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三千年,憑什麼?

大地理館 發佈 2022-07-06T14:06:19.427925+00:00

|徐州雲龍湖衛星圖|。在中國大地上,有許多重要的戰略要地。徐州,是繞不開的其中一個。徐州,這座南北交匯處的城市,從孕育到發展、變遷,它的命運,也始終與水交織在一起。

黃淮相間

南北相會

水城相系


*本文由1000萬徐州人民與大地理館 聯合出品

|徐州雲龍湖衛星圖|

製圖|海右/大地理館





| 〇 樞紐 |


在中國大地上,有許多重要的戰略要地。徐州,是繞不開的其中一個。


從自然地理上說,它位於黃河淮河結合部;從人文地理上,位於吳越文化和齊魯文化結合部;從交通格局上來說,是隴海鐵路和京滬鐵路交匯的樞紐。


|鳥瞰徐州:位於華南平原東南部|

底圖|Anton Balazh,後期處理|海右/大地理館



從地理單元上看,它是黃淮平原,也就是華北平原的組成部分,位於淮河以北,屬於北方地區。這塊地方,除了蘇北還包括周邊的皖北、豫東、魯西南,組合起來就是淮海地區,顧名思義,就是淮河兩岸到大海之間的這一帶。


從黃(河)到淮(河),從淮到海,都繞不開「水」。


一提到江蘇的水,大多數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太湖周邊的江南水鄉。江南的名聲太大,以至於忽略了,包括徐州在內的蘇北,也是水系發達的澤國。


|徐州及周邊水系:坐落著南四湖駱馬湖洪澤湖|

底圖|江蘇自然資源廳,後期處理|海右/大地理館



徐州,這座南北交匯處的城市,從孕育到發展、變遷,它的命運,也始終與水交織在一起。




| 一 汴泗時代 |


今天的徐州,是一個面積1.1萬平方公里,人口近1000萬地級市。從城市誕生到形成今天的版圖,至少經歷了2600多年


|徐州市行政區劃圖|

上圖|江蘇省 自然資源廳,下圖|海右/大地理館



從名字上溯源,徐州來自先秦時期的「古九州」之一。不過,那時候的「州」不是一個地方的專稱,而是對一塊區域的泛稱。通俗來講,包括徐州在內的「徐州」,是一種帶有藍圖性質的區域規劃方案。


「州」的方案,真正實施在現實中,是西漢設置的13個刺史部,但最早並不是行政區,而是國家派駐的監察區域,徐州是其中之一,主要包括江蘇北部、山東東南部、河南東部、安徽北部。那時候,這個大徐州的治所,不在今天徐州市區,而是在下邳。


|西漢「徐州刺史部」與今徐州位置|

底圖|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大地理館後期處理



徐州市所在,先秦時期就有了城池,名為彭城,據說曾是堯時期彭祖的封地,也因此得名。


最早記載來自《左傳》:「(魯成公十八年)夏,楚子、鄭伯伐宋,魚石復入於彭城。」魯成公十八年為公元前573年,距今將近2600年。據此推斷,徐州建城的歷史,至少應該有2600年以上。東漢末期群雄逐鹿,曹操取得彭城之後,把徐州治所遷到彭城。此後大約1800多年間,彭城就跟徐州緊緊捆綁在一起了。


如果你去過徐州,一定對這裡的水不陌生,大運河從城北郊區穿過;一方波光粼粼的雲龍湖位於城南,恍然置身南方水鄉。


|徐州三維地形|

製圖|海右/大地理館



但是,如果把時光穿越到2500多年前,依然還是這塊土地,你將看到一個水網更加壯觀的地方。那時候的淮河兩岸,比現在更加低洼,氣候也更濕潤。


地處淮河以北的徐州,南屏江淮、吳越,北鄰齊魯,西接中原,四個重要的文化區在這裡交匯融合。地形圖上俯瞰,一望無際的綠色,只有零星的低丘,最高點大洞山,海拔只有361米。


徐州四周有細碎的山,確切地說,是低丘。不過,這在整合淮海地區,已經屬於「多山」之地了——四面有高點環繞,兩條河流汴水、泗水環繞城外。


|春秋末期彭城周邊形勢圖|

製圖|©王躍



汴水,就是《清明上河圖》裡的那條穿越東京汴梁的河,它發源於河南,向東南流淌,流經徐州之後,向南匯入淮河;


