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中國的財富積累與分配》學術研討暨新書發布會在京召開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發佈 2022-07-02T11:52:44.859913+00:00

2022年6月30日,由中國經濟史學會與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聯合主辦的「傳統中國的財富積累與分配」學術研討暨新書發布會在北京召開。

2022年6月30日,由中國經濟史學會與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聯合主辦的「傳統中國的財富積累與分配」學術研討暨新書發布會在北京召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社長、研究員趙劍英,北京大學人文講席教授李伯重,中國經濟史學會會長、研究員魏明孔作主旨發言。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國家資產負債表研究中心(CNBS)主任張曉晶,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博士後王慶作了新書發布。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中國經濟史研究中心主任賀耀敏,中金公司原總裁兼執行長、清華大學管理實踐訪問教授朱雲來,清華大學華商研究中心主任、社會科學學院教授龍登高出席會議並作專家發言。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國家資產負債表研究中心(CNBS)主任張曉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副總編輯王茵,中國經濟史學會秘書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隋福民分別主持了相應環節。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黨委書記、社長

趙劍英

趙劍英在致辭中表示,經濟史的研究是深入了解歷史,汲取中國歷史上經濟發展的有益經驗不可或缺的視角。中國經濟史學科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它為了解中國歷史上經濟發展狀況和社會生活樣態的奧秘提供了一把鑰匙;它是經濟學的基礎,只有通過經濟史的實證研究才能得出相應的經濟學理論觀點;通過經濟史的研究並進行「古今中外」的比較, 對於深刻理解世界歷史的真實面貌、探索中西方經濟社會發展不同道路的原因,大有裨益。張曉晶所長領銜所著的《傳統中國的財富積累與分配》是經濟學和歷史學學科融合的範例,基於國家資產負債表的視角分析中國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從早期近代經濟向現代經濟的轉型過程,探尋中國長期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而對其進行的估算可以為後續更多時點、更廣地域的歷史財富研究提供參考範例。

北京大學人文講席教授

李伯重

李伯重認為以史為鑑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做法,以史為鑑,就是要從過去的經歷中吸取重要的經驗教訓。對於做經濟史的學者來說,最重要的事情不但是研究古代人的經濟思想或者經濟行為,更是要知道我們積累下來的財富以及積累的財富是怎麼分配的。「摸清家底」有多種多樣的方式,但是各個方法存在優劣,因此要「史采佳法」,因題制宜。但更大膽的是因問求法,像科學家實驗一樣不斷嘗試,應該先有問題意識,再去找最好的方法。張曉晶教授做的工作,就是有新的問題意識、新的方法的。《傳統中國的財富積累與分配》一書就是張教授十年修煉出來的成功方法的結晶。這本書的出版非常重要,是經濟史發展的重要方向。

中國經濟史學會會長、研究員

魏明孔

魏明孔認為自改革開放以來,越來越多參與宏觀經濟學研究的學者開始重視研究財富的問題,張曉晶所長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傳統中國的財富積累與分配》這部著作對中國財富存量的研究,為經濟史研究開創了新的領域,找到了新的方向;同時也為宏觀經濟研究和經濟史研究的結合打造了一個樣板,起到示範帶動作用。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國家資產負債表研究中心(CNBS)主任 張曉晶

張曉晶在新書發布環節回顧了自身編制中國國家資產負債表的歷程,並展示了編制歷史資產負債表的宏願。他認為該書的出版只是編制中國歷史資產負債表邁出的第一步。接下來,他公布了由他領銜的中國歷史資產負債表(CHBS)研究計劃(類似於歷史GDP研究的「麥迪遜項目」),該計劃的中期目標是編制中國近兩百年的國家資產負債表。他強調,資產負債表數據能否發揮其最大優勢取決於時間序列的長短;只有掌握更長時間跨度的數據,才有助於發現影響中國歷史演進的結構性力量,充分認識為什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到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博士後

王慶

王慶對《傳統中國的財富積累與分配》一書的時空背景、研究框架、主要發現等方面進行了介紹,並圍繞華婁社會核心財富表的內容,重點分析了19世紀初期長三角地區的社會財富積累和分配情況,對資產結構、財富收入比、社會貧富差距等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的闡釋。他認為「穹頂之下」的華婁及其出路,作為一個宏大的話題,具有高度的研究價值,也需要更多研究力量的加入。

