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雲端」強遼了、 董博泉雙個展:追尋人內心的治癒

藝術商業 發佈 2022-07-04T21:01:26.378911+00:00

「浮世·雲端」強遼了、 董博泉雙個展於2022年7月2日在北京悅·美術館D廳開幕。其中油畫板塊為強遼了「浮石」系列,展現了人無形的精神世界,雕塑部分則來自董博泉「雲端」系列,強調 人有形的物質世界。


「浮世·雲端」強遼了、 董博泉雙個展於2022年7月2日在北京悅·美術館D廳開幕。其中油畫板塊為強遼了「浮石」系列,展現了人無形的精神世界,雕塑部分則來自董博泉「雲端」系列,強調 人有形的物質世界。


「浮世」系列,藝術家強遼了用繪畫展現出「人」是一個被限制的存在,常常被安放在不安與痛苦中,或是陷於矛盾的狀態。藝術可以從限制、壓迫和危機中恢復人的生命力,並給予人自由的希望。而最終所達到的精神的安定、精神的自由解放。精神的自由王國,則只能尋求人們內心的治癒——心的作用、心的狀態。強遼了的繪畫並非世界的一個摹本,它首先作為一種無意義的東西出現就夠了。

強遼了的繪畫並非世界的一個摹本,它首先作為一種無意義的東西出現就夠了。藝術家強遼了用集體無意識所提供的繪畫行為時,他也在獲得對他自身存在的當下及文化時刻的反思。繪畫在當下的困境和所面對的問題其實並不屬於繪畫,而是人在當下的困境和所要面對的問題。

雕塑部分則包含了藝術家董博泉近十年來的創作,她在雕塑形體的塑造方面用功頗深,尤其是雕塑形體的整體感、形體各部位的組織和銜接,均具有清晰的面貌。同時,她的作品散發出濃郁的女性氣息,流露出女性在生存和生活中的種種感受與情緒,比如追求幸福,渴望交流,缺乏安全感,害怕世俗壓力等等。




浮世 · 雲端

強遼了 | 董博泉雙個展


主辦方:悅·美術館

展覽日期:2022年7月2日-7月17日

展覽地點:北京悅·美術館D廳(一層)

開幕酒水贊助:三十功名醬香白酒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2號路798藝術區797路B06


藝術家介紹


強遼了

出生於 中國黑龍江

2004 年一一2008年 中央美術學院 學士

2010 年一一2013年 中央美術學院 碩士

主要展覽

2008 年 影像作品《閱讀》 中央美術學院

2009 年 「Chinese patients」後世紀畫廊 紐約

2011 年 「 中國實驗藝術文獻展」中央美術學院

2012 年 「 啟」 今日美術館 北京

2013 年 「 輔路」 環鐵美術館 北京

2014 年 「 個命-走出經驗的地帶」 香港當代美術館 北京

2014 年 「 看不見的影像」 炎黃美術館 北京

2014 年 「 亂展」 上舍空間 北京

2015 年 「 折射」 製造文化藝術空間 深圳

2016 年 「影像的維度」 成蹊當代藝術中心

2022年 「游於世·逸於行」強遼了個展 GAOS Gallery


游於世,逸於行

世界的本質是精神,精神的本質是自由,藝術家的工作是在精神與自由中去表達。

童年時代的強遼了最愛穿越叢林。他熱愛每一寸草木,熱愛每隻鳥蟲的澈鳴——那裡到處都是兒時的快樂與感動。大自然的氣息深深地刻入他的骨子裡,成為了他一生的精神原型。

那裡有一個自由的世界,也是人生的烙印。

中央美院本科剛畢業,強遼了便收到邀請去參加在美國紐約曼哈頓舉辦的一個國際藝術家聯展,他的作品得以和很多世界頂尖藝術家一同展出並被收藏,這對他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鼓舞。

在研究生階段,他的裝置藝術作品《驚悚之木》曾選作第二屆中國實驗藝術大會材料語言部分的海報,並在後續的幾個美術館展覽中也獲得廣泛好評。

環形山水系列和浮石系列都是強遼了近年來的即興之作,同時也是他內在的超越和對主體的質疑與反叛。

他在抽象風景中超越風景,畫出了他意念中的形態,也是自己生命過往與當下此刻的精神痕跡。

在強遼了的觀念里,「人」是一個被限制的存在,常常被安放在不安與痛苦中,或是陷於矛盾的狀態。藝術可以從限制、壓迫和危機中恢復人的生命力,並給予人自由的希望。而最終所達到的精神的安定、精神的自由解放、精神的自由王國,則只能尋求人們內心的治癒——心的作用、心的狀態。

