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民窯青花紋飾賞析之六---松竹梅

錢謙謙 發佈 2022-07-06T10:33:18.440918+00:00

松竹梅,又稱「歲寒三友」,是中國建築、雕塑、繪畫等造型藝術領域常見的紋飾,影響深遠。直到今天,仍為人們喜聞樂見,這樣的紋飾題材在西方藝術中卻比較少見,為什麼這三種植物成了中國人的心頭好呢?其背後是文化的差異。

松竹梅,又稱「歲寒三友」,是中國建築、雕塑、繪畫等造型藝術領域常見的紋飾,影響深遠。直到今天,仍為人們喜聞樂見,這樣的紋飾題材在西方藝術中卻比較少見,為什麼這三種植物成了中國人的心頭好呢?其背後是文化的差異。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儒家,將自然物的屬性特徵與人的道德品質相比擬,《論語·雍也》中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由此,孔子開創了儒家的「比德」學說,那山、那水不再是自然的山和水,而被賦予了人的精神品格,具有重要的美學意義。這深刻地影響了中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我們看待松竹梅也不再是簡單的植物,以他們歷經寒冬臘月而不凋的屬性而賦予了意志剛強、瀟灑高潔的君子品格,倍加推崇。

由於「松竹梅」這一紋飾使用的時間非常長,我只就手中收藏的一塊明代空白期的瓷片分享給大家。如圖1

瓷器愛好者面對一件瓷器第一位的就是斷代問題,我怎麼確定它是明朝空白期的呢?首先,這塊瓷片的青花用料是蘇青混合了石子青,料濃重處測光可見點狀錫斑。蘇青的使用範圍在明朝來說是明初到空白期,這樣我們先圈定了一個大的範圍。其次,畫法為實筆點畫和勾勒點染相結合,處於畫法的過渡時期,這是空白期青花瓷畫法的典型特徵。第三,底足內施釉但釉層較薄,明洪武時民窯瓷碗、盤底部多不施釉。碗底可見跳刀痕和中心乳突,到明成化後底部多平坦。足牆仍有向內傾斜,但傾斜度比明早期要小,足牆變薄。第四,從斷面看,胎的瓷化程度較高,也要比之前朝代的瓷土淘煉得更細白。正是綜合以上信息,我把它斷定為明代空白期的。

除了上手實物,分析它各方面的特徵,每獲得一件瓷器,我還要多方查找資料,以驗證自己的判斷。

通過查找網上資料,我看到了和我的瓷片畫片幾乎一樣的一塊,專家標註為:天順青花松竹梅碗。天順正是空白期的末期,這進一步驗證了我的判斷。如圖2、3

拋開這些,作為普通的愛好者,我們還是欣賞一下畫片吧:在一方小小的天地中,太湖怪石居於中心。怪石後有一遒勁的、呈S型的松干,向兩邊伸展出兩個枝條,各畫有兩個橢圓形的松球 ,松球很大。左側竹子一竿,竹葉向四面八方伸展,一簇一簇。右側梅枝兩三條,筆法勁道,梅花幾朵,或圈或點。松針、竹葉、梅花畫得和它們的枝幹都不成比例,這符合中國畫的寫意畫法,「得意忘形」,但線條勁挺,給人以向上的力量。

明朝「空白期」是瓷器史上的說法,歷經「正統、景泰、天順」三朝兩個皇帝,其中「正統、天順」都是明英宗朱祁鎮,由於在「土木堡之變」中被蒙古俘虜,大臣于謙扶持他的弟弟朱祁鈺登基(年號「景泰」),以避免被蒙古政權訛詐。後來,蒙古看到無利可圖就把正統皇帝給放了回來。這是一個帝王更迭頻繁、政局動盪的時期,瓷器工匠不敢在瓷器上書寫年款,不知道哪天又變天了,以致這一時期留下來帶紀念款的瓷器極少,因而叫「空白期」。在這樣動盪的時局下,制瓷工匠仍在延續著景德鎮的窯火,我想畫「松竹梅」這一紋飾的師傅,一定從中汲取了「松竹梅」越挫越勇,不向困難低頭的精神品格,給了他無窮的力量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