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近日發文評論莫言作品,莫言人生就是一部「傑作」

濤哥侃文史 發佈 2022-07-08T11:02:04.040219+00:00

最近司馬南批莫言引發強烈關注,近日非常權威的《光明日報》發文評論莫言作品,「說明了莫言之於當代長篇小說創作和新時期以來城市倫理書寫的重要意義」,其含義、信號不言而喻。

最近司馬南批莫言引發強烈關注,近日非常權威的《光明日報》發文評論莫言作品,「說明了莫言之於當代長篇小說創作和新時期以來城市倫理書寫的重要意義」,其含義、信號不言而喻。

2012年10月,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這是我國作家第一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獲諾獎前後莫言的人生其實都非常曲折,莫言到底經歷了什麼?他的人生到底是怎樣得呢?

「感覺自己跟一頭豬、一條狗沒有什麼區別」

1955年2月17日上午10點左右,在山東省高密縣河崖區大欄鄉平安莊的一個普通莊戶人家,莫言出生了。

當時的人們怎麼也不會想到在這個難以維持生計的窮鄉僻壤,將來能出一個聞名世界的文學大家。

「感覺自己跟一頭豬、一條狗沒有什麼區別」,這句話是一次莫言在回憶自己童年的時候說的。

因為童年生活總是伴隨著飢餓,大多時候想的都是怎麼吃飽,所以莫言後來對童年的記憶也大都與食物有關。

煤塊成了最好吃的東西

後來莫言上小學時,學校運來一車的煤炭,他跟同學說煤塊很好吃,而且越吃越香。

下課後,幾個同學果然跑到拉煤炭的車旁邊,把煤拿到手裡就開始啃,一啃果然很好吃。

當時學校有位老師也餓得不行,當時她在講台上講課,學生們就在課桌下啃煤塊兒。

後來她發現後就問同學們「煤塊兒真的能吃嗎?」這時一位小男生從衣兜里掏出一塊煤讓老師嘗嘗。

她半信半疑地嘗了一口,起先只略微嚼了一下,而後便大口大口地吃起來,一邊吃還一邊說好吃。

因拔了生產隊一個蘿蔔被打得半死

莫言因家庭困難小學失學之後,與隊裡的大人一起到泄洪閘工地幹活。

一次莫言因為太過於飢餓,就到生產隊的蘿蔔地偷偷拔了一個小蘿蔔,被人發現後被一起在工地幹活的二哥領回家裡。

二哥一路上不停用腳踢他,回到家母親也從用柴棍抽他。

父親回到家更是火冒三丈,不斷用鞋底打用繩子抽,直到小莫言被抽得躺在地上一聲不吭。

這個故事成了莫言後來代表作《透明的紅蘿蔔》的靈感來源,這個小說塑造了一個飽受飢餓、受盡侮辱的小孩形象。

長時間被飢餓支配的恐懼成了莫言心中長時間無法去除的傷痕,18歲那年莫言到縣裡棉花加工廠做臨時工,他竟然一頓飯吃了用三斤白面做的六個饅頭。

莫言童年的這些經歷,也使貧窮與飢餓成了他此後小說創作的一大主題。

被命運推向文學創作之路

莫言童年是灰暗的,他長得不好看,出生家庭又貧困,曾在大年三十到別人家要餃子吃,還做過童工。

除此之外,小時候莫言好吃懶做,是家裡最不討喜的孩子,因此他也經常受到來自大人的打擊和打罵。

後來在學校時又因為將老師形容為「奴隸主」而受到嚴厲處分,雖然後來處分被撤銷了,但長期擔心受處分的事情暴露,害怕被父母知道,莫言精神上受到了反覆的折磨。

也許是來自家庭和學校的雙重否定,除了自己在寫作上有的一點自信之外,莫言覺得自己無論在哪裡都沒有存在感,他的內心是孤獨而脆弱的,這也堅定了莫言走向作家之路的決心。

莫言初顯寫作天賦

莫言7歲時到小學念書,念書期間莫言表現出驚人的寫作天賦。

小學三年級一次下課,當時教他的語文老師讓他留下來以「抗旱」為主題寫一篇作文。

平時見老師就緊張的他這時反而能平心靜氣地寫作文,並且表現得十分出色,一連串用了很多形容詞,如寫小伙子往地里推冰塊的勞動場面形容為「雙臂一撐車輪飛轉」、「冰塊翻滾」等。