「聞道,體道,與天為徒,入於廖天一」,這便是「游」。莊子以「和」為天道的本質。「和」是化異為同、化矛盾為統一的力量,這是藝術的性格,也給予了「游」積極的條件。當理念推移向「無」的瞬間,正是藝術的真正依據所在。傾聽自己的呼吸,進入一個虛無忘我的境界——繪畫的過程也是走向「心齋」的過程。

藝術這個東西被發現有幾乎和化石相等的幾十萬年歷史,出現在人類整個三百多萬年歷史的末端。科學是進化的,藝術嚴格地說並不是。藝術並非世界的一個摹本,它首先作為一種無意義的東西出現就夠了。

德希達說離開了語境意義便不存在,而語境只是一種讓人們方便的假設而已,是為了鞏固人們從政治角度、意識形態、資本角度等對藝術所進行的解讀。藝術家的思考與實踐,首先要努力拓展與破除那些被構建出來的主體性,還有那些被賦予意義的表達。

「離形」、「黜聰明」、「去知」,所以才能「坐忘」、「無己」、「喪我」。

人生沉浮,可以游於世、逸於行。



董博泉

2002—2006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

2005 木雕《咪咪》《婚禮》中國福建惠安雕塑創作營

2006 《生命》《有件禮物送給你》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06 屆本科生畢業作品展及全國高校畢業生優秀雕塑作品展

2009 《山水之戀》《婚俗》吉林白山市滿族文化風情園

2010 《木質的戀人》《棉》藝庫空間 藝術北京 2010 當代藝術博覽會

2011 《沐》2011 中國雕塑年鑑展

2012 《失去的寵愛系列》今日美術館 啟——中國雕塑學會青年推介計劃巡迴展

2013 《失去的寵愛系列》《夜鶯》「體積的對話——中國當代雕塑展」中央美術院美術 館

2013 《失去的寵愛系列》「空間的延伸 -- 中國當代雕塑邀請展」中國雕塑學會沙龍

2013 《太陽雨》2013 中國雕塑年鑑

2014 《游離》2014 中國雕塑年鑑

2015 《夜鶯》《太陽雨》《游離》保利「藝起來」藝術博覽會

2016 《純真的束縛》UberArtStation 阿里巴巴 望京綠地中心 ArtAnd 企劃

2017 《太陽雨》《醉夢》artand亮相展

2017 《迷鹿》《失去的寵愛》藝無界-當代青年藝術推廣計劃 四九畫廊

2018 作品《追夢》時代中國 廣東佛山 時代廣場

2018 創立自主潮玩品牌Amooooore娃娃

2019 作品《追夢》時代中國 廣東肇慶

雲端-形體、身體、主體

段君

觀摩董博泉近十年來的創作,能夠感覺到她在雕塑形體的塑造方面用功頗深,尤其是雕塑形體的整體感,以及形體各部位的組織和銜接,均具有清晰的面貌。同時,她的作品散發出濃郁的女性氣息,流露出女性在生存和生活中的種種感受與情緒,比如追求幸福,渴望交流,缺乏安全感,害怕世俗壓力等等。如果從2006年董博泉畢業當年開始算起,她相對完整的創作,迄今已整整十年。十年當中,她表現的主題和採取的手法可謂一以貫之,不過仍然可以發現,她每個階段都有細微的變化和創作上的推進。

2006年《有件禮物送給你》系列,表現人體抬手送出禮物的瞬間,作品材質表面的青銅綠鏽,增強了人體形容枯槁的程度,即便是該系列中豐腴的肉體,也能夠將觀眾的注意力引向形體指涉的精神層面。總體上看,2006年的作品表現出了一種惶恐不安,以及內心的收縮。畢業以後,董博泉作品中的社會化因素開始增強,題材和場景逐步擴展,比如旅行,失寵等等。2008年,董博泉的創作里出現了幾件精彩的作品,例如《木質的戀人》、《失去的寵愛》,她引入超現實主義雕塑的元素,使情感的表達更加驚異化,並且將感性的被動情緒上升為非理性的自覺意識。

