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武侯祠博物館「開盲盒」,新發現8通清代碑刻填補歷史空白

封面新聞 發佈 2022-07-02T16:23:40.530784+00:00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是中國現存唯一君臣合祀祠廟和世界影響最大的三國遺蹟博物館,它始建於公元223年劉備歸葬惠陵,1672年經大規模整修形成今日建築格,作為享譽全球的「三國聖地」,千年的文脈積澱讓隱秘在這裡的不少「寶藏」正陸續浮出水面。6月28日,「成都武侯祠博物館新發現碑刻新聞通氣會」在成都武侯祠博物館舉行。

新聞通氣會現場

封面新聞記者 楊帆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是中國現存唯一君臣合祀祠廟和世界影響最大的三國遺蹟博物館,它始建於公元223年劉備歸葬惠陵,1672年經大規模整修形成今日建築格,作為享譽全球的「三國聖地」,千年的文脈積澱讓隱秘在這裡的不少「寶藏」正陸續浮出水面。

6月28日,「成都武侯祠博物館新發現碑刻新聞通氣會」在成都武侯祠博物館舉行。封面新聞記者在現場了解到,今年2月,武侯祠博物館在原狀陳列提升工程中發現諸葛亮殿北壁木框有磨蝕現象,對其進行更換時周邊抹灰層剝落,顯現出牆體內被封護碑刻的一角。經專業機構牆體掃描和清理,共發現15塊碑石,根據空間位置和碑文內容,判斷其分屬8通碑刻。在成都武侯祠博物館館務委員、研究館員梅錚錚看來,發現清代石碑的過程就像「開了一次盲盒」。

武侯祠諸葛亮殿裡的「考古現場」

3通碑刻未見記載

是對武侯祠歷史的重要補充

據專家介紹,碑刻的年代最早為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距今350年;最晚為1821年(清道光元年),距今201年。全部碑刻前後跨度150年。其中5通碑刻在清道光年間纂修的武侯祠歷史專志《昭烈忠武陵廟志》中有所記載,本次發現與其相互印證;另3通碑刻未見記載,是對武侯祠歷史的重要補充。

據了解,新發現的石碑碑文內容多樣,含當時四川主政官員題記、乾隆朝狀元書《出師表》、武侯祠祭祀活動記錄、文人墨客訪謁留書畫等。碑刻發現至今,在專家顧問的指導下,武侯祠博物館(全國三國文化研究中心)以資深學者牽頭,組織專業團隊開展了大量走訪、查閱、輯錄和補證工作。研究表明,本次新發現對厚實武侯祠歷史意蘊,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中華文明、巴蜀魅力和時代精神有重大價值。

媒體聚焦成都武侯祠博物館新發現的清代石碑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副館長馬萍說:「此次重大發現值武侯祠1800周年和建築格局奠定350周年之際,新發現碑刻自然意義非凡。正如其中一碑《再捐祭產碑記》文:『忠義垂諸天壤,德澤感於人心,慶時和歲稔,頌東風入律』,作為成都中心城區代表性文化遺產地,武侯祠迎來有機更新、傳承創新、更煥生機的重大機遇。」

馬萍還表示,武侯祠作為有「三國聖地」美譽的蜀漢英雄紀念地,凝練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的核心品質,從古至今一直是人們崇敬和嚮往之處,歷代進行了多次修繕。「在此過程中,一些碑刻藝術精品被前人出於保護的目的藏在牆體之中。本次的發現,在國內歷史建築博物館中當屬鳳毛麟角、百年不遇,本次的發現也是城市文脈傳承的生動體現。」

武侯祠里的「考古現場」

觀眾可以直擊石碑修繕過程

封面新聞記者在武侯祠諸葛亮殿看到,這裡已經成為一個小型的「考古現場」。不少身著白大褂的考古人員正在緊張忙碌著,他們正在對新發現的石碑進行鑑定和修繕。大殿北面牆壁那面看似斑駁樸素的廟牆,所處正殿正位,這裡也是新發現石碑的位置,被臨時搭建的白色圍牆所隔離,遊客可以透過玻璃看到剛剛發現的部分清代石碑。

