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總督學商榷:所謂學校素質教育問題,實質是社會用人制度問題

料在知意 發佈 2022-07-02T10:32:01.255480+00:00

自提出「素質教育」以來,教育部總督學柳斌先生多次發表文章或談話,認為抓好素質教育,關鍵是改革考試制度,破除「高考指揮棒」造成的「應試教育」。

(本文原載《同舟共進》2000年第5期)自提出「素質教育」以來,教育部總督學柳斌先生多次發表文章或談話,認為抓好素質教育,關鍵是改革考試制度,破除「高考指揮棒」造成的「應試教育」。本文不贊同這一意見。

要發展素質教育,對考試制度進行改革自然是十分重要的,但要害不在於考試制度,考試制度改革只是枝節性的、技術性的改革,從它身上做不出文章來。

根子並不在於所謂的「應試教育」,並不是「高考指揮棒」在引導我們的教育走偏方向。高考只是一個表面的東西,真正在指揮的是高考背後的東西,是高考之後學生可以得到的東西在左右和支配著學生、學生家長和學校老師:農村的學生考上大學了,就可以取得「城裡人」的身份,城市的學生就可以取得更好更多的就業機會,是這樣的學生分配和就業制度,決定了「考上大學就是一切」的觀念的形成。

具有計劃經濟體制屬性的學生分配和就業制度仍然橫亘在教育和社會需要之間,它扭曲著社會需要,也扭曲著教育方式和所培養的學生。問題的關鍵是讓教育與社會需要直接聯繫起來,完全按照社會需要來搞教育,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學校就培養什麼樣的學生,學生完全適應了社會的需要,還有什麼素質問題呢?

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使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比過去廣泛和複雜得多,教育行政部門在指導教育實踐時,由於其作為官僚機構無法避免的遲鈍、不靈活,很難適應和跟上社會的這些變化。於是,不僅教育管理體制不能適應社會需要,學校硬體設施建設、教材的選擇,特別是教師的素質、學生的分配和就業制度,等等,也整體性地全面滯後於社會發展需要。

因此,要使教育與社會需要相適應,除了要進行以適應社會需要為根本任務的教育制度改革,還要大力支持和發展民辦學校(或者叫做社會力量辦學),並把更多的學校交給社會去辦、把學生交給社會直接去「分配」和吸納;讓教育在和社會需要直接聯繫的條件下自行發展,適應社會需要的學校就興旺發達,不適應社會需要的學校就淘汰。

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門和勞動就業部門,不必什麼都抓在手上,不必管得太寬,它只要把自己的主要任務放在制定一定的政策和法規乃至法律來把握政治方向上就可以了。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對整個計劃經濟體制的改革一樣,關鍵是讓強大的社會需求本身直接引導和釋放出人們的創造力,少管事並轉變管事方式。當然,現階段的國情條件不可能允許很快出現許多的私立學校,這並不要緊,要緊的是即使在現有的條件下,只要有了符合市場經濟需要的學生分配和就業制度,就可以為整個教育事業的發展形成一個正確的導向。

根本和關鍵的改革,是學生分配和就業制度的改革。現有的學生分配和就業制度是在新中國初期我國受教育人口占全人口比例過小的時代、根據當時高度集權計劃經濟體制的需要和條件確立的。

經過這麼多年來教育的發展,特別是由於改革開放以後我國教育的突飛猛進,我國的受教育人口已經大大增加,因而,由國家包辦的學生分配製度已經落後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和新形勢,徹底改革這種學生分配就業制度已經刻不容緩。

試想如果取消現在的學生考上中專以上學校就取得城市戶口、取得國家分配工作的機會的制度,學生家長、學校教師就不可能把精力全部放到學生升學考試上,因為升學不再給人們高人一等的「城裡人」身份、有了這個身份也沒有什麼作用,真正起作用的是人們自己適合社會需要的知識、技能和創新能力,那時,人們一定會把精力用在培養適合社會需要的知識、技能和創新能力上。

或許短期內會使農村學生感到失去了進入「城市人」階層的唯一正當機會,但是,人們不久就會突然發現:機會均等的時代終於到來了!飽受計劃經濟體製造成的機會不均等所折磨的農村青年,終於有了出頭之日了!戶籍制度造成的城市和農村之間的鴻溝將逐步消失,出身農村的學生不但不會失去努力學習的動力,相反,機會均等的用人機制會給他們更加強大的推動力;對城市學生來說,他們也應該因為失去國家給予的優惠而更加努力學習。對於整個教育制度來說,社會上任何人就業都要靠自己完全適應社會需要的知識、技能和創新能力,這樣的用人機制、就業制度一定會帶動整個教育體制在正確導向下、按照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進行全面調整,素質教育就可以真正實現了。

總督學誤診了我國教育問題,開的藥方也是大有問題。能不能把教育制度改革和社會用人制度改革結合起來,且待進一步觀察吧。(配圖來自網絡侵權即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