隨後幾年,董博泉漸漸確立了浪漫化的創作風格,她在古典雕塑的形體中糅合了哥德式的美感,比如2009年創作的《風中芭蕾》,表現一個裸體的女孩,長著翅膀在風中跳舞,雖然作品沒有明示女孩所在的場所或時空背景,但她面部放鬆的表情和自然的身體姿態,會讓人期望她不會是在無人的狂野,而是在喧囂的鬧市,如此才能放大作品的情感力量。

情感表現當然是董博泉雕塑創作中一個始終不變的因素,得益於女性感受力的敏銳,雕塑形體的變化以及最終的成型,始終伴隨著她對情感的發掘和表現,直至情感與形體達到充裕的狀態。除了在塑造形體過程中產生的對形式本身的情感,她更是將情感的表現範圍延展到廣闊的外部世界,其中主要是女性作為自我、作為個體在社會中的感受和體驗。


2011年,董博泉的創作漸入佳境,雕塑的形體臻於完善,比如《純真的束縛》,塑造了一個完整的形體,但對象的身體卻是傾斜在空中,似乎失去了重心,然而,一條象徵純真的衣帶及時地拉住了傾斜的身體。衣帶的存在,一方面使雕塑保持了視覺上的平衡和穩定,另一方面又賦予了作品以高度的象徵性。為了將雕塑的象徵性保持在持續性的高度,董博泉很少表現具體的時代和場景,她更想傳達的是作為女性的存在體驗和普遍情感,不願受制於線性的時空。


通過手持物體,或抬手、揚手等動作,形成人體的動態——如同舞蹈的樣貌,該創作手法使得作品既顯舒展,又顯輕盈。董博泉雕塑語言的最初形成,源自於瑞典古典主義雕塑家卡爾·米勒斯,他的作品經常通過形體的扭動,使形體從任何一個角度去看,都是不一樣的。董博泉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接受了系統的學院訓練,有時系裡的老師也會要求人體模特不必長時間保持固定的動態和姿勢,而是允許模特隨意處於最放鬆的自由狀態,這樣學生眼中的形體就會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以此改變學生被動地接受僵化形體的習慣,同時因為不再由固定的形體來衡量雕塑塑形的客觀性,學生的感受和對形體的主觀處理在具象雕塑創作中開始占據位置。


《游離》青銅, 高140cm, 2013

卡爾·米勒斯也著力於人體與物體,人體與人體二者之間的關係,縱觀董博泉的創作歷程,能夠發現,從2011年開始,董博泉積極主動地、有意識地去表現兩個形體之間的關係,比如女性裸體和其它生命體,在《暖》這件作品中,寒冷的女性裸體將體毛綿密的綿羊抱在懷裡取暖,使得董博泉的雕塑看上去仿佛具有溫度感,而溫度的變化又暗示了女體身心的孤獨與渴求。

董博泉後來持續在同一件雕塑中表現兩個不同的形體,比如人與動物,或人與人,尤其是兩個女人體。對董博泉來說,兩個女人體實際上是同一個人的游離和出走,從游離的狀態中,從被作為中介的對象中,她意欲發現女性的自我意識,通過雕塑擺脫平庸,超越庸常的自我,反省庸常自我的善惡。同時,作品採取的自我對自我的凝視,有效抵制了藝術世界裡普遍存在的男性凝視。

但最近幾年她也有一些作品不局限於表達兩個形體,而是表現單個人,只不過焦點仍然集中在精神的層面,比如2015年的《雲端》,2016年的《羽衣》。《雲端》表現的是一個女孩坐在自己吹足氣體的數個疊加起來的氣球上繼續吹氣球,用來反省"意識的虛妄"。其實,不僅是他者,自我也是虛妄的意識所構建起來的,而且構建自我的因素隨著社會的變動也是不穩定的。董博泉雕塑的形體通常來源於她自己,她把自己也轉化成被觀看的對象,被對象化往往意味著主體缺乏主體性,所以對董博泉來說,雕塑的創作是一個確認主體以及尋找主體性的過程。

20世紀以來,雖然具象創作在藝術界已經失去了支配性的地位,但具象形體的表現在現代藝術里仍然取得了推動性的成績。董博泉的創作無疑屬於具象雕塑,但她進一步將具象雕塑的創作引向形體、身體、主體等深層領域,通過形體的創造,董博泉將身體發展成為主體的鬥爭場所:自我與他者的鬥爭,主體與客體的鬥爭,個體與社會的鬥爭。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