泗水,發源於泰山南麓的魯南丘陵,就是孔子感嘆「逝者如斯夫」的那條河,它一路向南在徐州與汴水匯合,然後攜手奔向淮河。


|古彭千秋:文物見證風華|

圖|徐州博物館



兩水交匯,一條貫通東西,一條溝通南北,這就使彭城成為了重要的水運樞紐,加上周邊高地的拱衛,在這個碧水環繞的地方建一座城,註定會成為一座交通要衝和軍事要塞。


汴水、泗水和徐州城,從2600多年前到公元1194年一直相伴,這段時間,我們可以稱為徐州的「汴泗時代」


戰國,國被齊、楚、魏所侵,把都城從睢陽(商丘)遷到彭城,也就是今徐州城區。宋人戰略抉擇看到了彭城的兩大優勢:一方面,它坐擁汴泗,得航運之利,是中原地區重要的經濟都會,這就為長期鬥爭提供了物質基礎。另一方面,宋國全境幾乎都是平原,只有彭城周邊游丘陵,城下有河流,堅固程度遠勝於原來的都城睢陽。


|秦「泗水郡」與今徐州位置|

底圖|©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大地理館後期處理



秦末戰爭期間,項羽軍事集團將彭城選作都城,這種戰略選擇,也是與彭城的地理形勢分不開的。正是在彭城,楚人項羽改寫了自己的歷史命運,僅用三年就獲得了復國滅秦戰爭的完勝,兌現了祖父項燕留下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漢朝建立之後,彭城先後成為楚王國和彭城國的國都,地位得以長期延續。魏晉南北朝時期,彭城不僅延續了區域政治中心的地位,更成為南北兵爭的焦點,城池屢屢被毀,又屢屢重建,殘酷的戰爭驗證了徐州的戰略價值。


期間,南北勢力都大力發展水運,整治航道,為後來徐州的水運事業奠定了基礎。


|徐州及周邊漢代古城遺址分布|

資料來源|徐州博物館



唐代南北漕運幹道並不經過徐州。但由於坐擁汴、泗兩條河道,徐州成為京城以東溝通南方各地的水運門戶。宋朝,走南闖北的蘇東坡曾在徐州任職,並帶領徐州人民抗洪。他專門上書匯報徐州的重要:

「三面阻水

樓堞之下,以汴泗為池

獨其南可通車馬,而戲馬台在焉。」


意思是,徐州三面是水,汴河、泗水是護城河,三面可以行船,只有南面高地可通車馬。


|劉宋(上)、北宋(下)徐州城示意圖|

製圖|王躍



水陸交通通暢,必然帶來商業繁榮。除了蘇軾,還有其他名人大咖前來打卡,陳師道《和寇十一晚登白門》里的「小市張燈歸意動」,說的是徐州夜市;曾鞏《彭城道中》里的「白沙新岸湊舟車」,描寫了城東碼頭。


「汴泗時代」的唐宋之際,被金國占領前,徐州保持了水陸交通樞紐與一方商業重鎮的地位。




| 貳 黃河時代 |

金明昌五年,也就是1194年,黃河大發脾氣,取道泗水,南奪淮河入海,直接讓徐州成為了黃河畔的城市。


幾乎與此同時,經過反覆拉鋸戰,金朝基本確立了對淮河以北地區的統治。等到蒙古大舉南下,金朝遷都開封,這時的徐州成為了都城以東的「京畿」地區。


|淮河流域水系:紅色虛線為黃河故道|

製圖|海右/大地理館



此後數百年間,徐州城毀了又建,建了又毀。蒙古軍大舉南侵之後,金哀宗南遷河南,將軍完顏仲德主持加築了徐州城池。十餘年後,明朝建立,徐州城原址重建。


直到明朝晚期的天啟四年,也就是1624年,黃河在徐州發生了決堤,城池毀於洪水。崇禎帝即位後洪水退去,城牆再次重建。清朝徐州延續了明朝格局。


|清代江蘇省,徐州版圖形狀初定|

底圖|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大地理館後期處理



從南宋初期到黃河改道北歸,總體的格局是圍繞黃河進行的。這段時光,堪稱徐州的「黃河時代」。


黃河奪淮入海,這個千年不遇的的轉折,對徐州來說,喜憂參半一方面,黃河這條猛獸南下,衝擊了原有的淮河水系,給兩岸帶來了洪水災禍;另一方面,水量豐沛的黃河,比舊時又窄又淺的汴、泗,更為寬闊,為南北水運提供了理想的途徑。


因為黃河水運之便,徐州城市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


|清早期徐州城池形勢圖|

製圖|王躍



元代,徐州開始成為南北漕運樞紐。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連接直隸和山東的會通河開通,形成了今日南北大運河的雛形,徐州水運也因此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當時的人記載,「適無虛日,連檣巨舶,絡繹不絕」。