老師看了十分高興,第二天就拿著這篇文章到學校隔壁的農業中學給學生當面朗讀,這讓莫言在學校小有名氣。

莫言在棉花廠找到了信心

莫言因家庭貧困11歲被迫輟學,從此開始將近十年的務農生涯,剛開始他是一個放牛童。

直到18歲那年他進棉花廠工作,成了棉花廠的一名合同工。

莫言從小就寫得一手好字,先是廠里的黑板報交給他辦。

後來廠里辦起了工人夜校,莫言竟然又當起了語文老師,但只是五年級畢業的他很多時候也只是前一天自學,第二天現學現賣。

儘管這樣,大家還是喜歡聽他的課,這段經歷增強了莫言的信心。

在棉花廠遇見了支持他創作的伴侶

莫言與他後來的妻子當時都在棉花廠勞動,莫言對杜勤蘭是一見鍾情,而杜勤蘭也慢慢被莫言的才華所吸引,心裡都暗自對對方有好感。

但莫言出生農家,心中自卑,便一直沒有表白。

直到莫言參軍入伍的前一天,莫言將杜勤蘭約了出來,但東拉西扯就是沒說到重點上,杜勤蘭有些不耐煩地說道:「天很冷,要是你沒什麼事我就回去了。」

莫言一急,才鼓起勇氣講心裡話說了出來。

從此兩人就確立了戀愛關係,入伍回來後兩人喜結連理。

杜勤蘭雖然只讀了二年級,但她十分支持莫言走文學創作的道路,這也讓莫言後來安心創作無後顧之憂。



莫言入伍後大量閱讀

21歲那年莫言應徵入伍,參軍時是他第二次偽造自己的學歷。

之前在棉花廠是莫言第一次偽造學歷,他將自己的學歷偽造成初一學歷,可後來被人揭發,這讓莫言很是難堪,自己更是在家鄉人面前抬不起頭來。

參軍時他原本想大著膽子將學歷填成初中二年級,可是到了部隊後發現很多自稱「高中學歷」的戰友們連封家書都不會寫,於是他便一鼓作氣將自己的學歷偽造成了「高一」。

莫言當時的領導也一度真的以為他是高中生,還給了他一次考大學的機會,但莫言辛苦準備了半年之後,又得知名額沒有了。


後來他帶著「假學歷」在軍隊任圖書管理員等文職,為了讓自己水平與這個高中學歷相匹配,他在這個期間閱讀了大量書籍,這個期間的積累讓他在寫作時更加懷有信心。

直到後來幾番周折,莫言終於獲得了大專學歷,這下他才對自己的假學歷的事放下心來。

從開始文學創作到獲諾獎

23歲莫言正式開始文學創作,他創作了自己第一部作品《春夜雨霏霏》,投稿時他將自己的筆名定為「莫言」。

關於莫言的筆名,也是有說法的。


莫言本身的性格很活潑調皮,本是周圍人中的一個小話癆,但父母希望他是一個沉默大方的孩子,母親還一度說「難道你以後要靠耍嘴皮子吃飯嗎?」

因為受人欺辱以及父母的嚴教等經歷,逐漸變成了後來莫言寡言少語的性格,他為自己取這個筆名也是為了告誡自己少說話。

26歲時,莫言的《春夜雨霏霏》成功在《蓮池》上發表,莫言知道後高興不已,此後莫言的創作似是被打通了任督二脈,一部接著一部。

《紅高粱》讓莫言張藝謀成名

31歲時,莫言發表了中篇小說《紅高粱》,這篇小說一經發表就在文壇引起轟動。

那年夏天,張藝謀正準備轉行做導演,找到了莫言。

當年的張藝謀身穿一件破汗衫勞動布褲,赤腳穿一雙用廢輪胎膠布縫成的涼鞋。

這樣的形象出現在莫言的眼前時,莫言仿佛看到了來自高密縣的東北老鄉,倍感親切。

後來根據國家版權費用標準,《紅高粱》的版權以800塊錢賣給張藝謀。

1987年莫言擔任電影《紅高粱》的編劇,張藝謀為導演。兩人帶著對彼此的信任和默契,一起書寫《紅高粱》的高光時刻。