考古人員正用高科技手段識別石碑上已經斑駁的文字

據介紹,本次新發現的《眼底江山》碑,其作者是時任四川按察使宋可發,1672年奠定武侯祠今日建築格局的大規模修繕工程便由他發起主持。此碑為武侯祠現存其唯一真跡,可謂跨越350年的時空對話。當時的四川戰火甫定、百廢待興、人心思安,宋可發以重修武侯祠為契機,凝聚共同價值,喚醒善謀圖強的意志。「胸中宇宙自然景,眼底江山不盡詩」,尺方一碑,足見天府文化樂觀包容、心懷天下的家國情懷。

歲月變遷,惟石能語。本次新發現的《再捐祭產碑記》則再現了乾隆盛世武侯祠祭祀活動的壯觀景象。「廟貌巍峨,士庶咸集」,人們為「景仰宗臣,斯文同光」之心意,沐「功蓋當時,澤流後世」之榮光。如今武侯祠博物館的「武侯祠成都大廟會」「三國季」等品牌活動和首批「國家級旅遊休閒街區」錦里,年吸引觀眾超過2000萬人次,正與其一脈相承。碑文記載了數十人的捐款名單,五湖四海的民眾為煥新宗廟、賡續文脈而慷慨解囊,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守望百旬不休、馳而不息。

考古人員對石韞玉書的諸葛亮《前、後出師表》碑進行介紹

而本次發現的《前、後出師表》碑,是由清乾隆五十五年即1790年的狀元,著名詩人、藏書家石韞玉所書寫。他的學生聶銑敏入川任職後,石韞玉寄來手稿,聶銑敏為其立碑於此。據可查到的資料表明,石韞玉對諸葛亮推崇備至,景仰諸葛武侯的品德和氣節,以重書二表來表達敬意。因此這塊碑的書法煌然端莊,色正芒寒,大有「與斯文同光」之意蘊。

《前、後出師表》碑局部

書法藝術與刻工技藝

都是難得的藝術珍品

除了有著重大的歷史和文獻意義,此次在成都武侯祠新發現的清代石碑也有著難以估量的藝術價值。成都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員、著名書法家鄧代昆認為,此次武侯祠博物館在維修諸葛亮殿工期間所發現的這批石刻,不論其書法藝術的精湛,還是刻工技藝的精能,都是難得的藝術珍品。

著名三國歷史學家梅錚錚正接受採訪

鄧代昆說:「這批石刻中,最扯眼球的應該是清康熙十一年(1672)宋可發所書的 《眼底江山》石刻。此石刻屬行草書法,用雙鉤圍刀刻成。但在結字上卻不掩有篆隸書的痕跡。此書書風瀟灑張馳,筆勢振迅,似應出自宋代米芾的法范。而其舒展雄放中,又不乏旖旎柔婉,似又明顯受過明代趙、董書的影響。」

對於石韞玉書的諸葛亮《前、後出師表》碑,鄧代昆也讚嘆不已。「它由現存七塊刻石鑲嵌而成,雖屬小字卻是大作。此碑用筆玉潤珠圓,不難看出其根柢是在王羲之,但其結字寬博深穩,這一點又應該是來自顏真卿。其書者石韞玉,生活在清乾、嘉、道三朝。是一個在當時非常有影響的人物。不論是從書寫人的身份還是從書法藝術本身去看,石書《前、後出師表》碑,都是這次所發現石刻中的重頭戲。」

鄧代昆說:「武侯祠這批石刻的發現,不論是從文博的、文獻的、藝術的角度去看它們,意義都是深廣的。它們將大大豐富武侯祠三國文化建設的內容,提出很多新舊研究課題。毫無疑問,它們將四川的書法史增添頁碼,增添色彩。我作為一個文博人和一個藝術創造者,能親自和這批寶貝遭際,並得到先期欣賞,我為自己深感幸慶幸。在這裡,我也衷心為武侯祠博物館祝賀。」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