南北漕運,為徐州帶來了持續近200年的商業繁榮。


|天啟決口前的徐州城池形勢|

製圖|王躍



明代,徐州作為北方與江南地區發生經濟聯繫的要衝,城市經濟得到長足的進步。弘治年間,朝鮮人崔溥遭海難,在浙江沿海獲救,經運河到達北京。他在沿線看到各地包括徐州的景象,這樣說:


「江以北,若揚州、淮安,

及淮河以北,

若徐州、濟寧、臨清,

繁華豐阜,無異江南。」


由此可見,當時的徐州是一座顯赫的運河商埠,也是全國商業網絡中的一個重要節點城市。臨河地帶的商業區和居民區,成了繁華的鬧市。


|徐州老城建築鳥瞰|

圖|1941年老照片



城南水運沒那麼發達,但這裡是糧倉和稅務機構的駐地,漕船停靠卸駁、商民交納船稅等事務全都要在此辦理完成。受這些因素影響,大量人流物流匯聚於城南,使之成為徐州城市經濟生活的重心所在。


受影響的還有社會風氣。


明代以前,徐州所在淮河流域民風質樸剛勁,再渲染一些,就是民風剽悍。比如,漢朝、明朝揭竿而起的群體,幾乎都集中在淮河流域。


比如,司馬遷探訪這一帶之後,在《史記》中這樣評價徐州一帶的民風:「夫自淮北沛、陳、汝南、南郡,此西楚也。其俗剽輕,易發怒,地薄,寡於積聚。」意思是,這裡民俗慓悍,人都是暴脾氣,土地貧瘠,少有蓄積。在蘇東坡眼中,徐州「民皆長大,膽力絕人」,雖然過了一千多年,民風依然沒怎麼變。


但是,到了明代,畫風突變。


|徐州黃河老橋和城扣牌坊「大河前橫」|

圖|1941年老照片



明朝嘉靖年間的《徐州志》說:「然舟車會通,頗稱津要,往往競趨商販而薄耕桑,野有惰農,士多游食,稍以靡風相扇,寖失其淳龐矣。」意思是,經濟繁榮了,老百姓的性格都變「軟」了。


原因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商業繁榮能夠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增強百姓的經濟觀念,軟化社會風氣。


另一方面,繁榮的商業吸引了大批外地工商業者湧入徐州,而本地人不善經商,生活用品的經營都是外地人經營。工商移民的到來、融入,對城市社會風氣起到了中和的作用。


不過,繁榮了二百年後,徐州商業出現了急轉直下。


|老城舊時人文風俗景觀|

圖|1941年老照片



這一次轉變,依然跟水有關。


黃河雖然給徐州帶來了航運便利,但由於含沙量大、水量不穩,沿線航道經常淤塞。為了徹底解決徐州黃河漕運的這些問題,萬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總河侍郎李化龍主持開鑿了泇河,這條河渠泇河從徐州北邊的夏鎮引出,繞過徐州城,經邳州匯入黃河。


這樣,徐州城附近的黃河,就成了船隻冬春回空南返的途徑和泇河水淺時備用的漕路。也就是說,徐州的航道,成了備胎。


|黃河邊用於「鎮水」的鐵牛|

圖|1941年老照片



與此同時,黃河的泥沙淤塞,帶來了另一個隱患。


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黃河再次改道「奪泗入淮」,然後再入海。這一次,整條黃河的泥沙都要經過徐州城外曲折狹窄的河道,導致大量泥沙沉積,形成「地上懸河」,導致徐州城隨時都有洪水威脅。沒有了安全的環境,商業發展也就沒有了保障。


|清末民國的徐州城示意圖|

製圖|王躍



1624年黃河發生了決口,徐州受到重創。寫《項脊軒志》的歸有光,目睹了決口之後的慘狀:


黃河漫徐方,原野層波生。

萬人化為魚,凜然余孤城。


這次水患發生後,徐州城被遷到二十里舖,後來簡稱「二堡」,今天的徐州市銅山新區就坐落在這裡。不過,徐州遷城工程被叫停。隨後,一座建在舊址之上新的徐州城重建起來。


但是,重生後的徐州,再也沒有回到當初的水運樞紐時代。


|古城之下,還有古城|

圖|徐州博物館發布,徐州老城考古發掘現場




| 三 奎河時代 |


1855年,徐州城市發展的又一個時間節點。這一年的六月下旬,黃河在河南蘭陽銅瓦廂決口,改道向北,從山東境內入渤海


大河北去之後,故道河床日漸乾涸。


這段時間,大河離河流遠去,曾經的汴水、泗水,也因為淤塞,而遭廢棄。肆虐千百年的水患因此解除了。但是,沒有了大河,徐州的交通商業,就幾乎停止了。流程短、水量小的奎河,就成為徐州城對外水運的唯一途徑。奎河,是明末開鑿的一條防洪用的人工渠。


|鐵路時代的徐州老城|

製圖|王躍



這時候近代化已經開始,蒸汽輪船正在取代舊時代的帆船,奎河及北郊運河的寬度和深度,無法承載這新來的龐然大物。


從1855年黃河北去,到1911鐵路開通,我們稱為徐州的「奎河時代」




| 四 淮海時代 |


1911年,津浦鐵路(京滬鐵路前身)全線通車,徐州的交通形勢發生劇變。俗話說:火車一響,黃金萬兩。這時候,徐州的要衝地位被重新喚醒,當時的人就評論說:


「屹然復為要地,

而南北兵爭亦首當其衝。」


4年之後,也就是1915年,汴洛鐵路(隴海鐵路的前身)向東延伸到徐州,與原有的津浦鐵路交叉為十字。由此,徐州成為江浙通往東西南北的鐵路門戶樞紐。


|徐州鐵路交通示意圖|

圖|江蘇省 自然資源廳,大地理館後期處理



有意思的是,鐵路非常巧合地再現了「汴泗交流」的歷史場景:津浦鐵路鋪設在淤廢的泗水故道之上,車站設在舊時河東岸的驛館處;隴海鐵路則沿著汴水故道北岸鋪設,與前者相會於汴泗故道的交匯處。


|「大河前橫「的另一面,是」五省通衢」|

圖|1941年老照片



那時候的徐州人,面對新興的場景發出感嘆:


「敷設鐵軌之區

即當日河流最急之處,

覽者於此亦不勝陵谷之感矣。」


這段感慨,也概括了數十年間徐州的發展起伏。陵,丘陵,凸起。谷,河谷,凹陷。「陵谷」一詞,既是對地理景觀變遷的真實描述,也是對城市命運滄桑起伏的感慨。


也正因為鐵路的貫穿,覆蓋江蘇、安徽、河南、山東四省的整個淮河流域,才被緊密聯繫起來。「淮海地區」這個地理單元的協同發展,才變得名副其實。


|徐州高鐵2小時圈|

製圖|張璐璐,大地理館後期處理



從1912年至今,水依然在影響徐州。不過,已經不是某一條水,而是整個淮河流域——坐擁黃河、長江、大海之間的淮河流域,四個省的結合部,這個區位,是徐州兩三千年裡,保持不衰的基本盤。


所以,也只有到了今日,坐擁淮海的徐州,才真正迎來了「淮海時代」:從淮海戰役開始至今,現代時期的徐州,是戰略要衝,是交通樞紐,還是一個工農商業重鎮,是蘇北的龍頭,也是淮海地區的中心。


以徐州為圓心放眼周邊,魯南、豫東、皖北、蘇北人民同飲淮河水,同說中原官話,同吃地鍋雞…平日採購就醫,去徐州比到省會還要方便。


|徐州及周邊城市分布|

底圖|NASA,大地理館後期處理



水運不再擔任主要角色今天,鐵路在徐州縱橫交錯,繼承了汴水和泗水的角色,完成了歷史傳承,也使徐州實現了城市的復興。


回望歷史,我國的城市可分兩種,一種是古代輝煌,近代衰落,如安陽、開封、臨淄及大部分古城,屬於此類;一種是古代不顯山露水,到近現代一鳴驚人,如上海、青島、株洲等,屬於此類。


|徐州雲龍湖及周邊遙感圖|

製圖|海右/大地理館



還有一類城市屬於少數:


先秦就確立重鎮地位,並長期保持,到近代通過轉型實現復興。這樣的地方屈指可數,成都、長沙、蘇州、廣州等屬於此類,它們從古至今都為一方重鎮,可謂長盛不衰。


而徐州,能躋身其中,實在是一件幸事。


| 新知備忘錄 |



  1. 徐州的歷史,是一部水系變遷的歷史。
  2. 從先秦到北宋,是汴泗時代,兩水交匯,亂世徐州為軍事要衝,和平時期是水運樞紐。
  3. 從南宋到晚清,是黃河時代,黃河流經徐州喜憂參半:帶來了漕運興盛和洪水多發。
  4. 晚清最後半個世紀,是奎河時代,無大河流經,徐州發展陷入低谷。
  5. 1911至今,是淮海時代,徐州的區位優勢繼續延續,成為區域中心城市。

-END-


撰文|王躍

製圖|王躍 海右 等

審校|大羽君

封圖|海右/大地理館

首圖|海右/大地理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