張藝謀也沒讓莫言失望,《紅高粱》後來揚名柏林,獲得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莫言和張藝謀一起從此成名。

接連獲茅盾文學獎、諾貝爾文學獎

莫言之後一部作品接一部作品,出版了《豐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勞》等力作,54歲時出版了長篇小說《蛙》。

《蛙》這部以新中國近60年波瀾起伏的農村生育史為背景的作品,莫言醞釀了十餘年筆耕四載才創作完成,也因為這部作品獲得茅盾文學獎。


之後莫言繼續勤奮創作,2012年莫言終於站在諾貝爾頒獎典禮的聚光燈下。

當時的他顯得格外平靜,他說:「獲獎後一個多月的經歷,使我認識到了諾貝爾文學獎巨大的影響和不可撼動的尊嚴。我一直在冷眼旁觀著這段時間發生的一切,這是千載難逢的認識人世的機會,更是一個認清自我的機會。」


獲諾獎之後的莫言

自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有統計說莫言去了全世界至少34個城市,參加了18次講座、26次會議,卻唯獨未出新作品。

有一次莫言說出了他的心願:「希望中國能儘快出第二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那樣,焦點都集中到他身上,我就可以躲到一邊安靜寫作了。」

直到2020年,可謂八年磨一劍,莫言終於帶著他的新作《晚熟的人》回來了。

這部作品一經發表就獲得很好的評價和銷量,這也是在很多人的意料之中的,畢竟莫言的作品在讀者心中已經樹立了很好的口碑。

獲諾獎後的莫言還沉迷於書法,先後舉辦了多次個人書法展,其中一幅書法作品還拍賣到了97萬的天價。

開通公眾號與讀者近距離交流

2021年8月2日,莫言開通了自己名字命名的公眾號。

同年11月8日,莫言在公眾號平台發布了一篇名為《開公眾號100天啦!》的文章+視頻,引發近75萬人關注。
莫言自己也說這是出乎他意料的,看著這麼宏大的數字,每一個數字背後都是鮮活的生命,他深深感受到了大家對他的支持。

之後他就通過公眾號平台經常與年輕人聊天,與讀者交流寫作經驗。


莫言投身於社會公益事業

莫言近年來其實一直投身於公益事業,2021年9月莫言開講「山村公益文學課」。

莫言走進學校,走進課堂,走進學生,親自為山村教師和學生上寫作課,提升了大家對文學的認識,開拓了教師和學生的視野。

2022年2月6日,莫言捐善款五百萬,用於治療先心病兒童。

2022年2月15日,在元宵來到之際,莫言到解放軍第六醫療中心看望先心病兒童,給孩子們送去溫暖與關懷。

獲諾獎後的莫言當然也飽受很多質疑,從當初獲諾獎時很多人的批評到如今司馬南的批判。

但無論如何,從一個吃不飽飯的農家孩子到諾獎獲得者再到投身公益事業,莫言的六十多年人生本身就是一部「傑作」,對我們「讀者」很有啟發。

我們也相信和期待善於講故事的莫言,在創作出新的佳作的同時,也會繼續將他自己的精彩人生書寫下去。

(呆瓜瓜 濤哥)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