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大連理工大學著力打造世界一流高峰學科

大連理工大學 發佈 2022-07-02T00:57:39.045655+00:00

2022年6月28日,《中國教育報》聚焦報導我校學科交叉亮點成就:「大連理工大學著力打造世界一流高峰學科——交叉協同推動學科整體水平躍升」,全面展示我校深化學科交叉協同,全力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探索與實踐,以「雙一流」建設優異成績迎接學校第十四次黨代會勝利召開。

2022年6月28日,《中國教育報》聚焦報導我校學科交叉亮點成就:「大連理工大學著力打造世界一流高峰學科——交叉協同推動學科整體水平躍升」,全面展示我校深化學科交叉協同,全力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探索與實踐,以「雙一流」建設優異成績迎接學校第十四次黨代會勝利召開。現將全文刊發如下。

長期以來,國內各大醫院用於血細胞分析的關鍵醫療設備都被國外企業壟斷,五分類血液細胞分析系統被列入「中國尚未掌控的核心技術清單」第十五位。而這項技術的關鍵是開發出具有血液細胞分類選擇性的螢光成像染料。

在中國科學院院士、大連理工大學彭孝軍的帶領下,樊江莉教授團隊將傳統染料與醫學交叉融合,成功研發出基於靶向性近紅外螢光染料的高端五分類血液細胞分析系統,檢測結果準確快速,價格卻只有進口設備的一半,不僅彌補了國內產業空白,還出口到九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該成果是大連理工大學鼓勵學科交叉、倡導協同發展的一個生動縮影。近年來,學校以學科交叉為依託,不斷強化面向「智能+」「生命健康+」等領域布局,實現了學科躍升發展,各項工作頻頻取得突破性進展。

交叉協同催生科技創新成果

促進不同學科知識交叉融合,不僅是解決當前面臨的重大複雜科學問題的重要手段,更是促進原創性重大科研成果產生和科學發生革命性變化的關鍵途徑。中國工程院院士、大連理工大學校長郭東明介紹說:「學校始終把學科建設擺在重要位置,立足構建優勢突出、特色鮮明、交叉融合、協調發展的『學科躍升』戰略布局體系,持續深化學科內涵發展,堅定不移抓好學科建設提質升級,大力夯實一流大學發展根基。」

早在本世紀初,學校就將力學、海岸和近海工程、機械工程等傳統優勢學科與新興學科交叉融合,開闢了新的學科生長點,形成生物力學、計算材料學、海洋環境和微機械等有特色的研究方向,並通過設立「生命+X、信息+X、數學+X」等專項對交叉學科建設給予支持,搭建起更為廣闊的學科專業交叉融合發展平台。

郭東明表示,針對我國重大裝備製造領域存在基礎理論、共性技術、關鍵核心技術等原始創新能力不足的困境,2012年,學校牽頭組建遼寧重大裝備製造協同創新中心,以國家重大需求為牽引,通過多學科交叉、多單位協同、多資源集聚、全鏈條設計的科研創新組織模式,匯聚包括機械工程與材料能源學部、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部等9個學部、學院,129名骨幹教師開展聯合攻關,實施「流動不調動」人事管理模式,激發創新活力。

航空、航天、交通等領域高端裝備是國家製造水平和綜合實力的集中體現,碳纖維增強樹脂基複合材料可以為高端裝備減重增效,具有非同尋常的戰略意義。然而這種材料加工過程中極易產生毛刺、撕裂、分層等加工損傷,難以滿足碳纖維複合材料構件的高性能要求,制約了這種高性能材料的推廣應用,限制了裝備性能的提升。

為實現這一重大科學問題的突破,協同創新中心航空航天創新團隊以機械設計、切削加工等機械學科基礎理論為主體,融匯力學、材料、化學、測控等多學科科研力量,實現了碳纖維複合材料構件加工基礎理論的源頭創新,突破了高性能碳纖維複合材料高質高效加工技術瓶頸,將我國在該領域的加工技術推進到國際先進水平,為我國航空航天高端裝備研製和批量生產作出了重要貢獻。

經過10多年攻關,團隊研發出13台套高性能碳纖維複合材料數控加工工藝裝備,成為我國航空航天多個重點型號關鍵複合材料構件加工的唯一裝備,實現了從無法加工或手工加工到低損傷數位化加工的跨越。成果已在航天一院、航天三院、中航工業、中國商飛等企業應用,突破了某新型航天裝備艙段、某飛行器筒段、某系列直升機旋翼、高鐵車身試驗件等關鍵複合材料構件高質高效加工難題,打破國外封鎖。

平台聚合構築人才引育高地

「學科交叉平台不僅拓展了學科研究方向,培育了學科新的增長點,更通過平台和經費等優勢資源聚合效能,助推學校高層次人才的引進與培養。」學校學科建設辦公室主任康旭東表示。

在學校的眾多學科交叉平台成果中,一顆小衛星格外引人注目。2020年10月,大連理工大學面向全球校友為學校第一顆即將發射的小衛星命名,「連理」衛星因此得名。

「連理」衛星是學校緊緊圍繞遼寧振興需求,主持研製的一顆20kg級的高解析度遙感應用微納衛星,將主要用於海洋監測,實現遼寧自有衛星「零」的突破。

在「先進微納衛星技術學科交叉研究平台」的支持下,「連理」衛星研製融合航空宇航科學技術、力學、機械工程、光學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船舶與海洋工程、水利工程等多個學科。

「發展新學科,關鍵在人才。」航空航天學院院長夏廣慶教授介紹,得益於交叉學科研究平台建設,2019年學校引進國際宇航聯合會空間大學聯盟管理委員會副主席於曉洲教授,擔任「連理」衛星總指揮,在衛星研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十三五」期間,學校本著「市校協同、共融共生、破除帽子」的原則,將人才發展與大連市人才政策相結合,注重引進學科交叉方向人才,制定出台《星海人才培育計劃實施辦法》,設置了星海學者、星海傑青、星海優青、星海骨幹四個層次,分層次、分階段支持和考核,通過重點支持和政策激勵,鼓勵優秀的青年人才聚焦國家戰略,服務國家需求。

現任光電工程與儀器科學學院院長曹暾正是在學校大力鼓勵學科交叉的契機下回到學校的。有著光學、電子學研究背景的曹暾自英國倫敦城市大學博士後出站後,受到學校良好人才成長環境的吸引,選擇回到母校任職。

「打破學科壁壘,實現優勢互補,才能形成有戰鬥力的平台以及核心技術。我希望能用自己交叉學科的背景為國家發展,也為母校發展盡一份力。」曹暾說。目前,曹暾還擔任學校「電磁波技術學科交叉研究平台」負責人,通過多學科創新技術的工程化運用與融合,研發了極端條件下的測試儀器,服務於國家重大工程需求。

資源融合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今年春季學期伊始,環境學院學生宋開鋆和他的小夥伴收到了一個令人歡欣鼓舞的好消息。在剛剛落下帷幕的第十七屆「挑戰杯」決賽上,他們的項目「基因快速檢測技術的開發」獲全國特等獎。

大一時我就加入了導師的課題組,開啟了科研之路,在學校搭建的科創平台下,針對這次比賽我們組建了包括環境工程、環境科學、公共事業管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不同專業背景的團隊,大家發揮特長,形成合力才能夠取得好成績。」宋開鋆說。

為應對新業態、新經濟、新技術對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帶來的新挑戰,學校以創新創業重要賽事為牽引,聚焦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促進學科交叉融合,於2020年重新制定了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全面打造深化新工科新文科改革的專創融合創新課程,推進「四新」建設。全校81個專業共開設跨學科、跨專業、跨學院、跨本研、跨時空的「五跨」專創融合課程500餘門,學生可跨專業自由修讀。

此外,學校為促進本科生早進課題、早進實驗室、早進研究團隊,依託多部門聯合打造了「三早」科技創新社團,構建起「氛圍營造—項目培育—競賽選拔—成果孵化」的全鏈條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希望以此推動最新科研成果及時轉化為教育教學內容,以高水平科學研究支撐高質量人才培養。

在多學科交叉融合的良好環境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培育複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徑。「十三五」期間,學校先後自主設置人工智慧、智能製造、儲能科學與工程等9個交叉學科博士點,進一步深化信息科學、人工智慧與學校傳統工學、理學、哲學社科等的交叉建設,大力推進學科領域全面涵蓋「智能+」,促進多學科對綜合性複雜問題的協同攻關和人才培養。

「要錨定卓越發展目標,強化頂層設計,用好學科交叉融合『催化劑』,推動學科建設內涵式發展和可持續建設,努力開創一流大學建設新局面。」中國工程院院士、大連理工大學黨委書記項昌樂表示,「十四五」期間,學校將緊緊圍繞新一輪「雙一流」建設方案總體目標,進一步突出學科建設的引領和基礎性作用,深化學科內涵發展和交叉融合,著力衝擊打造一批世界一流、中國特色、大工特質的高峰學科,輻射帶動全校學科整體水平實現躍升,全力開啟一流大學建設新征程「加速跑」。

深化學科交叉協同

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全力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

為大工點讚!

大工等你來!





內容來源:大連理工大學官方微信平台 中國教育報

編輯:孫子越

校對:邵美杭 閆一鳴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