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仁先墓誌:破解契丹文字的珍稀「密碼本」

遼寧法治報 發佈 2024-05-05T12:06:21.175922+00:00

本期導讀遼代皇族耶律仁先家族墓地位於朝陽北票市小塔子鄉蓮花山,如今墓垣遺蹟猶在。這裡出土的耶律仁先墓誌志石與志蓋上分別刻著漢文和契丹小字(遼朝官方文字),講述耶律仁先的生平往事,部分事跡反映了遼代的重大歷史事件,彌補了史料記載不詳的缺憾。

本期導讀

遼代皇族耶律仁先家族墓地位於朝陽北票市小塔子鄉蓮花山,如今墓垣遺蹟猶在。這裡出土的耶律仁先墓誌志石與志蓋上分別刻著漢文和契丹小字(遼朝官方文字),講述耶律仁先的生平往事,部分事跡反映了遼代的重大歷史事件,彌補了史料記載不詳的缺憾。尤其墓誌中有契丹小字5000餘個,對研究契丹文有重要價值。

墓誌蓋內側發現五千餘契丹小字

金庸小說《天龍八部》中,塑造了一位光彩照人的英雄——大俠蕭峰。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馮永謙主持發掘耶律仁先墓時,對《遼史》、耶律仁先墓誌及金庸《天龍八部》中的相關章節進行了比對,認為耶律仁先是蕭峰原型。

史料記載,耶律仁先(1013-1072年)是遼代皇族,遼代中後期遼興宗、遼道宗兩朝的名臣。他精通兵法,功勳卓著,被尊為大遼國「尚父」「于越」。

「尚父」是皇帝尊禮大臣的稱謂;「于越」是遼朝的最高官名。從這兩個詞可以看出耶律仁先的尊貴地位。

耶律耶先家族墓地位於朝陽北票市小塔子鄉蓮花山,歷史上曾被多次盜挖。1983年5月,省考古隊對其進行搶救性發掘,共探出14座墓葬。耶律仁先墓中出土了既有契丹文又有漢文,且契丹小字最多的墓誌。

馮永謙告訴記者,耶律仁先家族墓園規模龐大,墓園後部分半山處為墓葬,前部分為建築基址,這對遼代墓園制度與建築布局等研究是極為重要的資料。此外,在墓葬排列順序方面也有新發現。遼代墓葬禮儀制度受漢文化影響,一般長輩的墓在後邊並處於高位,但耶律仁先之子耶律慶嗣的墓在耶律仁先墓的右後方且在山坡上的較高處,這種排列方式,在以往發掘的遼墓中沒有見到,對遼代墓葬的研究是十分珍貴的材料。

「耶律仁先墓有明顯的被盜痕跡,所剩遺物很少,且較殘碎。墓中原隨葬物之多之貴重,屬於厚葬。這一點與《遼史·耶律仁先傳》記載的『遺命家人薄葬』不相符。」馮永謙說,「但最重要的是,墓中出土了耶律仁先墓誌。」

馮永謙回憶,耶律仁先墓誌處於墓室的前部。當時,他用手電筒當光源,看到墓誌蓋上刻有漢字「大遼國尚父于越宋王墓志銘」,證明墓主人為耶律仁先。

遼寧大學歷史學部研究員齊偉告訴記者,遼代的墓誌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更為可貴的是,在墓誌蓋的下面刻有契丹小字墓志銘,多達5000多字,這是迄今為止發現遼代契丹小字最多的墓誌。志文中出現許多新的原字,非常難得,對推動契丹文研究起到重要作用。」齊偉解釋說,《遼史》是元代人編纂的,粗疏簡陋,許多重大史實語焉不詳。而遼代石刻的整理和研究一直都是史學界關注的重點。

