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禪詩亂彈「弦外禪音」(續)「陰晴平常心」(原創)

甄民亮霄 發佈 2022-07-11T03:19:34.748241+00:00

商隱以琴瑟自喻,撫摸弦柱,如同撫觸自己的心靈,如同撫觸自己所走過的悠悠歲月,如同撫觸自己工作過的一個個工作崗位。

「倦客愁聞歸路遙」,琴可為倦客解倦,「琴書樂」三項可令倦客忘憂。

琴,也是文人雅士業餘生活的伴侶。「少年夫妻老來伴」,一個年輕時的撫琴者,其年老時會有一種莫名的感懷乃至感傷:「錦瑟無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華年。」(李商隱《錦瑟》)

商隱以琴瑟自喻,撫摸弦柱,如同撫觸自己的心靈,如同撫觸自己所走過的悠悠歲月,如同撫觸自己工作過的一個個工作崗位。東坡之所以暮年更加喜歡琴,囑咐「兒曹們」誦此詩,也包含此意。

陶潛《歸去來兮辭》中有「三徑就荒,松菊猶存」句。此處的「三徑」,原指三條小路。漢代蔣詡隱居時,於舍前竹下開了三條小路,只與求仲、羊仲二人來往。後人遂以「三徑」作為隱士居所的代名詞。而東坡則是將此「三徑」翻作自己的三徑:琴、書、樂。以精神層面的三徑,取代物質層面的三徑。

撫琴聽琴,讀書賦詩,尋求快樂。「樂」,在陶詩中原本是「以琴書之樂」之意,而東坡亦將其翻作除琴書之外的所有能夠給予自己帶來快樂之事(包括書法、入禪、交友、繪畫、游山水……)。

善於「翻作」,當為東坡的一大本事。對於別人的東西,先「拿來」,再改造,從而變成自己的東西。這種「拿來主義」即為創新,是吾輩當學習的。

翻出新意,往往以某種「舊」為基礎、生長點或「抓手」,繼而「借題發揮」,「看山不是山」,最終「看山還是山」。當然,這後來的山,已經是「悟」後的山了。

至此,我們已經將這一章介紹完了。下一章介紹——

【陰晴平常心】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 ,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 ,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 ,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這首人所共知的水調歌頭詞,是蘇軾的代表作之一。它落想奇幻,蹊徑獨辟,不僅極具浪漫色彩,而且充滿禪味。上半闕似在重複一個古老的神話傳說,卻說又有「我」參與;下半闕則禪思與詩情交融,虛實輝映,耐人尋味。

此詞作於宋神宗寧九年(1076年)中秋節。當時蘇軾任密州知州。這一天,他與弟弟蘇轍(子由)「歡飲達旦」,乘著酒興,揮毫遣懷。

李白《把酒問月》中曾開口即問:「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李白是「停杯」問青天,而蘇軾則是「把酒」問青天。二人用詞雖不同,但都是帶著三分醉意面對蒼天發問的。

酒壯英雄膽,同時,酒也能令人進入一種朦朧態。據說,朦朦朧朧的狀態是觸發靈感的三步曲中,一種必經之態。詩人往往借杯中物而展開神奇的想像。

此時任密州知州的東坡剛過不惑之年,仕途的不順,使他對人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他把酒問天,舉杯邀月,問什麼?

首先,他問天上和人間是否有相同一的「晨鐘暮鼓」計時工具——「今夕是何年」。其次,他流露出上青天還是留人間的矛盾心情——既「欲乘風歸去」,卻又恐「高處不勝寒」。最終,當然他還是作了決斷——人間勝於天上。

(這種矛盾心理,是如何產生的呢?明天接著講。待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