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01|如何辯證看待"習慣化"

小小羽蒙7441 發佈 2022-07-03T18:10:35.145729+00:00

習慣化是我們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有的體驗。習慣性的起床方式,每天走同樣的路線上班下班,到同樣的環境和用同樣的模式工作,每天我們都以最熟悉的方式生活著。無論我們遇見什麼樣的新事物或新體驗,都會在經歷了第一次之後就會把它歸入習以為常的範疇。

習慣化是我們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有的體驗。習慣性的起床方式,每天走同樣的路線上班下班,到同樣的環境和用同樣的模式工作,每天我們都以最熟悉的方式生活著。

無論我們遇見什麼樣的新事物或新體驗,都會在經歷了第一次之後就會把它歸入習以為常的範疇。比如第一次見到大象,我們會對它的外形、叫聲以及所有的行為都會感到非常新奇。此時我們接觸到的這些新的信息對我們來說就是習慣之外的新刺激,但是當我們第二次見到之後,就不再感到新奇,轉而進入了習慣化的無感狀態。

可以說,習慣更像是記憶編程的結果。當一個新刺激被編碼寫入大腦之後,我們相應的感知也會被編寫下來。當下次遇見或想起的時候,只是像計算機一樣對被編寫過的記憶進行調用,而最初觸發的神經刺激卻不會再次演練一遍。所以,習慣化是特別容易遲鈍化我們對外界的感知和好奇的。從這方面講,習慣容易讓我們對已知的穩定的一切麻木。

習慣讓我們忽略了鳥叫聲,路邊美麗的花朵,身邊那些關心我們的人,以及明明很幸福的生活。人生路上,大部分的美好都是這樣被習慣給沖淡的。從這些角度來看,習慣是可怕的。

當然,萬事萬物都有其兩面性,習慣有著可怕的一面,也一定有它值得存在的好的一面。

習慣可以建立一個人的行為模式,最終形成一個人區別於他人的行為標籤,即個性化的體現。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能夠根據一個人的日常習慣判斷對方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習慣化的建立不僅能凸顯個人特徵,更重要的是他能夠幫我們減少對精力的消耗。就像網際網路產品追求框架化、模板化以提高工作效率一樣,習慣給我們建立的「框架模式」,著實為我們減少了很多精力和時間的耗費。

我們所形成的習慣,其實是我們在無形中對重要事情做出排序的結果。習慣看重什麼,所以重視什麼;覺得什麼不重要,所以習慣忽略。從某種程度上說,習慣是有助於精力的保存的。如果人每時每刻都對每一個看到的事情都非常驚奇,那人的精力肯定也是應付不來的。

習慣雖然讓我們對穩定的一切容易失去感知,但當習慣的事物突然間變了,我們會有非常靈敏的感應。習慣於左上右下的電梯突然間變成了左下右上,習慣了吃某種口味的食物突然間變成了另外一種口味,每天都經過的路比平時更亮、更寬敞了(因為路邊的樹被砍了)……雖然都是微小的變化,但那一刻,我們的感知是強烈的。這是 「 習慣的穩定 」 和 「 突然的變化 」 這種差異衝突為我們帶來的刺激,而正是這種衝擊,訓練了我們對外界的警惕和敏感度,不至於使我們一直持續的麻木無感。

總的來說,習慣是一種好的存在,只需要偶爾提醒自己不要因為習慣而麻木,不要對一切美好都習以為常,甚至認為理所當然,不要等發生「失去了」這種變化之後,才感知到擁有時的幸福。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