認他人功勞中,讓自己擁有被肯定的實力。

2.不以一隅之見判斷他人是非。

3.讓評判出於內心,而非外在禮法約束。


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很多人有過這樣的經歷:滿心歡喜地學到或總結出一種作文審題方法,但面對一個新的作文題時,卻發現原來的問題仍未解決。人們總是熱衷於尋求能解決某一類問題的方法,最後卻往往發現,擁有了很多方法也未必能解決好某一個問題。對此,你怎麼看?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認識和思考。

要求:(1)自擬題目;(2)不少於800字。

【文題解析】:

寫作本題,要抓住關鍵句「對此,你怎麼看」,「此」就是指材料中的「人們總是熱衷於尋求能解決某一類問題的方法,最後卻往往發現,擁有了很多方法也未必能解決好某一個問題」。這句話就是引導考生思考寫作的方向,即遇到問題要積極尋找方法,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卻發現方法不一定能很好地解決問題。那麼,考生就要進一步思考,為什麼未必能很好的解決某一問題,因為方法看似解決了現有的問題,但往往還會出現更多更新的問題,方法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總結出來的,但往往方法會滯後於新問題,所以,在解決問題時,就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發展中解決問題。

【立意】方法與問題的解決;

只有解決問題最有效的方法;

尋找方法也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方法要跟隨問題而改變。

4、閱讀下面材料,按要求寫作。

中國傳統社會注重秩序優先於個性。秩序優先重規矩、重倫理,而個性優先重自我、重自由。隨著社會的變遷,我們如何認識「秩序與個性」的關係?

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思考,不少於800字。

【文題解析】:

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題。

這道題給了「秩序」和「個性」兩個界定:「秩序」,重規矩、重倫理,而「個性」,重自我、重自由。這樣的必要界定,就可以讓我們理出一個思路:傳統社會——(已然)注重秩序——重規矩、重倫理;現代社會——(或然)追求個性——重自我、重自由。這樣的思路,有助於我們進一步探討「秩序」與「個性」的關係時,不會脫離他們的前提——「社會背景」,也不會脫離他們的「內涵」。由此我們可以提出一系列追問:1.傳統社會是什麼樣的社會?特徵是什麼?2.為什麼傳統社會注重秩序,即重規矩、重倫理?3.社會的變遷,讓我們的社會從「傳統」變為「現代」的變化有何特徵?4.現代社會,是否會發生二者的權重的轉換?5.如果現代社會,崇尚追求個性,是否是有條件的?

因此,本題雖然是圍繞「秩序與個性」的關係展開思考,但是絕對不能丟掉「中國傳統社會」和「社會的變遷」這兩個重要因素。題目的任務是思考「隨著社會的變遷,如何認識『秩序』與『個性』的關係」,那麼中心論點就應該首先回應這個問題。而通過對上述問題的追問與回答,可以確立一個明確的觀點。這個觀點可以作為行文的中心論點。隨著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民主制度的完善,我們的社會與原本的社會結構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鄉土中國」的基礎已然崩塌,城市化進程逐步推進完善。所以原有的一套「秩序」也必然受到衝擊,符合新型社會模型的秩序「重流動」和「重分工」的新秩序將會重新在社會獲得地位。但我們不能就此認為,當下社會就將原有的「規矩」與「倫理」全部打破了。中國的文化、中國的特色,不會輕易地被外部因素影響。我們本質的傳統觀念、倫理與思想,可能千年未變,融進我們儒家思想的傳統,一直根植於我們的方方面面,不是這麼輕易就能斬斷這種文化聯繫。在這樣一個社會中,「傳統」與「個性」的關係到底是什麼樣的呢?在逐步變遷的中國社會,「秩序」與「個性」的關係不應該是孰重孰輕的簡單的地位轉換,而應該是彼此更加緊密融合的、相輔相成的關係。所以,現代社會,應該是在我們中國傳統秩序上,追求個性的自由,才能「從心所欲,不逾矩」。當然這個秩序所包含的「倫理與規矩」並不是傳統的封建禮教,而是新的社會下的新的觀念。這種觀念是隨著社會變革的革新,而不是對傳統的完全顛覆。

參考立意:

1.追求個性亦要遵守秩序。

2.規則秩序有時代性,應儘量能滿足人的需要而調整、完善。

3.在權衡利弊的前提下兼顧秩序與個性。

5、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材料一:

《義大利報》的發行人朗根尼西說:「不要給我忠告,讓我自己去犯錯誤。」

材料二:

漢代王符的《潛夫論;明暗》中說道:「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意思是:君主耳聰目明的原因是廣泛聽取意見,閉聰塞聽的原因是只片面聽取某種意見。

以上材料有一定啟示意義。《中國青年報》的「青年之路」欄目邀請身為高三學子的你為他們寫一篇文章。請你面向青年讀者,表達你的認識和思考。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文題解析】:

這是一道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題。

材料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則材料意思是要敢於犯錯,不能只接受別人的意見,即使犯了錯,在實踐中的錯誤教訓也可以讓自己成長。第二則材料引導學生廣泛聽取別人的意見,不可偏聽偏信。由此可知,材料的核心就是「意見」,一則是不需要意見,一則是需要意見。「請你面向青年讀者,表達你的認識和思考」給出了寫作營構的情境,寫作者的身份,也給出了寫作面向的對象。這裡引導考生結合高三學子的身份,表達「青年之路」上的經驗和思考。面向包括眾多青年在內的廣大讀者,需要辯證地談論青年在成長過程中如何看待成長和意見的關係。綜上所述,本次作文的立意是要關照關鍵詞「意見」與「青年成長之路」

寫作時可以從某一角度切入,聯繫實際,表明成長也需要意見;也可以聯繫實際,表明生活中行為和現象。切記不能過於絕對化,需要用辯證的眼光看待意見,因為聽不聽意見,一看發出意向,二看意見的具體內容,三看意見的時機等等。重點需要分析,哪些情況之下哪些意見需要聽,哪些不必聽等。行文構思上,考生可以展開論述「怎麼做」,即青年怎麼聽取意見,如「不聽」「偏聽」「兼聽」的情況論述以及聽到意見時的具體做法;也可以解讀「為什麼」,即為什麼「聽」和為什麼「不聽」。自然,也可以綜合來談。角度選擇得當,層次設計合理,說理清晰透徹自是佳作。

參考立意:

1.盛德而卑,虛己受人。

2.從善如流,助我成長。

3.忠言逆耳,我自斟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