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讀一闋唐宋詞心更唯美

愛生活的東春 發佈 2022-07-13T00:29:39.995946+00:00

更漏子 溫庭筠柳絲長,春雨細,花外漏聲迢遞。驚塞雁,起城烏,畫屏金鷓鴣。香霧薄,透簾幕,惆悵謝家池閣。紅燭背,繡簾垂,夢長君不知。《更漏子》,即所謂夜曲。本篇所寫的也正是一位女子長夜聞更漏聲而觸發的相思與惆悵。上片全都圍繞「漏聲」來寫。

更漏子 溫庭筠

柳絲長,春雨細,花外漏聲迢遞。驚塞雁,起城烏,畫屏金鷓鴣。

香霧薄,透簾幕,惆悵謝家池閣。紅燭背,

繡簾垂,夢長君不知。

《更漏子》,即所謂夜曲。本篇所寫的也正是一位女子長夜聞更漏聲而觸發的相思與惆悵。

上片全都圍繞「漏聲」來寫。起首三句看似平列寫景,實際上是以柳絲之長、春雨之細烘托漏聲。春夜,霏霏細雨,悄然飄灑,細雨輕風中,柳絲悠悠飄拂,花外傳來點點更漏。夜深人靜,漏聲似乎變得特別悠長而遙遠。文學作品中的景物描寫,往往不大拘泥於客觀的真實,而多訴諸人的主觀感覺。暗夜兼雨,似不可能目接「柳絲長」的景象。但雨絲之於柳絲,形狀意態本有相似之處,女主人公夜聞雨絲聲細之際,不妨因日間所見的景象和經驗,自然聯想起夜雨中的柳絲,因此「柳絲長」的視覺形象即因「春雨細」的聽覺形象觸類而生。靜夜聞更漏,往往感到其聲悠永,仿佛傳自花外某一遙遠的地方,故有「花外漏聲迢遞」的感覺。詞人這樣寫,無非是要借細長裊娜的柳絲、迷濛霏微的雨絲,烘托漏聲的悠長、深遠和輕細,造成一種輕柔、纖細、深永而又帶有迷惘情調的氛圍,以表現女主人公所處的環境和她長夜不寐、愁聽漏聲時深長柔細的情思。在情景相互滲透交融中,柳絲、雨絲之於情思,漏聲之於心聲,也就渾然莫辨了。或以為柳絲長、春雨細都是比擬漏聲之長之細,不免將豐富的客觀景象與感覺印象簡單化;或以為「漏聲」實指雨聲,則不但與題意不合(此調在唐、五代多詠本意),而且與下兩句也顯然脫節。

「驚塞雁,起城烏,畫屏金鷓鴣。」雨夜漏聲之中,傳來塞雁、城烏的鳴叫聲,從長夜懷人的不寐者聽來,仿佛是這「漏聲」所驚起的。這和實際生活的情形可說相差很遠,但就特定情境中的女主人公來說,卻是感覺的真實。靜夜懷人,相思無寐,本來隱約細微的更漏聲幾乎吸引她的全部注意力,感覺印象中遂不覺將漏聲放大了許多倍。這真切地表達了女主人公靜夜聞漏聲過程中間,聞烏啼、雁鳴所引起的寂寥、淒清和騷屑不寧的心理狀態。兩句之下,陡接「畫屏金鶴鴣」一句,乍讀很覺費解。張惠言說:「三句言歡戚不同。」實則不然。對於這一句,讀者可以根據全詞所寫的相思惆悵之情來理解。它表明,在屏中人的眼裡,畫屏上的金鷓鴣雖深居華屋,卻未必不感到孤寂,和自己有同樣的苦悶。這裡所採用的是一種暗示手法。

上片圍繞漏聲寫相思中的女子對外界的種種感受和印象,過片轉筆正面描寫她的居處環境。「謝家」,即謝娘家,借指女子所居。霏微輕淡的香霧,籠罩著這座華美的池閣,透入層層簾幕。環境是美好的,但身披香霧的女主人公卻因寂寥中的相思而感到分外悵惘。「惆悵」二字,雖只略作點染,卻是點睛之筆,上片結句的意蘊固藉此可約略想見,上下片之間也藉此勾連暗渡。

「紅燭背,繡簾垂,夢長君不知。」結尾三句似續寫女主人公在惆悵索寞中黯然入夢,但也可以理解為她的心理獨白。長夜相思,寂寥惆悵,在意緒索寞中不得不背對紅燭,低垂繡簾,想借尋夢來暫解惆悵,稍慰相思(夢中或許能與對方相會)。但轉而又想,所思者是否也象自己一樣,在異地夜雨聞漏,耿耿不眠呢?恐怕自己的相思乃至長夢,對方根本就不知情呢。韋莊《浣溪沙》說:「夜夜相思更漏殘,……想君思我錦衾寒。」溫詞這幾句正是它的反面,怨悵中含無限低徊之意,顯得特別蘊藉深厚。

溫庭另一首《更漏子》(玉爐香),抒寫女子秋夜離愁,題材與這一首相近,但風格卻比較清疏明快,與此首之綺艷含蓄者頗不相同。王國維拈出此首中「畫屏金鶴」一句,來形容溫詞的詞品和風格,看來是有見地的。


(劉學錯)

關鍵字: