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故事-這一段,我們說方言

指尖上的一抹陽光 發佈 2022-07-06T22:49:10.045817+00:00

回顧歷史經驗,若是媒體的分眾策略徹底到自說自話的地步,可以證明這是一個王綱解紐、禮崩樂壞的轉型時代。

現在的辦報刊者喜歡講「分眾」,打的旗號是尊重讀者的不同需求與自由選擇。撇開大眾傳媒的欺騙性,這麼玩總比八億人民八個戲要好。回顧歷史經驗,若是媒體的分眾策略徹底到自說自話的地步,可以證明這是一個王綱解紐、禮崩樂壞的轉型時代。這樣的時代咱們有過,那就是晚清。

  其時媒體分眾的最極端表現,是狂熱地使用方言,以顛覆之乎者也的大一統體系。很多面對中下層社會的報刊,拒絕文言的稿件,歡迎純淨的白話,最熱衷直接對各省民眾的方言體。以此類推,用方言寫啥的都有。有些作品,我只能用「後現代」來形容它們跨越語言和文體的大膽程度。

  1905年日俄戰爭在中國東北爆發,各報爭相報導,以上海《笑林報》的一則消息最讓人過目不忘。這則消息,不但用白話填「詞」,而且是用「白話」(廣州話)填詞。不但用方言填詞,而且用詞來報導時事!這首詞的調子是《滿江紅》:

  日本真狠,咁大膽居然開仗,何佢俄羅斯國,惡成咁樣。佢啲貪心人盡識,要將細國全行搶。又怎知今日被人欺,真冤枉。

  攻旅順,全力量,波羅的(艦隊名),趕唔上。試聽佢裡面,隆隆炮響。兵卒幾多都彈死,屍骸滿地有人葬。佢兩家打得交關,咁都講寄呀病。

  不過這還只是偶一為之,真正交關厲害的是上海的另一家小報《方言報》,其特點是根據新聞的題材分別使用方言,有如下表:

  朝報(京話) 輿論(官話) 市聲(寧波話)

  巷議(廣東話) 情話(蘇白)

  幾大方言萃於一紙,讀者各取所需,才賣六文大錢。要說分眾,沒有比它更徹底的了。而且從中可以看出晚清人對各種方言特性和使用環境的定位。

  李歐梵曾經發願寫一部真正的「雙語小說」,小說的語言在中文英文之間自由地跳躍。不過他在興奮之餘又很有些泄氣,因為這樣的小說怕讀者也有限。所以阿英評《方言報》雜用各地方言是「優點在此,缺點亦在此」。這份報紙若是刊載一篇小說,怕會這樣寫:

  「夫人笑道:『老爺,咱們倆方才談論過朝廷和日本開仗的國家大事,跟住又傾過隔離嘅妹仔同人私奔件事,接下去你我夫妻敘敘舊罷,耐勿要忘記講蘇白,阿好?』」

  這樣的小說,我沒有見到,但是晚清小說里有的是敘述用官話,對話用方言(《海上花列傳》、《海天鴻記》),有的是官人講京話,妓女操蘇白(《九尾龜》、《人間地獄》),所以這樣「眾聲喧譁」的文字,大概也是「事或雲無,理所必有」的東西。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