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宮即將開幕,這些國寶要亮相了

藝術商業 發佈 2022-07-02T04:11:41.455636+00:00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宣布將於2022年7月2日正式向公眾開放,作為慶祝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25周年,送給香港人的大禮。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簡稱「香港故宮」)宣布將於2022年7月2日正式向公眾開放,作為慶祝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25周年,送給香港人的大禮。







香港故宮地處西九龍這一最好地段,坐擁維多利亞港無敵海景。開幕展由香港故宮與故宮博物院共同策展,900多件來自故宮博物院的珍貴文物,將於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七個開幕展展出,其中166件屬國寶級別,其中不少藏品是首次赴香港展出,數量和珍貴程度史無前例。此外香港故宮的特別展覽也會展出由巴黎羅浮宮借出的十三件珍貴藏品。




7項開幕展覽分別為:

「紫禁萬象:建築、典藏與文化傳承」(第1展廳);

「紫禁一日:清代宮廷生活」(第2展廳);

「凝土為器:故宮博物院珍藏陶瓷」(第3展廳);

「龍顏鳳姿:清代帝後肖像」(第4展廳);

「器惟求新:當代設計對話古代工藝」(第5展廳);

「國之瑰寶:故宮博物院藏晉唐宋元書畫」(第8展廳);

「馳騁天下:馬文化藝術」(第9展廳),


涉及故宮從皇家宮殿到博物館的歷史、宮廷生活、中國陶瓷、古代工藝和書畫等多種題材。有些國寶可在此搶先一看。




《洛神賦圖》宋代摹本



被乾隆定為「洛神賦第一卷」的《洛神賦圖》是東晉顧愷之的畫作,原《洛神賦圖》卷為設色絹本,是以曹魏大詩人曹植的著名詩篇《洛神賦》為題材創作的巨幅絹本著色畫卷,現已失。現主要傳世的是宋代的四件摹本,分別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二件)、遼寧省博物館和美國弗利爾美術館。故宮博物院的兩件人物形象基本相似,只不過景物有一繁一簡之分。


全卷分為三個部分,曲折細緻而又層次分明地描繪著曹植與洛神真摯純潔的愛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時空中自然地交替、重疊、交換,而在山川景物描繪上,無不展現一種空間美。




定窯白釉孩兒枕



位於二樓第三展廳的展覽題為「凝土為器:故宮博物院珍藏陶瓷」,展出169件故宮博物院借出的珍貴陶瓷,其中66件屬國家一級文物。展覽分為故宮藏品中的名品、新石器時期至元代陶瓷精品,以及明、清御窯瓷器三部分。其中一件展品是北宋時期的白釉孩兒枕,由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的定窯燒造,同類傳世品極為罕見。這也是故宮博物院藏品最著名的收藏之一,此次將在香港故宮展出三個月。


定窯白釉孩兒枕,宋,高18.3厘米,長30厘米,寬18.3厘米。 枕作孩兒伏臥於榻上狀,以孩兒背作枕面。孩兒兩臂環抱墊起頭部,右手持一繡球,兩足交叉上翹。身穿長袍,外罩坎肩,長衣下部印團花紋。榻為長圓形,四面開光,正面開光內印螭龍紋,背面開光內光素,兩側開光內印如意雲頭紋,開光之間亦以如意雲頭紋為飾。通體施牙白色釉,底素胎無釉,有兩個通氣孔。


古人喜歡使用玉枕、瓷枕,因為玉、瓷可以爽身怡神,甚至有「明目益睛,至老可讀細書」的作用。宋代瓷枕盛行,南北方瓷窯普遍燒造,種類繁多,造型豐富。品種有白釉(白釉劃花、白釉珍珠地劃花、白釉剔花、白釉黑花)、黑釉、青釉、青白釉、黃釉、綠釉、三彩等。造型有長方形、八方形、銀錠形、腰圓形、如意形、虎形、獅形、孩兒形等。  




北宋米芾的行書

《研山銘卷》



米芾《研山銘》,絹本手卷,行書,卷縱36厘米,橫136厘米,用南唐澄心堂紙書寫行書大字三十九個。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研山銘帖》是米芾書法精品中的代表作。此帖沉頓雄快,跌宕多姿,結字自由放達,不受前人法則的制約,抒發天趣,為米芾大字作品中罕見珍品。


此手卷流傳有序,曾經入北宋、南宋宮廷。南宋理宗時,被右丞相賈似道收藏。遞傳到元代,被元代最負盛名的書畫鑑藏家柯九思收藏。清代雍正年間,被書畫鑑賞家、四川成都知府於騰收藏。及至近代,令人慨嘆,竟流落日本。直到2002年,國家文物局成功以2999萬元人民幣競購此作,入藏故宮博物院。此次為《研山銘》首度於境外展出。鈐印有:內府書印(三次)、宣和、雙龍圓印,賈似道,玉堂柯氏九思私印等二十多方。




蘭亭八柱之

《唐虞世南(傳)行書摹蘭亭序帖卷》



《虞摹蘭亭序》卷,唐,虞世南摹,紙本,行書,縱24.8厘米,橫57.7厘米。卷的本質地為白麻紙,系唐代物,一些字有明顯勾筆痕跡,當屬唐人勾摹本。此卷直至明代,一直被認為是褚遂良摹本,後董其昌在題跋中認為「似永興(虞世南)所臨」,後世就改稱為虞世南摹本,清代梁清標還在卷首題簽「唐虞世南臨禊帖」。因卷中有元代天曆內府藏印,故亦稱「天曆本」。


卷用兩紙拼接,各14行,排列較松勻,近石刻「定武本」。但點畫與褚遂良摹本相近,點畫較圓轉,少銳利筆鋒。勾描的墨色清淡,氣息古穆。據考證,此本當為唐代輾轉翻摹之古本。


卷中共有宋、明、清諸家題跋、觀款17則,鈐印104方,另有半印5方。其中前拼紙上所鈐元內府「天曆之寶」朱文印、後拼紙下所題小楷「臣張金界奴上進」一行,均真。後隔水所鈐宋內府印,以及第一尾紙上宋代魏昌、楊益題名和明初宋濂跋均系後配。以後接紙上的明人題跋、觀款,均真。


此卷歷經南宋高宗內府、元天曆內府、明楊士述、吳治、董其昌、茅止生、楊宛、馮銓,清梁清標、安岐、乾隆內府等處收藏。曾著錄於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張丑《真跡日錄》、《南陽法書表》、汪砢玉《珊瑚網·書錄》,清吳升《大觀錄》、安岐《墨緣匯觀》、阮元《石渠隨筆》及《石渠寶笈·續編》等書。清代刻入「蘭亭八柱」,列為第一。




宋徽宗《雪江歸棹圖卷》




《雪江歸棹圖》卷,宋,趙佶作,絹本,設色,縱30.3厘米,橫190.8厘米。畫幅的右上角有宋徽宗趙佶瘦金書「雪江歸棹(音照)圖」 五字,左下角鈐「宣和殿制」印並「天下一人」畫押。


這是一幅描繪冬日雪景的山水畫。畫面起首遠山平緩,進入中段以後,山勢漸漸高聳,轉而趨於平緩,整幅畫面富有高低錯落的節奏感,使觀者仿佛身臨其境,坐於舟船中,沿江眺望窗外時時變換的景色,充分展示了長卷繪畫的特點和魅力。全卷用筆細勁,筆法流暢,意境肅穆凝重,代表了宋徽宗時期畫院的藝術水平。此圖曾經清乾隆內府收藏,《石渠寶笈·續編》等書著錄。





南宋畫家趙伯駒

《江山秋色圖》




《江山秋色圖》卷,宋,趙伯駒繪,絹本,設色,縱55.6厘米,橫323.2厘米。


此卷鈐有清內府「乾隆御覽之寶」、「石渠寶笈」等印,以及梁清標鑑藏印。尾紙有明洪武八年(1375年)朱標題跋。此圖為青綠設色。畫中有青山碧水、殿宇村舍,棧道、橋樑穿插其間,又有蒼松翠柏,茂林修竹,移步換景,令人玩味不盡。山石用小斧劈皴法,再施以青綠重色;樹木、建築刻畫細膩精謹,點景人物描繪細緻入微。整幅作品布局宏大,細節豐富,色彩濃麗而不失清雅,刻畫精細而不瑣碎,帶有宋代畫院氣派。




五代阮郜的傳世之作

《閬苑女仙圖卷》



《閬苑女仙圖》是五代十國阮郜創作的一幅絹本設色畫,以西王母侍女萼綠與董雙成的神仙故事為題材。該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本幅無作者款印,根據歷代著錄和卷後跋語,此圖流傳有緒,是阮郜唯一的傳世作品。本幅有清乾隆帝題詩。本幅及前後隔水有高士奇、乾隆、嘉慶、宣統內府諸收藏印記共22方,殘印6方。


「閬苑」是傳說中仙人的住處,有時也指宮苑。此圖描繪的當是仙山閬苑,為仙女生活遊玩之地。圖中描繪蒼松翠竹間,一群女仙休閒的情景,其中三個地位顯赫,在小仙女的陪侍下坐在一起,或執卷欲書,或展卷凝視,或撥弄三弦。四周有乘鸞女仙、乘龍女仙、駕雲女仙,還有在海面上凌波漫步,緩緩而來的女仙,與地上群仙互為呼應。畫中女仙體態纖弱,衣紋勾描細密圓軟,一反唐周昉時代侍女之豐肥與衣紋線條之方硬。樹枝多畫成蟹爪狀,畫法略似李成。坡石以墨線勾,染青綠色。水紋繁複,刻劃極為生動,有唐人遺風。清人高士奇在跋中云:「五代阮郜畫,世不多見。《閬苑仙女圖》曾入宣和御府,筆墨深厚,非陳居中、蘇漢臣輩所可比擬。」




12件清朝雍正時期

各色釉菊花式盤



據《清檔•雍正記事雜錄》雍正十一年(1733)記載:「十二月十七日,年希堯家人鄭天賜送來各式菊花式瓷盤十二色(內每色一件)呈覽。奉旨:著江西燒造瓷器處照此樣各色燒造四十件。」可知這套十二色釉菊瓣盤是雍正帝親自授意景德鎮御窯廠燒造的。目前大部分已散失。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雖然未必是完整的一套,但觀眾可透過這12件瓷器,看到色彩跨度廣闊。


這十二件盤子的形狀與大小一致。盤敞口,盤壁呈菊花瓣狀,圈足。十二件盤各施不同色釉,如白釉、綠釉、湖水綠釉、蔥綠釉、黃釉、蛋黃釉、米黃釉、天藍釉、灑藍釉、胭脂紫釉、醬釉、藕荷色釉。





除了珍貴書畫,陶瓷名品、金銀錫器、琺瑯、織繡、玉石器和璽印等各類重量級文物也在展品清單中。不過,香港故宮的開幕展也不全是照搬北京故宮的文物。其中「馳騁天下:馬文化藝術」展就是在300件與馬有關的故宮文物之外,展出了逾10件法國羅浮宮藏品,呈現中西方馬文化異同。






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表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不是我們的分院。相反,雙方是夥伴關係,館藏定位互為補充。」香港故宮的展覽有很多創新角度,也考慮到要吸引年輕人,如古與今的對話、中西方對馬文化的解讀,都反映香港中西文化交匯的優勢和特色。


為慶祝香港故宮開幕,從開幕起計12個月內,公眾逢星期三可通過網上預約免費入場參觀(特別展覽和活動除外)。同時,香港故宮亦將預留約15萬張標準門票(或開幕首年門票總數的10%),由多家企業和機構贊助派送給弱勢社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