齊偉說:「耶律仁先墓誌漢字篇清晰地記載了耶律仁先一生的主要事跡,同時也反映了發生在遼興宗和遼道宗統治時期的一些重大歷史事件,可與《遼史》相印證。」

耶律仁先墓誌:墓誌的志石與志蓋為砂岩材質,正方形。蓋中央陰刻漢字楷書「大遼國尚父于越宋王墓志銘」,四坡面陰刻十二生肖神像,四角陰刻牡丹花枝。志蓋內側刻契丹小字,全文約五千餘字。志石正面書刻漢字,楷書,三十七行,共一千四百多字。契丹小字與漢文志文不是對譯,而是各自獨立成章,是研究契丹小字的重要史料。(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

維護遼朝邊疆穩定的名臣

耶律仁先出身皇族,19歲入仕。在朝40多年時間裡,他6次為將,5次封王,深受遼朝皇帝器重。遼興宗曾贊曰:「唐有大亮(即唐朝大將李大亮),我有仁先,古今二人,彼此一時。」

據墓誌記載,興宗曾派耶律仁先為主帥,統兵迎戰5個部落。耶律仁先以守為攻,鞏固了邊疆的安全。此外,墓誌中還記載,當時遼燕京屬縣香河縣民李宜兒迷惑百姓、自己稱帝反抗朝廷之事。耶律仁先奉興宗之命平息了叛亂,興宗賜詩:「自古賢臣耳所聞,今來良佐眼親見。」這事與《遼史》記載相符合,證明了耶律仁先對維護國家穩定作出了貢獻。

遼道宗咸雍五年(1069年),草原部落阻卜又一次叛亂。道宗皇帝命耶律仁先為西北路招討使討伐。耶律仁先墓誌漢文篇記載:「命王(即耶律仁先)為西北路招討使往討之,斬首萬餘級,俘其酋長圖沒里、同瓦等。」這段記載與《遼史》記載相互呼應。《遼史·耶律仁先傳》中還提到耶律仁先驍勇善戰,採取剿撫並用措施,「仁先逆襲,追殺八十餘里」,使遼代西北地區得到穩定。

齊偉說:「在平定內亂問題上,耶律仁先可謂有勇有謀。」一個典型例子發生在遼道宗時期。遼道宗清寧九年(1063年)七月十九日,道宗前往太子山秋獵,皇叔耶律重元父子趁機起兵謀反,在灤河圍攻道宗行宮,史稱「灤河之變」。據相關史料記載,叛亂初起,道宗束手無策,一度想要逃離。耶律仁先等大臣說服道宗做好迎敵準備,急速組織平叛力量。他一邊組織抵禦,一邊派人向外求援。他與南、北院大臣同心協力,率宿衛士卒數千人禦敵,射殺了耶律重元之子涅魯古,亂了叛軍陣腳。然後召集距離行宮最近的蕭塔剌率軍應援……在君臣合力反擊下,叛亂以耶律重元自殺而宣告結束。因平定叛亂有功,耶律仁先被道宗尊稱「尚父」,晉封「宋王」,並獲得北院樞密使職位。

值得一提的是,耶律仁先在興宗時期曾赴宋朝談判。墓誌提到:「重熙十一年(1042年)大兵南舉,宋國遣奏乞固舊好,命王(耶律仁先)使之。故太尉劉宋公為之副。」說的是遼興宗以強兵壓境,命耶律仁先和遼代著名漢人、翰林學士劉六符出使宋朝。通過談判,所爭議的「十縣之地」仍歸宋所有,宋在「澶淵之盟」的基礎上向遼「年增絹一十萬匹,銀一十萬兩」。此後,宋遼再沒有發生過大的衝突,直至遼國滅亡。

重要且獨特的契丹文字研究史料

出土的契丹文墓誌中,耶律仁先墓誌以刻有5000餘個契丹小字成為迄今為止發現契丹小字最多的墓誌,也成為契丹文研究的重要史料。契丹文專家、內蒙古大學蒙古學學院院長、教授吳英喆認為,耶律仁先墓誌是當之無愧的國寶,有很高的歷史價值、文獻價值、社會價值。

