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下詔殺人,太監故意念錯聖旨挽救上千人,被發現後為何安然無恙

趣觀歷史 發佈 2022-07-07T20:45:44.948115+00:00

「承業之論,偉然可愛,而居翰更一字以活千人。君子之於人也,苟有替焉,無所不取。吾於斯二人者有所取焉。」

公元1054年的一天,歐陽修嘆了口氣,雖然他對歷史上那些把持朝政、肆意為惡的宦官深惡痛絕,但是這兩位……他放下筆,沉吟片刻。「修史之人,豈可憑自己好惡。」

他喃喃自語,又拿起了筆,他大吸一口氣,筆走游龍。

「承業(即張承業)之論,偉然可愛,而居翰更一字以活千人。君子之於人也,苟有替焉,無所不取。吾於斯二人者有所取焉。」

他所寫的這兩位,張承業和張居翰,正好是他一向厭惡的宦官,但是他卻給予兩人極高的評價,特別是張居翰。

歐陽修對張居翰的評價是:一字活千人。

那麼張居翰到底做了什麼樣的事值得這樣的評價呢?

逃得一死

張居翰出生於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年),唐懿宗咸通初年(860年),三歲的張居翰被掖廷令張從玫收為養子,長大後,他也順理成章地走上了仕途。

掖庭令這一官職是由宦官擔任,張居翰自然也是一位宦官。

唐僖宗廣明元年(880年)十一月,黃巢起義軍將重鎮洛陽收入囊中,隨後就盯上了唐朝的都城長安。

唐僖宗雖然大哭了一場,但是也沒什麼用,只能匆匆逃往成都,此時,張居翰被封為南護軍判官。

張居翰做事非常妥帖,不管大事小事都十分認真,從來不會敷衍了事,所以得到了上級的看重和欣賞。

皇帝也非常欣賞張居翰,還曾經特意賞賜他緋色衣裳 。

唐朝末年,宦官把持朝政的情況非常嚴重,他們常常被委以重任,張居翰被皇帝派遣到幽州做監軍,當時的幽州節度使是劉仁恭。

劉仁恭原本是盧龍節度使李可舉手下的一名將領,後來又跟隨河東節度使李克用,隨後還曾經投靠朱溫,也算是一個厲害的人物。

張居翰為人不卑不亢,與劉仁恭相處得很好,後來皇帝要將他召回京城時,劉仁恭特地請求讓他繼續留在幽州,皇帝答應了。正是由於與劉仁恭交好,後來張居翰因此保得一命。

光化三年(900年),唐昭宗身邊的宦官劉繼旭等人密謀造反,不但幽禁了皇帝,還將太子李煜擁為新的皇帝。

朱溫在此時抓住了機會,幫助宰相崔胤殺死劉季述後讓唐昭宗復位,朱溫也因此被封為東平王。

著朱溫的勢力越來越大,唐昭宗也徹底成為傀儡皇帝,完全被朱溫所控制。

天復三年(903年),朱溫與宰相崔胤一同向唐昭宗上奏,要求皇帝剷除宦官。

在這封奏摺中,朱溫和崔胤稱,在建國之初,宦官原本是無權干涉軍事和政治的,但是自從天寶年間開始,宦官的權勢卻越來越大。

到了貞元末年,保衛皇帝的羽林軍被分為左右神策軍,都由宦官來控制。

此後宦官才大肆參與朝廷事務,而且越來越接近政治的中心。

這些手握大權的宦官們上下勾結在一起,為了自己的私利,做出了許多危害國家的事。

從買賣官職到煽動藩鎮作亂,搞得朝廷烏煙瘴氣,民間民不聊生。

如果皇帝不儘快將宦官剷除,後果不堪設想。

朱溫等人還說,希望皇帝能夠儘快下旨將所有宦官所兼任的職務全部罷免,而且要將軍隊中監軍的宦官也悉數召回。

唐昭宗在年幼時受過宦官欺壓,一直以來就對朝中權宦很不滿,實際上在朱溫逐漸得勢之後,他已經被牢牢地控制起來,早已經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皇帝。

