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非遺人③以生活化皮雕製品「闖市場」,不讓非遺「絕活」成「絕唱」

今報洛陽 發佈 2022-07-10T02:29:24.233098+00:00

在河南,在洛陽,有不少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此,大象新聞聯合洛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梳理洛陽非遺人,推出系列報導「洛陽故事·都市非遺人」,揭秘都市非遺人的現狀,困境,所面臨的機遇,著眼於今後的傳承弘揚,為非遺發聲,為文化續脈。

大象新聞記者 彎繼偉/文 李亞林/圖

【編者按】

行走河南,讀懂中國。

在河南,在洛陽,有不少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不但構成了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內涵,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淵源和內在文化基因。非遺,誕生於農耕文明。隨著城鎮化的突飛猛進,部分非遺正在失去傳承的空間。

在不可逆的城鎮化過程中,這些非遺的現狀如何?它們如何應對、適應這個過程?在城鎮化的必然潮流中,這些非遺人也自然將成為都市人。如何讓非遺在都市中生存、發展,非遺人如何與都市完美融合,紮根下來,煥發新的生命?

為此,大象新聞聯合洛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梳理洛陽非遺人,推出系列報導「洛陽故事·都市非遺人」,揭秘都市非遺人的現狀,困境,所面臨的機遇,著眼於今後的傳承弘揚,為非遺發聲,為文化續脈。

【核心提示】

「你看,這花瓣邊緣再磨一下,是不是更飽滿一些?」

「我覺得花蕊的染色,再淡一些,看起來更鮮活!」

…………

7月8日,走進周偉在洛陽洛邑古城景區內的工作室,他和女兒周佳慧正伏案埋頭雕刻,兩人面前工作檯上的牛皮上,一朵鮮活的皮雕牡丹畫芳容初露。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橋上看你」。此刻,在外人的眼中,這父女兩代人專心創作的場景,恰是一幅非遺代代傳承的和諧畫卷。

運刀如筆,牛皮之上妙筆生「畫」

提到非遺皮雕,不少人會覺得陌生。

「通俗的說就是在皮革上進行雕刻,通過工具敲打或擠壓皮革,使其凸起或凹陷以形成圖案和造型。」周偉解釋道,通常,一件皮雕製品的成型要經歷構思、繪圖、描線、刻刀線、敲打、上色、防染、手縫等幾十道工序,工藝複雜。

在周偉的工作室內,牡丹、花鳥、人像等皮雕製品琳琅滿目,細細觀賞,這些作品件件線條流暢、層次分明、立體感十足。

「皮雕藝術源遠流長,它的藝術性就體現在畫面的細節的處理上,精湛工藝成就非凡藝術品。」周偉說,據他查證,在我國,皮革製品最早出現於商周時期,當時多用於製作馬鞍、皮甲,屬軍事物資,工藝粗獷。

後來,為提升美感,人們開始對皮革進行加工,雕刻花紋圖案、染上鮮艷色彩或鑲嵌寶石、玉器,皮雕製品逐漸向藝術品演變,注重觀賞性,皮雕技藝經過世代傳承,終成一門藝術。

周偉的皮雕手藝,正是傳承父親衣缽。

皮革雕刻難在染色、用水,如同冶煉把握火候

今年50歲的周偉,家族世代傳承皮雕手藝,他是第五代傳承人。

創作上乘佳作一直是匠人樸素的追求,在傳承中創新,會賦予傳統技藝更強的生命力。周偉近期最得意的作品是一幅名為《武皇牡丹繪》的巨幅皮雕,長2.5米、寬1.5米,由他和女兒歷時3個多月完成,也是洛陽市目前的最大畫幅的純手工彩繪皮雕作品,現展示於洛邑古城景區夢唐閣沉浸式體驗館內。

創作這幅作品時,兩人在技法上進行了大膽創新,使用了皮塑、牛皮染色、皮革拼接等多種皮雕技法,製作難度也成倍增加。

周偉介紹,皮革雕刻,染色和用水是最關鍵的兩步。牛皮一沾水顏色會變深,染色時會出現色差,需要一遍一遍染,讓皮質充分滲透染料,這樣色彩才能均勻。

其次是用水。水的作用是讓皮革變軟,更方便雕刻,皮雕用水如同冶煉控制火候,很講究,水多了,刻邊不圓潤;水少了,容易出現毛邊。

「繁瑣工藝顯匠心,這也是傳統技藝的魅力所在。」周偉坦言。

皮雕製品生活化、技藝傳承年輕化,傳統才能不「失傳」

談起皮雕非遺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身為洛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常務副會長周偉,正進行著兩方面的探索:一是皮雕製品生活化,二是傳承年輕化。

酒香也怕巷子深!在周偉看來,皮雕非遺項目,需要大眾去了解和認識。皮雕製品生活化,就是運用皮雕工藝生產兼具觀賞性和實用性的生活用品,如鑰匙包、錢包、卡包、皮帶等,讓其以低廉的價格和實用性走進大眾消費視野,提升認可度,「有了市場,才有傳承」。

至於傳承年輕化,和其他非遺傳承一樣,周偉也將目標瞄準了年輕人,除了將女兒培養成傳承人外,早些年他曾與一所學校的特殊教育學院合作,先後給300餘名聾人大學生進行皮雕技術培訓。今年5月,他還與洛邑古城景區內的沉浸式文旅項目夢唐閣合作,將皮雕等非遺元素融入年輕人喜歡的「劇本殺」中,以普及非遺文化。

非遺進社區、進學校,免費培訓殘疾人皮雕製作技藝,近年來,周偉對皮雕技藝的推廣和傳承一直沒有停止。

「手工是一種態度,專注是一種信仰,把皮雕項目做精做好,讓更多的年輕人喜歡皮雕技藝,讓更多人參與傳承,是我們傳承人的使命。」周偉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