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把豬和中國人對標,稱「豬比中國人吃得多」惹眾怒

硬核deeper 發佈 2022-07-05T00:44:58.588277+00:00

《經濟學人》是由英國經濟學人集團出版的雜誌,創辦於1843年9月,創辦人詹姆士·威爾遜。但是,就是這麼一個「機智、幽默」的雜誌,動了個小心思、用了一句不恰當的比喻而惹毛了東方人。

《經濟學人》是由英國經濟學人集團出版的雜誌,創辦於1843年9月,創辦人詹姆士·威爾遜。雜誌的大多數文章寫得機智、幽默、有力度、嚴肅又不失詼諧,並且注重於如何在最小的篇幅內告訴讀者最多的信息,是全球閱讀量最大的時政雜誌之一。

但是,就是這麼一個「機智、幽默」的雜誌,動了個小心思、用了一句不恰當的比喻而惹毛了東方人。

原話:「in 2019 pigs ate 431m tonnes of grain,45% more than the people of china did」

翻譯:「2019年豬吃了4.31億噸糧食,比中國人吃的多45%。」

這一突破下限的「類比」,出自英國雜誌《經濟學人》近期刊發文章,並由其官方帳號截取出來,於6月28日發布在推特平台。該推文一經發出便引發不滿,許多網友痛斥《經濟學人》此舉無疑是種族主義行為。

「人寫不出來這種話」,對於《經濟學人》的騷操作,CGTN主持人劉欣的評價一針見血。

雖然小時候,我特別喜歡亂看雜誌,甚至雞,兔的飼養書籍看過不少,並且實踐過,所以《科學養豬》這類書看起來就輕輕鬆鬆了,母豬的發情,配種,產後護理都是其中的章節而已,很可惜,目前只有理論,從未實踐。

但在我剛入社會時,我曾經就從事過豬飼料的片區銷售工作,雖然只做了一年,但在那一年當中,我走訪於農村各養豬大戶之間,聞著豬糞味,賣著豬飼料,但卻看透了許多,養豬大戶的富裕,與貴重豬飼料的科學配比,也算讓我開了眼。

豬從斷奶到出欄是需要飼料的,科學養豬首先看看飼料的組成,目前國內廠商的飼料各有千秋,但是總有一個基準範圍:豬飼料裡面用量最大的還真是糧食,主要是玉米,還有大麥,小麥,高粱等等,用量占豬飼料的50-60%。還有餅粕類飼料,其中大豆餅營養價值高,可達到25%,記得當初有一年進口豆粕大漲價,導致豬飼料也漲了好多。

所以,豬飼料中包含人類可實用的糧食食材是無可厚非的,但糧食是全人類共食的,單單用我們中國人做類比,其心可誅,亦有種族歧視之嫌!

說個不算冷的知識:

高中階段和高考的英語閱讀很多是從經濟學人摘的文章,我旁聽了幾節培訓班老師的課才曉得。因為年代久遠,我已經做了房奴二十餘載了,現在我也不知道現在四六級還摘不摘了,我們那時候還是很喜歡搞些論點似是而非的閱讀,老師還強調這是高級的寫作方式。

經濟學人這個媒體實際上很有意思,他們知道中國的研究生考試,有的時候會截取他們的一些片段作為考試材料,所以他們刻意在他們的文章上增加很多抹黑中國的信息,想用這種方式去影響那種平時就讀他們的文章來備考的年輕人。

不過有一點是他們沒有料到的,實際上中國現在可以去讀研究生的這些年輕人,他們在網絡上獲得信息的能力已經遠大於10年20年前那一批上大學的人了,相當一部分人能很容易分清楚他們說的是真的還是假的,甚至能檢索到更完整的信息,可以識別他們的惡意剪輯。

(包括別有用心的濾鏡)

就算無法識別他們的惡意剪輯,但是至少也知道他們的報導是戴著有色眼鏡的。

所以他們很多的某些行為往往對國內的這些閱讀者來說,是起不到他們想達到的效果的,甚至還有反作用,讓國內的這些讀者更加意識到他們的報導是不正確不真實的。

總之,非我族類,凡事皆需謹慎聽聞。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