唐昭宗幾乎是沒有選擇 ,只能同意,很快朱溫就派兵殺死了幾百個宦官。

朱溫這麼做當然不是真正為皇帝著想,他只是為自己剷除障礙而已。

當時有許多被派到節度使身邊的監軍都被殺掉,不過張居翰卻僥倖逃得一命。

劉仁恭也接到了殺死宦官監軍的指令,但由於他一直以來都與張居翰交好,所以不願意照令行事。

劉仁恭派人把張居翰送出城,藏在大山中,然後找了個替死鬼殺了報上去,這才讓張居翰得以保命。

此後張居翰雖然好端端的活著,但是他也不敢再表露自己的真實身份,於是改名換姓悄悄的在幽州住了下來。

歷經坎坷

儘管張居翰暫時離開了爭權奪利的生活,但是歷史的發展卻並未就此停滯。

自從這一次對宦官的屠殺之後,長期專權的宦官勢力遭到了徹底的清掃。

與此同時朱溫的地位越來越高,掌控的權勢也越來越大,當然他的野心也進一步發展到了新的高度。

天祐元年(904年),為了完全控制唐昭宗,朱溫想要把他接到洛陽,但是他又擔心朝堂上的大臣會提出反對意見,於是便讓自己的養子設法將丞相和京兆伊都殺死。

唐昭宗不敢不聽從朱溫的意思,只得被迫遷都洛陽。

儘管唐昭宗對朱溫百依百順,但是仍然無法保住自己的性命,天祐元年(904年)八月,朱溫派人直接闖進內宮,將唐昭宗及其嬪妃殺死。

此後,礙於名聲,朱溫並沒有立即稱帝,他讓13歲的李柷為登基,第二年,他殺死了唐昭宗其餘九個兒子。

這些都沒有讓朱溫徹底放心,他認為,如果要建立起新的王朝,那就必須將朝廷中那些明里暗裡還在支持李唐的人全部殺掉。

天祐三年(906年)七月,朱溫發兵滄州,而滄州正好是劉仁恭的轄區。

滄州遇險,劉仁恭當然不能不管,他親自率領兵隊前往營救。

但是戰況並不樂觀,劉仁恭的軍隊節節敗退。

此時劉仁恭除了向李克用求助,已經別無他法。

但是他與李克用之前有一些恩怨,所以不到萬不得已,劉仁恭並不想這樣做。

不過現實情況很快將劉仁恭逼入絕境,軍情已經十萬火急,再也不能有任何一點耽誤,劉仁恭只能派人向李克用求救。

因為有著共同的敵人,這一次李克用幫助了劉仁恭。

他告訴劉仁恭,自己準備採用圍魏救趙的辦法,讓劉仁恭派出軍隊和將領,協助他進攻潞州。朱溫如果去幫助潞州,那麼滄州之難自然迎刃而解。

劉仁恭派了幾名將領,率領3萬大軍出發,在幾名將領中,就包括隱居於幽州已久的張居翰。

張居翰等人與李克用的大將會合之後便向澤州和潞州發起進攻。

在此過程中,張居翰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他出謀劃策,立下了汗馬功勞。

兩軍對壘一段時間後,潞州守將決定打開城門投降。

潞州失守後,朱溫那些還在圍攻滄州的軍隊便倉皇而逃。

在此場戰役中,張居翰給李克用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此時他身邊也非常需要這樣的人才,所以李克用就將張居翰留在身邊。