據吳英喆介紹,契丹語屬於阿爾泰語系,包括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是遼朝官方使用的文字。據《遼史》記載,公元920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創製契丹大字,隨後太祖之弟耶律迭刺創製了更容易學習的契丹小字。契丹字從創立之初沿用到金朝,直至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年),金帝明令廢止契丹文字。依據目前研究結果,從字形上,契丹文字脫胎於漢字,是以漢字的筆畫形體為基礎,通過增損筆畫創製的文字,是表音文字。

「耶律仁先是遼代赫赫有名的重臣,參與了很多重要的歷史事件,5000餘個契丹小字墓志銘本身就反映了其地位之高。其字數之多遠超皇帝皇后的墓志銘,規格上是否合規,又為何如此之多,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吳英喆說,「同時,墓誌起源於漢文化,耶律仁先墓誌本身就是民族融合的證明。」

吳英喆說:「目前已知的契丹小字有5萬個左右,耶律仁先墓誌上就有5000多個小字。字數多,裡面的新字形就會多,新組合字也會比其他墓誌多,這種獨特性具有重大價值。」吳英喆也指出,目前契丹小字研究還處於起步階段,伴隨未來更多的相關史料的發現,我們也有可能辨識出契丹文,讀懂曾經的歷史。

手記

契丹小字研究還處於起步階段

契丹文研究目前處於什麼水平?

圍繞契丹文字研究,我們特別採訪了內蒙古大學蒙古學學院院長、教授、契丹文字專家吳英喆。自1996年碩士研究生階段,吳英喆就開始了契丹小字的研究。在他看來,這是一門嚴謹的社會科學,也是一次對話歷史的時間旅行。

「契丹文是屬於社會科學領域,同時『跨界』歷史學、文獻寫、語言學、漢語音韻學。」吳英喆說,「從研究方法論來說,我們以演繹推論法開展相關研究,這是科學研究的最根本、最基礎的一個方法。例如一個契丹字,我們先提出假設,然後放在具體的客觀語境裡,去檢驗,去進一步論證。全部對了,那麼這個觀點是對的;如果80%對了,我要對早期的假設進行修改,不斷調整;如果說錯了,那就需要重新假設,重新檢驗,重新定義,重新定論。這一切都需要研究者不停地去努力。作為一門學科,契丹文的解讀也在一代代人的研究中不斷充實並發展著。」

古文字猶如天書,契丹小字研究更像是一場接力賽。2022年6月21日是契丹文字出土100周年紀念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劉鳳翥回顧了我國契丹文研究歷史。他介紹說,上世紀30年代,專家已經用比較法解讀出一批契丹小字,此後契丹文研究一直延續,有許多新字被解讀出來,並不斷補正《遼史》。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75年9月「契丹文字研究小組」成立,1985年,專著《契丹小字研究》出版,把契丹文字的解讀水平提高到一個新階段。

吳英喆承認,目前契丹小字研究處於初級階段。他回憶說,自己是一個幸運的選手,可以接過契丹文研究前輩們的接力棒。剛開始學習時,契丹文專家陳乃雄給他整整講了一年時間的《契丹小字研究》,他受益匪淺。在學術交流上,他也獲得了清格爾泰、劉鳳翥等導師的幫助。

從事了近30年的契丹文研究工作,如今,吳英喆正帶領年輕的契丹小字研究者們繼續著這份研究事業。吳英喆認為,今天我們解讀古文字更像是一場計時賽,考驗著研究者的綜合能力。目前,吳英喆團隊通過建立契丹小字相關資料庫以提升字母組合規律研究工作。同時,團隊也在嘗試建立一個研究系統,包括字音、字形、大字小字對應關係以及詞源研究等幾個方面,希望能探尋契丹小字的語音語法規律,儘早實現契丹小字字母的完全解讀。他告訴記者:「語言研究的內核是人文,契丹文是我們北方土地上最接地氣的文字文化,是我們了解歷史、了解這片土地最直接的方式。通過文字我們可以與1000年前的古人『對話』,可以非常清晰地知道過去是什麼樣,發生過什麼事情。對於我們來說,只有更加懂得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才能更熱愛這片土地。」

來源:遼寧日報·北國客戶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