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之魂——張永忠剪紙藝術作品捐贈展」開展

北京發佈 發佈 2022-07-05T04:29:58.060196+00:00

7月2日,「太行之魂——張永忠剪紙藝術作品捐贈展」在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四層北區展廳展出,展覽為期兩個月。

7月2日,「太行之魂——張永忠剪紙藝術作品捐贈展」在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四層北區展廳展出,展覽為期兩個月。

本次展覽由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主辦,支持單位為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晉城市文化和旅遊局,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民協彩燈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山西晉城市工藝美術大師張永忠先生的剪紙藝術作品為主體,通過「祈福納祥」、「民俗生活」、「百姓眾聲」、「三晉風情」四個部分,展出作品400餘件(套),生動展現北方地區尤其是山西多地質樸、簡練的民間剪紙藝術風格。

展覽概述

2009年9月,中國剪紙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作為中國剪紙的一部分,山西民間剪紙是一門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其題材內容大多是根據當地民俗與日常所需進行創作的。民間剪紙產生在勞動人民之中,世代相傳。它在創作者直接或間接的與其所處的地理環境、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當下生活的互動中,被不斷的再創造。依傍黃河養育的山西人民具有粗獷豪放、樸實中正的氣質和性格,他們飛剪走紙,將自己的情感、才華和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都刻畫在朝夕相伴的剪紙中,構成了特有的地域習俗與人文心態,並彰顯著極高的審美價值。剪紙在民間的流行,往往伴隨著祈福、民俗、人生禮儀、節慶和日常生活。生活習俗是促進剪紙發展的社會因素,同時也形成了豐富的剪紙內容和不同的剪紙樣式。山西民間剪紙的藝術風格,總體來說,具有北方地區粗獷、雄壯、簡練、純樸的特點。但是,因地域環境、生活習俗、審美觀念的不同,各地剪紙又有差異,如晉南、晉中、晉東南、晉西北、呂梁山區的剪紙,多為單色剪紙,風格質樸、粗獷,而流行於雁北地區的染色剪紙,風格華麗,較為精細。剪紙藝術家張永忠先生則集山西各地區剪紙特點之所長,創作出許多優秀的作品。

展品導賞

第一單元:祈福納祥

民間剪紙作品大多起源於人們對生活美好的祈願和祝福。在本單元中,一方面展示了作者繼承了傳統山西剪紙祈福的功能特點,反映了歷代人們的精神寄託,例如形態各異的娃娃系列、麒麟送子等;另一方面展現了作者對山西歷史文化的再審視,從中透見中華民族的情感共識,以中華炎帝魂這件作品為例,為大家呈現出了黃土高原恢弘壯大的剪紙文化,弘揚了強大的中華民族魂。

第二單元:民俗生活

本單元民間剪紙作品以其花樣繁多的圖紋呈現出了黃土高原人民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場景。張永忠生長在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晉東南地區,個人的文化喜好比較多元,他的剪紙形式生動活潑,有強烈的趣味性和幽默感。他將「霸王別姬」、「呂布與貂蟬」、「五子登科」、「大禹治水」、「鬧元宵」等故事生動地表現出來,他靈動的剪刻技藝,讓這些傳統的民間故事在當下的敘述中表現出無窮的魅力。

第三單元:百姓眾聲

這個單元反映了藝術家對家鄉文化的熱愛。張永忠收集了很多民謠、民歌,他將這些童謠、諺語、口頭語體現在他的創作中。這些作品展現了較高的藝術性和豐富的想像力,寄寓著創作者的全部情感和人文思想,從田間地頭、鄉野村戶,走進神聖的國家藝術殿堂,為廣大人民群眾帶來歷史的暢想、歲月的痕留和豐收的回望。

第四單元:三晉風情

發源於山西高平的韓山堂剪紙,以圖騰祭祀剪紙和民俗剪紙為特點。從清晚期開始,便以師徒傳承的方式傳承至今。張永忠寄思於故鄉的土壤,將山野花樹、動物神靈等本土記憶剪刻成一張張形神俱妙的作品。作為第五代傳承人的張永忠,他在剪紙藝術上的突破和探索,將韓山堂剪紙帶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張永忠,號水境,1968年生,山西高平人。世代以造紙為業,自幼授受傳統文化薰陶,跟隨山西韓山堂第四代傳人李寶英老人學習剪紙技藝。青年時代師從北京畫院劉占江先生學習繪畫藝術,後遇作家查良鏞(金庸)先生扶植開蒙,提升文化修養。曾受教於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2021年3月創建張永忠藝術館,研習經典,著書立說,公益傳藝,弘揚剪紙藝術。現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民協彩燈藝術委員會副主任,獲山西晉城市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來源:勞動午報

記者:婁敏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