沒過多久,他就派張居翰和李嗣昭一同前往潞州,張居翰依然擔任監軍,李克用還特意調撥了3000士兵歸他指揮。

張居翰在潞州任職時,非常關心當地百姓的生活,除了訓練士兵,在春天時還特意教授當地的農民如何種植蔬菜和樹木,百姓們得到了好處,自然對張居翰非常愛戴。

天祐四年(907年)六月,朱溫派遣李思安率領十萬大軍圍攻潞州,想要奪回這座城池。

李思安在潞州外修建起夾城,挖掘了深深的壕溝,把潞州嚴嚴實實地圍了起來。

張居翰與李嗣昭兩人決定堅守到底,朱溫反覆給兩人寫信,許諾以各種好處,勸告兩人儘快投降。

但是張居翰和李嗣昭都毫不動心,如果朱溫送來,趙叔他們就將之放火燒掉,如果派來使者,他們直接斬殺使者,兩人率領軍隊就這樣一直守著潞州。

在這樣嚴如鐵桶的圍困下,潞州城內的軍民日子過得非常艱苦,張居翰等人想方設法地維持著大家的生活,盡力安定民心。

此時圍城的軍隊占據了數量上的優勢,但是張居翰和李嗣昭防守嚴密,完全不給李思安以進攻的機會。

天祐五年(908年),李克用因病去世,他的兒子李存勖在晉陽繼承了晉王的爵位,當時李存勖只有24歲。

為了解潞州之圍,李存勖率領軍隊親自從太原出發救援。

當時包圍著潞州的梁軍本來以為李存勖年紀輕輕,必然不敢貿然出兵,所以,對於李存勖的進攻毫無準備。

在一個大霧天,李存勖發動了突然襲擊。面對這樣的時機,梁軍不但毫無準備,而且也毫無鬥志,很快向南逃竄。

張居翰等人得知援軍已到,便整頓起軍隊從城內殺出,他們與李存勖遙相呼應,對梁軍的軍隊形成了包抄之勢。

雙方首領頗有默契,以內外夾擊的方式大敗梁軍,殲滅敵人1萬多人,就連梁軍的副招討使和其他三百多名將領都被擒獲。

李存勖對張居翰讚不絕口,認為他一方面守城有功,另一方面又與自己心照不宣地完成了一次漂亮的配合戰。

雖然解除了潞州之困,但是他們的道路並未因此就到了盡頭。

張居翰得到了李嗣昭非常充分的信任,李嗣昭認為,自己需要帶兵打仗,所以需要一個人能夠替他安頓好。

於是他在每次帶兵打仗的時候都讓張居翰留在後方,為自己分憂解難。

同光元年(923年),李存勖徹底將後梁軍隊擊潰,自己也登基稱帝,史稱後唐莊宗。

李存勖登基之後,為了進一步拉攏人心,決定大封群臣。

當時在李存勖的手下,宦官馬紹宏與大將郭崇韜兩人是功勞最大資格最老的大功臣,按道理來說這兩人都可以成為掌控兵權的樞密使。

郭崇韜心中卻有一份憂慮,馬紹宏的資歷比他更高一些,但是此人心胸狹窄,而且喜歡收受賄賂,一旦手中執掌大權,那日後很難控制。

於是郭崇韜向皇帝提出,讓張居翰一起同掌樞密,而讓馬紹宏成為宣徽使。

馬紹宏心中自然對此極為不滿,況且,郭崇韜本人也並不是什麼寬厚仁義之士,他對宦官極為警惕。

儘管拉上了張居翰與他一起同掌樞密,但實際上卻架空了張居翰,張居翰手中並無實權。

他心中也明白,自己只要稍有差錯,恐怕郭崇韜就會對他下毒手。

此後張居翰韜光養晦,每當商議國家大事時,他都不發表任何意見,只是表現得一切都聽郭崇韜的。若非如此,只怕他也無法保全自己的性命。

修改詔書

同光三年(925年),李存勖讓太子李繼岌和郭崇韜一同領軍攻打前蜀,前蜀是當時的五代十國之一,是個短命王朝,前後只有兩位皇帝,建國十九年。

前蜀的皇帝就是王衍。王衍登基時年僅十七歲,且此人不思進取,每日裡只想著保住自己奢靡的生活,昏庸無比,寵信宦官。

他的養兄王宗弼在得知唐軍將來後,便想要投降郭崇韜,郭崇韜答應王宗弼封他為節度使。

唐軍在進攻前蜀的路途上,所有的州縣都未做抵抗,紛紛自動投降。王衍讓王宗弼等人抵禦唐軍,但是這些人望風而逃。

