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aS的渠道也要轉型

人稱t客 發佈 2022-07-01T23:18:44.276949+00:00

去年為SaaS公司做了不少的渠道或代理商培訓。雖然大家的反饋還不錯;但我知道,這個問題根本沒有徹底解決。現在又有人說:SaaS行業不需要渠道。其實不是不需要,而是因為效果不行,做不下去了。01渠道也要轉型「賣東西」這個執念,在大部分代理商中根深蒂固(其實原廠商何嘗不是如此?

去年為SaaS公司做了不少的渠道或代理商培訓。雖然大家的反饋還不錯;但我知道,這個問題根本沒有徹底解決。

現在又有人說:SaaS行業不需要渠道。其實不是不需要,而是因為效果不行,做不下去了。

01

渠道也要轉型

「賣東西」這個執念,在大部分代理商中根深蒂固(其實原廠商何嘗不是如此?),這是渠道沒有效果的根本原因。

雖然大家口頭上承認SaaS是服務,不是軟體;但在整個銷售過程中,代理商毫無例外地還是賣軟體。它們把全部精力都放在產品功能上,而非客戶的業務價值上。

這樣當然不好賣,除了拼價格,也沒有其它辦法。如果銷售效率再上不去(培訓只能解決這個問題),生存都成了問題。

培訓中我經常講的一句話:產品是用來賣的(selling),而服務是用來提供的(offering),這二者有啥區別呢?

區別大了,大到完全不是一回事,會影響到業務後面的走勢和方向。即營銷、銷售、交付和客成等方式或模式方面,二者是完全不一樣的。

02

各賣各的東西

如果不告訴渠道夥伴怎麼賣,那它們一定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賣。

我們培訓SaaS公司的目的,其實是為它們建立了一種銷售新能力,也就是訂閱銷售模式。與傳統軟體的產品交易模式不同;訂閱銷售為客戶提供的是業務價值,或者叫業務成果(Business Outcomes),所以訂閱銷售也可以稱為成果銷售(outcome selling)。

實際上,成果銷售只解決了「價值承諾」問題,而客戶想要的是「價值實現」。不過對於原廠商來說,即使只解決了前半個問題,銷售效率和成交率也能提高。

但大部分原廠商,卻沒告訴或培訓代理商關於訂閱銷售的方法,或者認為跟代理商講不清楚。

於是,同一個東西,各有各的賣法。

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那樣。

03

是走貨,還是一起賣?

渠道還有另外的稱呼,比如代理商或者夥伴,稱呼的不同,代表著合作方式和理念的不同。

未轉型成功的渠道,扮演的更多的是走貨的通路,也就是「sell through」。

對於SaaS來說,這種渠道方式不但意義不大,而且可能導致SaaS的業務模式不成立(為什麼?)。

所以行業里才有了「SaaS不需要渠道之說「。其實更準確的說法是:SaaS業務不需要代理。

實際上渠道更應該被稱為夥伴,即partner。對於SaaS業務來說,正確的渠道方式應該是「一起賣」,也就是「sell with」。

很顯然,與走貨方式不同,一起賣使夥伴與原廠商都以完全相同的價值觀,相同的銷售模式,即訂閱銷售。

實際上,聚焦於業務成果和價值實現的銷售模式,更容易成功。因為它為客戶提供了一致的和連續的價值體驗。

讓夥伴從產品差異化競爭,轉變為幫助客戶實現業務價值的競爭。

04 渠道的角色和賦能

任何合作之前,首先需要明確夥伴需要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們的服務責任。

這一點在行業里並沒有完全統一:有人認為夥伴可以只提供線索;也有人認為夥伴就是負責出貨;還有人認為夥伴與原廠商一樣,責任是服務於客戶的全生命周期。

我個人比較認可最後一種。因為這無論是對於客戶、還是夥伴來說,都是價值最大化。

雖然這需要夥伴自己準備交付和客戶成功團隊,看起來是增加了成本;但從長遠看,卻獲得了長期的經常性收入。

也就是說,原廠商與夥伴採用完全相同的業務模式,它們把這種模式的效率和效能做到極致,才可能實現長期的雙贏。

很多原廠商號稱是為渠道賦能,其實就是給到夥伴一些所謂的打法、產品特點而已,這根本解決不了渠道問題。

實際上,原廠商真正要給到夥伴的,是開展SaaS業務的一種新能力。當然,前提是原廠商自己得先有這種能力。

賦能渠道最重要的還是培訓,包括訂閱業務完整的能力培訓,以及資質的認證。

如果給夥伴這樣的責任定位,那麼還需要解決一個問題,即數據共享。因為SaaS是完全基於數據運營的,所以如果夥伴沒有其服務客戶的後台數據,顯然是沒法運營的。

這樣看來,大部分SaaS公司的渠道建設和培訓都需要重做。

這是個壞消息,也可能是個好的渠道轉型開始。

05

幫助夥伴賺到錢才是硬道理

無論什麼樣的定位和策略,如果夥伴賺不到錢,或者不能持續賺錢,任何渠道合作都是瞎扯。除了不賺錢,其實更大的損失,是對既有客戶資源的浪費。

試想如果客戶很快流失(這不可能嗎?),兩家只分了一個首年的ACV。即使不計CAC,這也毫無意義。

其實,海外SaaS廠商的夥伴,並不是靠代賣產品賺錢的(實際上也賺不了幾個錢)。合作夥伴的收入,大部分是它們自己創造的;它們提供的,才是真正的「增值服務」。

而產品只是一個服務平台,通過交付和客成,最終實現了客戶的業務價值。

實際上,很多行業合作夥伴的專業增值能力,要比原廠水平高得多。所以客戶才願意為產品之外的專業服務買單,這個收入遠高於產品的費用。

相比之下,國內客戶完全是另一個態度:它們除了計較產品價格外,也不願意為額外的專業服務價值再付費。當然,前提是有這個能力才行。

沒有自主創造價值的能力,夥伴只能與廠商分那點產品費。這顯然無法養活交付和客成團隊,所以很多渠道始終困在這種能力缺失的怪圈中。

不多說了,我們看一個成功的渠道夥伴案例:Veeva,依託於Salesforce平台,創造出的一家世界級SaaS企業。

其市值約為Salesforce的1/6~1/5,堪稱渠道界的天花板。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