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中國經濟史研究中心主任

賀耀敏

賀耀敏表示《傳統中國的財富積累與分配》一書選取的時間節點是研究中國傳統社會經濟具有代表性的時間並且其中有大量的引文,有可能揭開許多顛覆習慣思維或者是傳統社會經濟知識的奧秘,取得經濟史研究方法論新的突破。這部著作開闢對財富研究的新領域,確立搜集歷史數據的新傾向,拓展認識歷史真相的新途徑,得出進行國際比較的新結論,取得新文科融合研究的新成果。他也期待編制中國歷史資產負債表的研究能夠開啟一個優秀成果層出的時代。

中金公司原總裁兼執行長、清華大學管理實踐訪問教授

朱雲來

朱雲來認為《傳統中國的財富積累與分配》屬於一種宏觀帳本式的研究,是一個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與根本,這樣的研究是「麥迪遜式」的研究,對於理解歷史事件的前因後果有著重要意義。他結合自身的工作實踐和研究經歷,認為學術研究要善於抓住主線,各個學科之間(比如經濟學和氣象學、統計學)相互借鑑,融會貫通。他立足人類文明史的大宏觀視角,深入淺出展示了自己近年來對長期經濟增長、貨幣金融和氣候變化問題的思考。

清華大學華商研究中心主任、社會科學學院教授

龍登高

龍登高表示,《傳統中國的財富積累與分配》一書具有突出的數據貢獻。該書對於19世紀初期長三角地區社會財富數據的估算,為經濟史學界在基礎資料庫的挖掘、提煉、提高、合作作出了示範,有力地推動了學科建設和學術交流與創新。從資產負債的角度,我們很容易發現中國歷史上存在的金融工具短缺、金融抑制等問題,這為我們理解中國傳統經濟提供了有益的思路。此外,書中進行了大量的國際比較研究,體現了兩位作者的國際視野,這一點難能可貴。

《中國經濟史研究》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魏眾,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何平,《清華大學學報》常務副主編、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仲偉民,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經濟史學系主任周建波,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王珏,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倪玉平,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教授顏色,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副研究員常旭出席會議並發言,認為《傳統中國的財富積累與分配》一書立意高遠、方法科學、文獻詳實、富有邏輯。專家們從華婁地區具有近代早期經濟的特點、中國古代傳統經濟思想、傳統農業產業和對市場的影響、多元複合貨幣結構下的中國財富積累等方面展開討論。

會議最後由中國經濟史學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魏明孔作總結髮言。

與會專家合影

《傳統中國的財富積累與分配: 1820年代長三角地區社會財富研究》

張曉晶 王慶 著

ISBN:9787522700069

2022年4月出版

定價:108.00元

【作者簡介】

張曉晶,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導;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國家資產負債表研究中心(CNBS)主任;中國經濟50人論壇成員。領銜編撰中國國家資產負債表,負責估算與發布中國季度宏觀槓桿率。長期從事宏觀經濟金融形勢跟蹤分析。參與、主持國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規劃的研究和評估工作。主持中財辦重大委託課題及多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課題。出版《符號經濟與實體經濟:金融全球化時代的經濟分析》《中國經驗與中國經濟學》《中國國家資產負債表》系列(合著)等著作,榮獲的獎項包括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孫冶方經濟科學獎」、首屆「孫冶方金融創新獎」、第五屆「中國軟科學獎」和第六屆「張培剛發展經濟學獎」。主要研究領域為開放經濟宏觀經濟學、宏觀金融理論與發展經濟學。

王慶,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博士後;國家資產負債表研究中心(CNBS)助理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經濟史、歷史國民財富。

【內容簡介】

19世紀初期的華婁作為中國早期近代經濟的代表性地域,研究其財富存量和內部結構,有利於我們正確認識鴉片戰爭前傳統中國經濟的運行模式,並基於國家資產負債表的視角分析中國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從早期近代經濟向現代經濟的轉型過程,探尋中國長期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本書對1820年代華婁地區的社會財富進行估算,填補了我國歷史資產負債表和國民財富估算上的研究空白,可以為後續更多時點、更廣地域的歷史財富研究提供參考範例,其重大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END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