王宗弼還不斷給唐軍贈送軍糧,王衍毫無對策,只能對著群臣哭泣。

後來,王宗弼,殺死了一眾準備反抗的官員,還把他們的頭顱裝進匣子裡送給李繼岌。

王衍還期望自己投降就能保住一命,所以和一眾大臣抬著棺材,捆縛著自己出降。

李存勖給王衍寫了一封詔書,說自己一定會給他豐厚的賞賜和高位,不會薄待於他,還信誓旦旦地說,日月星辰在上絕對不會騙他。

王衍信以為真,安安心心地前往洛陽去面聖,他還帶著自己的後宮嬪妃、宗室子弟以及朝中大臣上千人。

也許李存勖原本的確沒有打算殺掉王衍等人,但是很快他就改變了主意。

同光四年(926年)四月,王衍一行到了秦川驛一帶,這個時候原本在魏州的李嗣源突然起兵造反。

李存勖當然不能任由其做大,急忙要派兵鎮壓。

就在大軍從洛陽出發之前,有人勸告李存勖,說李嗣源這一次來勢兇猛,李存勖不應輕視,應該全力以赴,如若不然很可能後患無窮。

當時太子李繼岌,還在成都不能及時趕回,李存勖既然要率領軍隊御駕東征,就必須考慮到走後朝中的穩定。

王衍雖然已經投降,但是他的族人和同黨為數不少,如果在此時他領頭作亂,那麼後果將不堪設想!

此人建議李存勖當斷即斷,將王衍一行人全部斬殺。

李存勖仔細一想,因為很有道理,儘管他曾經向王衍許以高官厚待,但是一旦涉及自己的利益,這樣的承諾當然隨時可以找藉口推翻。

於是李存勖下了一道詔書給宦官向延嗣:「王衍一行,並宜殺戮。」

他原本的意思是要將王衍一行上千人全部殺死,但是張居翰在複查詔書時,卻做了一件誰都沒有想到的事——他冒著極大的風險修改了詔書!

雖然張居翰一向韜光養晦,但是他也有自己的堅持,他認為王衍已經表現出極大的投降誠意,而且李存勖也答應要封賞他,現在卻要將其滅族,實在有悖於天理人情。

況且,就算是要殺掉王衍,株連其近親也就可以了,沒有必要將上千人全部殺死,於是他就將詔書上的「行」字改為了「家」,這份詔書的意思就變成了,只是處死王衍一家。

張居翰這種行為已經是置自身以及整個家族的生死於不顧,需要極大的勇氣,但是他的運氣也非常好,此事居然沒有被深究。

向延嗣根本想都沒有想過張居翰居然會篡改詔書,所以一接到詔書便深信不疑,照此行事。

只是殺死了王衍及其至親,許多官員和僕役等一千多人得以保留性命。

恰好此時,李存勖也有許多頭痛的問題,根本顧不上追究此事。

據說王衍的母親徐氏在被殺之前曾大聲詛咒李存勖,說他身為皇帝卻出爾反爾,他日必遭報應。果然,沒過多久,李存勖也陷入了困境。

他還沒有來得及與太子會合,就遭遇兵變,在亂軍中死於流矢,李嗣源當上了新的皇帝——後唐明宗。

後來張居翰向明宗請求辭官歸田,明宗欣然同意。

此後張居翰就一直隱居在長安。

天成三年(928年)四月二十七日(5月19日),71歲的張居翰與世長辭。

回顧張居翰的一生,他經歷過三個朝代,最早是唐僖宗、唐昭宗,隨後效力於劉仁恭、李克用、李存勖,先後跨越唐朝、後梁以及後唐三朝。

從他的所作所為可以看出,張居翰雖然是一個宦官,但是他並不願意太過於爭權奪利,只想好好做自己的本職工作。

奈何樹欲靜而風不止,歷史的浪潮終究將他裹挾其中。

結語

也許張居翰做過不少違背本心的事,他可能也曾經妥協或者退讓。

但在面對極不公平的事時,他仍然挺身而出,甘冒奇險修改詔書,讓上千無辜的人免於橫遭厄運,無怪乎薛居正曾經評價他:「可不為之仁人已乎!」

-完-

編輯丨書書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